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长信宫灯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宝文物,因其设计之精巧,工艺水平之高,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后,再次掀起国宝热。我们采访了河北博物院的副院长徐艳红,为大家解读长信宫灯的故事。

河北博物院副院长徐艳红

曲折出世

1968年,解放军在河北省满城县陵山进行国防施工时,意外炸开了一座墓葬,经上报中央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由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先生负责发掘工作。随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当地驻军共同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对这座大墓进行了秘密发掘。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满城陵山全景

徐艳红说:“根据陆续出土的金缕玉衣、车马仪仗、刻铭铜器等,结合史书记载,现场考古专家经过研究,断定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第一代王—靖王刘胜。”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清理刘胜墓中室的文物

远在北京的郭沫若先生听闻此事后,十分兴奋,冒雨赶到考古现场,仔细观看文物,听取现场考古人员的汇报,肯定了墓主人是刘胜的推断。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郭沫若先生(左三)在发掘现场

不过,长信宫灯并不是在刘胜墓中出土的。那到底是在哪里呢?

考古人员发掘刘胜墓时发现北面一带地貌奇特,似乎经过人工修整,这些现象与刘胜墓外观相似,推测此处可能还有一座墓葬。

“郭沫若肯定了刘胜墓北面还有另一座墓葬的推断,并推测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刘胜的妻子,建议考古队继续发掘第二座汉墓”。很快,满城陵山第二座墓的发掘工作开始。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拆除窦绾墓封门墙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对窦绾墓南耳室文物进行记录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对清理窦绾墓的工作进行拍摄

徐艳红说:“蜚声中外的长信宫灯就是在这座墓的后室内发现的。更为难得的是发现了证明墓主人身份的一枚铜印,印文一面为“窦绾”,另一面为“窦君须”。考古人员总结发掘情况后,研究断定这座墓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刘胜夫妇两墓历经两千多年保存基本完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被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窦绾”、“窦君须”铜印,窦绾私人印章

几易其主

长信宫灯出土于放置墓主人棺椁的后室,说明它是窦绾生前喜爱之物。那么,窦绾是长信宫灯的初始主人吗?

徐艳红说:“长信宫灯上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等铭文9处共65个字,专家通过对这些铭文的字体、刻工和内容等观察研究,认定这些铭文不是一次刻成的。”

铭文内容显示它应是几经辗转才到了窦绾手中,“目前专家对它的流转经历有两种看法。”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灯盘外侧“阳信家”铭文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上部灯座底部周边”长信尚浴“等铭文

第一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儿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被废黜,此灯被没收,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窦太后居住的宫殿,窦太后是中山王刘胜的祖母,据推测跟窦绾有亲缘关系,将此灯送给了窦绾。

第二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主人也可能是阳信长公主。陕西茂陵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铭文字体与长信宫灯上的刻铭十分相像。有专家认为阳信长公主与汉武帝刘彻同为景帝王皇后所生,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只有她拥有财力和物力来铸造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这批铜器。推测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了窦绾。

奇思巧造

长信宫灯的精妙之处到底在哪呢?首先是它的造型很美。铜制通体鎏金,灯体中空,外形是一宫女跪地执灯。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可转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其中一片还可以左右推动,便于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右臂高高举起,垂下的袖管成为灯罩。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最为突出的设计便是它蕴含的环保理念。由于古代青铜灯多是用动物油脂为燃料。当灯火点燃时,虽然带来了光明,随之而来的还有燃烧后残留的炭粒和灰烬,它们形成的烟尘,弥漫在室内的每个角落,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长信宫灯在使用时,呛鼻的烟尘能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徐徐上升,沿宫女的袖管不断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之后由于失去热气流的推动作用,烟尘逐渐冷却在灯体内部形成烟灰,避免了室内空气污染。”徐艳红说。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长信宫灯线图

整件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便于拆卸组装,但是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清扫积攒在内部的烟灰时极为方便。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拆卸开的长信宫灯

这样的灯具也被称作“釭灯”,这些灯具外形上有类物型、人俑型、动物型等多种,但在使用功能上有着一致的共同点。除了这件,其它较为著名的环保的灯具还有刘胜墓出土的炉型灯;山西朔县西汉墓、山西襄汾西汉墓、陕西神木汉墓出土的雁鱼型釭灯;长沙北门桂花园西汉墓、江苏雎宁刘楼东汉墓、江苏扬州邗江甘泉二号墓东汉墓出土的牛型釭灯;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木椁墓出土的凤型釭灯等等。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刘胜墓出土的炉型灯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凤形釭灯

“长信宫灯还为今天的我们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徐艳红说。

从长信宫灯上我们能够看到宫女的发式,是汉代女子的挽髻,类似于今天的盘头,头上戴有头巾,叫巾帼,可以戴在头上,也可罩住前额,也可围在发际,两侧垂带。后来巾帼又被作为女子的代称,常用的“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等,说的就是女英雄。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宫女穿的服装,紧窄合体,长可拖地,下摆像喇叭状,走路时不露脚。衣袖宽大,袖口镶边。衣领部分的交领很有特色,领口很低,露出里面的衣服。这种女子的服饰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尽管衣服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汉代服饰最初的样式,影响深远。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宫女的坐姿身材挺拔,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目视前方,这种“危坐”的坐姿,展现了汉代端庄、肃穆、谦恭的礼仪风范。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徐艳红:长信宫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河北博物院的“明星”——长信宫灯,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