《红楼梦》中为什么林黛玉得知晴雯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君笺雅侃红楼


很正常啊!因为林黛玉的眼泪只为贾宝玉而流。

林黛玉之所以在得知晴雯死了之后没有什么反应,是因为亲疏有别。林黛玉一生中流过很多眼泪,除了五(六)岁之前为家人(贾敏)之死而流,余下的时光中,她的眼泪就只为贾宝玉而流了。

林黛玉是谁?绛珠仙草化身啊!她为什么会来到人间?报答贾宝玉的甘露之恩啊!

怎样报答甘露之恩,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啊!

所以,如果你足够仔细,就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尽管林妹妹哭过很多次,但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眼泪都是为贾宝玉而流。

尽管有些人看《红楼梦》会觉得林黛玉小性子什么的,但如果你认真分析的话,林黛玉几乎所有的小性子都是因为贾宝玉。不是因为什么“金锁”,就是因为什么“金麒麟”,再就是因为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那块玉。总而言之,林黛玉是痴情、深情、至情的,却不是对谁都有情的。

黛玉“情情”,也就是说她只对对她有情的人有情,而对她无情或者与她无关的人,她没有那么“自作多情”。

宝玉“情不情”,也就是说不管别人对他有没有情,他都对人家有情。

你想啊,林黛玉一个娇滴滴的大家小姐,怎么可能像杜甫一样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操?

即使是出生于地陷之日,有心“补地”的薛宝钗,在听到金钏儿的死讯后,不也照样没有什么感情上的表示么?

原因是什么?

一则阶级不同,古代的奴才就像牲口一样,是属于贵族的财产。假如王夫人说哎呀我丢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是我结婚时候老爷送给我的定礼,薛宝钗知道了会怎么说?她会不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姨娘你那么有钱,再买一件就是了。或者干脆把自己家里相仿的衣服料子拿来,说姨娘你再做一件吧。再者,人死不能复生,宝钗深知此理,怎么会责备王夫人,让生者不痛快呢?就像孔子说的,“成事不说”。已经成为定局的事情,就不要再反复说了。宝钗理智得很。

二则亲疏关系不同。林黛玉之于晴雯,就像宝钗之于金钏,只有主人才会对失去的人或物倍感痛心,旁人如何轮得上说三道四?宝玉之所以为晴雯之死而恸哭,是因为晴雯对他而言很重要;王夫人之所以为金钏之死伤心,是因为金钏曾经尽心服侍她好多年。别人失去了东西已经够伤心的了,你一个外人为什么要再说一些让他伤心的话呢?何况,晴雯之于宝玉,黛玉肯定更关心的是宝玉,所以当宝玉说要不把《芙蓉女儿诔》中的那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为“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的时候,黛玉说,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亲疏有别,这也是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之处,对于钗黛,她们只是做出了她们的正常反应而已,何必厚此薄彼呢?


虽然《红楼梦》没有明写晴雯死后黛玉的反应,却写出了晴雯之死带给黛玉的恐惧。

“晴为黛影”,晴雯不仅体态、性格与黛玉像,连结局也与黛玉十分相似。

晴雯至死清白,乃是因王夫人冤枉而死。

黛玉呢?恐怕也有这样的征兆,毕竟王夫人心目中的晴雯和黛玉长得很像,而晴雯给王夫人的印象可是相当不好的。

我们有理由推断,虽然明着不说,王夫人对黛玉可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

毕竟,她看重的准儿媳是薛宝钗。

晴雯死后,宝玉为她写了《芙蓉女儿诔》,正当宝玉祭奠完毕晴雯的时候,看到花影中有一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黛玉。

于是二人商议这篇文章的好处,结果商量着商量着,就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这话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黛玉是何等敏感的人!本来茜纱窗就是她的窗,现在又当着她的面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不由得让她想到自己的命运。因为她本来就是那多愁多病的人啊!

她早知道自己命不长的,甚至在宝玉“诉肺腑”那段,她的内心也说:“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所以,晴雯之死,竟然寓意着黛玉之死,《芙蓉女儿诔》非为晴雯,实为黛玉也。

细思恐极。


半瓣花上阅乾坤


《红楼梦》会有各种隐喻,其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就是这样一个隐喻。很多人认为这表明两组人之间感情深厚是不全面的。真正含义是曹雪芹通过描写两对相似的人,来伸张不方便直接描写黛玉宝钗的隐笔,借由晴雯袭人说出来。主人和奴才身份天差地远,即便从小一起长大,晴雯死并不见黛玉伤心也是因此!

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关系时,并没有刻意刻画黛玉与晴雯的关系。只说晴雯经常替贾宝玉往来潇湘馆,传递一些物品。而黛玉与晴雯互动并不多。我认为晴雯和黛玉性格相似,两人并不会那么融洽。反倒是林黛玉和袭人前期一直很融洽。这一点三十一回一个情节说的清楚。

晴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节下怎么好好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宝玉和袭人嗤的一笑。黛玉道:“二哥哥不告诉我,我问你就知道了。”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笑道:“好嫂子!

