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爲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就2這調調


張廷玉,滿清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任各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及人臣。

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雍正曾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張廷玉的主要功績有三個方面。

(張廷玉劇照)

一是籌劃建立軍機處制度。

雍正七年,因討伐西北準葛爾部,軍隊公文往來頻繁,軍報量陡增。為方便雍正處理緊急軍務,防止軍機洩露,雍正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軍機房,遴選心腹大臣協助朝廷處理軍機大事。

張廷玉此時就是軍機處的內閣大臣,親自制定了軍機處的制度。

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主要負責草擬諭旨。然後根據諭旨內容,由軍機處直接下發給有關部門。

“廷寄”就是張廷玉設置的一種皇帝詔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洩密。這種詔令不交內閣傳抄,而是由軍機大臣擬定詔令後,加蓋軍機處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關官員。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還增強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後來一直沿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奏摺制度。

他首先將題本和奏摺統一為奏本。

凡是官員要稟報的事項,一律先簡明扼要地寫出奏摺,呈皇帝御覽後,做出批示,官員再根據批示,寫出詳盡的正式報告。

其次,張廷玉還實施了繳本制度。

規定所有硃批奏摺全部查收呈繳,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洩密的風險。

(乾隆劇照)

三是整肅吏治。

康熙年間,張廷玉擔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員工作懈怠、請託送禮之風。強硬地懲處了奸吏“張老虎”。一段時間內,官場風清氣正,吏治嚴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遺照“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但乾隆即位後,處處打擊張廷玉,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廷玉被動捲入黨爭。

張廷玉一輩子謹小慎微,異常低調。但在乾隆初期,他還是避無可避地陷入了黨爭。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但兩人關係不睦,經常互相拆臺。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大派,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而且,張氏家族在朝為官人數眾多,有記載的就有19人,可謂滿門榮耀,權傾朝野。

這是張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黨爭在歷朝歷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駕馭。如果黨爭太烈,危及皇權,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對此大為光火,曾數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六尺巷)

二,張廷玉重提配享太廟一事。

張廷玉給乾隆上書:“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遺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從張廷玉的角度說,他為清朝勞碌一生,鞠躬盡瘁,帝王的賞賜是應該的。況且,配享太廟的恩賜不是張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動給的,乾隆上臺後從未提及此事,張廷玉又非常在乎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懌”,聽後很不高興,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倚老賣老。但還是在第二天,頒手詔賜之。

三,乾隆有抑漢揚滿思想。

滿清自入關以來,始終認為漢人無法和滿人相比,骨子裡輕視漢人,這種想法貫穿滿清統治的歷朝歷代。

張廷玉和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互為黨爭對手,但乾隆在處罰兩人時,結果大相徑庭。張廷玉被削奪一切官職,罷去配享太廟的尊榮,收回帝王賞賜的一切財物,“終身不令覲。”鄂爾泰則一生平安,得善終。

(張廷玉墓)

四,張廷玉沒有處理好細節。

一是他反覆請辭回家養老。

在張廷玉第一次上奏請辭時,乾隆婉言相勸,張廷玉只得留下。但後來,他又一次請求返鄉,終於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兒子謝恩。

在乾隆手詔給他配享太廟後,張廷玉居然派次子張若澄上朝謝恩,這就有點不懂規矩了,於是乾隆龍顏大怒,處罰了張廷玉。

但最終,乾隆還是謹遵雍正遺命,賜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生全精彩歷史


提起張廷玉,有書君一下想到《雍正王朝》裡面那個位高權重,緘默持重的三朝老臣。

他在康熙年間便已顯現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是雍正皇帝最寵信的,視之為臂膀的政治秘書;他為官清正廉潔,做人謹慎小心。

他輔佐康雍乾三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話說,乾隆皇帝起初也是很敬重這位老臣的,曾封張廷玉三等伯爵,破大清建國以來文臣不封伯的先例。