贾宝玉,晴雯,袭人三人吵架,林黛玉突然出来解围,晴雯一见林黛玉来就出去了,黛玉也没管她,直接去安慰袭人。之所以这样,我认为第一恰是晴为黛影的安排。晴雯牙尖嘴利不饶人,明知自己不对却不会道歉,作者借由林黛玉之口向袭人表达确是晴雯不对的事实。第二则是林黛玉和晴雯确实没那么交厚,林黛玉第一时间照顾袭人的情绪,表明袭人在黛玉心中更重要。

晴雯死,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祭奠晴雯却并不伤心难过。还和贾宝玉讨论了《芙蓉女儿诔》的遣词造句。这难免让人奇怪,林黛玉为什么不伤心?林黛玉应该伤心么?我认为林黛玉会感伤一下,并不会太难过。这就像邻居家去世了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孩子一般,你或者会有一瞬间难过,但并不会哭天抹泪的伤心。

通过林黛玉对晴雯死的淡漠,也让人联想到为何薛宝钗对金钏儿的死的淡漠,了解王夫人为何会毫不留情的撵走金钏儿和晴雯,并不表示他们是坏人,只能说奴才和她们的身份相差太大,她们会有一瞬间的感伤,却并不会太伤心。王夫人能为金钏儿哭,已经表示主奴感情不错了。从林黛玉对待晴雯之死的态度表明读者也完全没必要苛求薛宝钗,她们的行为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太伤心反倒有失体面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试问:晴雯死后,黛玉应该是何态度?应该哭天呛地、痛哭嚎啕?

01

虽然晴为黛影,但是二人生平并无太多交集,你有你的主子,我有我的丫鬟,远远谈不上什么情深意重。司棋、晴雯、芳官、四儿的离散,黛玉会感伤心有戚戚却不会公然失态。此其一。

02

黛玉出场的时间点大有深意,她是在宝玉读完祭文、祭奠仪式完毕之后才现身,这时的她是为宝玉止悲节哀而来。

事实上,宝玉在黛玉现身前后的态度区别极大。

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

读毕,遂焚帛奠茗,依依不舍。小丫鬟催至再四,方才回身。

泣涕,依依不舍,是黛玉现身之前宝玉的状态。而黛玉满面含笑现身之后,宝玉则转悲为喜,笑答道,不禁跌脚笑道,二人说笑着商榷修改祭文,交谈中甚至谈到紫鹃死以及“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令黛玉陡然变色的谶语,然而黛玉依然脸带笑意,可以黛玉此来,是为解劝开街宝玉而来,所以面带笑意。

03

红拂、西施、王嫱、绿珠等古人的红颜命薄、尚且引发黛玉的感伤祭奠,何况晴雯?林黛玉与晴雯感情交往不深,又为劝解宝玉而来,对于能够很好的把控自己的心态。


那小子曰


贾府里奴才和主子的地位天上地下的差别。无论黛玉宝钗,她们一个个都自我觉得高高在上,死一个普通的奴才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更何况黛玉的为人,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奴才死了也是咎由自取,根本犯不着去关注。如果是奴才与主子有特殊关系当然另当别论。比如宝玉对晴雯当然与别的女子不同,这是因为晴雯身上有许多宝玉喜欢和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而黛玉则毫无关联点,当然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绝不能因为宝玉喜欢晴雯而黛玉就去符合宝玉去喜欢晴雯。况且黛玉还顾及自己在贾府当中主子的地位,绝不能因为死一个奴才而在众人面前哭天仓地地失态。在宝玉面前更要体现出主子的仪态端方。怎么能哭呢。


牧羊人81083291牧羊人


晴雯死后黛玉确实没有伤心的描述,晴雯作为黛玉的替身,晴雯死后黛玉怎么就不伤心呢?下面就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宝玉几乎是第一时间得到晴雯去世的消息的,这个时候黛玉未必知道晴雯已经去世了。她知道晴雯去世的消息还是听到宝玉的芙蓉女儿耒的时候才知道的,作为一名文艺女青年,这个时候已经被宝玉的文采折服了,那里还有功夫去伤心啊。

其次,晴雯是宝玉的丫鬟,晴雯跟黛玉的感情并不是很深,黛玉听到这个消息后应该有些许的伤感吧,伤心应该还不至于,再说了,当时不给黛玉开门的就是晴雯,黛玉又怎么会伤心晴雯呢?

第三个原因,我觉得也可能是最主要的关系就是黛玉的性格,黛玉的性格是情情,黛玉只对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说自己爱的人用感情,也就是说只对宝玉用情,当时了,亲情也在内,这里就不扩展说了。所以说,针对黛玉的情情,晴雯去世后黛玉不伤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老匪读红楼


黛玉干嘛要有反应?想当初晴雯丫头偷懒,假冒宝玉之名,将黛玉关在怡红院外面,害林妹妹哭了半死,宝黛之间闹误会,还没有找她算帐呢。晴雯眼里除了宝玉,有过谁?所以她死了也就宝玉作势写篇酸溜溜的文字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