但在晚年卻一再跟他過不去,甚至可以說是刁難苛責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研究相關史料後,有書君發現,其實原因也不復雜。

一、先皇雍正的臨終安排給乾隆皇帝和前朝老臣製造下了矛盾。

乾隆即位時24歲,正是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的年紀。

然而他的老爹雍正臨終特別交代:“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這本是雍正皇帝的良苦用心,卻讓剛坐上龍椅的乾隆,心裡很不舒服。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歷代的皇帝。

功臣能夠在皇帝的批准下,配享太廟,對於臣子來說,這當然是無上榮光的一件事情。

而對於年輕的乾隆,配享太廟的張廷玉無異於是先皇戴在他頭上的“緊箍”,是先皇派來的督察。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比乾隆大三十多歲,對這兩位等同於長輩的老臣,年輕的乾隆皇帝自然是有種桎梏感。

他雖然年輕,但是羽翼已豐,不是兒皇帝,當然也不需要什麼礙手礙腳的顧命大臣。

對這兩位強行安排的左膀右臂他雖然暫時無可奈何,但心裡其實很想徹底擺脫。

因此乾隆一直等著兩位老先生犯規、惹事、闖禍,有個什麼閃失,好來收拾他們。

二、君臣性格不合,導致罅隙叢生。

歷史上的乾隆,是一個很自負又愛面子的人。

據說他曾跟大臣們說,他爹雍正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看中了他的才能,他自己總結“十全武功”,自詡“十全老人”,自高自大,誰也不如他。

而張廷玉雖是權臣,卻非弄臣,討好賣乖那套他做不來。

不討喜歡也就罷了,張廷玉確實有些年老昏聵並且很偏執了。

雍正臨終前留下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遺旨,成了讓他耿耿於懷的事,他總想在有生之年能聽到乾隆一句準話。

他原本是想提醒乾隆別忘了先皇的叮囑,卻讓乾隆心裡老大的不痛快。

他覺得,張廷玉倚老賣老,還搬出他老爹來要挾他,這根本就是沒把他放在眼裡啊!

不僅如此,老頭兒又不識時務的一再提出辭職告老還鄉,令乾隆更加不悅。

他認為張廷玉不僅不尊重自己,並且對他不如對先皇雍正忠心。

儘管心裡不那麼痛快,畢竟有先皇的遺旨,乾隆皇帝還是答應了他享太廟。不料張廷玉竟然不入宮叩謝皇恩,只打發兒子代為謝恩。

這讓乾隆大光其火,感覺自己顏面丟盡,立命軍機大臣寫旨讓張廷玉解釋。

可巧當日軍機處值班的是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見此情形,汪趕忙派人去張府通報。

張廷玉聽聞,慌忙進宮請罪。

這下更壞了大事了,因為正常聖旨得等第二天上午才能送到,他一大早就進宮,明擺著有人通風報信啊,乾隆心說:好啊,居然還敢在我身邊安插眼線!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盛怒之下,乾隆褫奪了張廷玉的伯爵封號,連他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殊榮也被取消了。

難以置信,一輩子謹慎小心的張廷玉晚年時考慮問題竟是如此紕漏百出。

再碰上這樣自負又小心眼兒的皇帝,這一疊連串的誤會就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了。

三、乾隆皇帝對朋黨之爭的忌諱。

朋黨問題歷來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會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

其實,張廷玉在朋黨問題上已經是夠謹慎了。

他從不輕易幫別人說話,也從不輕易介入各種人事糾紛。

然而皇帝是孤家寡人,在他眼裡,大臣們都是些職業經理人,天天想著佔他們家便宜,所以他對大臣結黨十分神經過敏。

雍正留給乾隆的班底,一個是鄂爾泰,一個是張廷玉。

鄂爾泰樹大根深,其追隨者為封疆大吏,帶兵將帥等滿族要員。於是,在他周圍,形成一個以滿臣為中堅的政治集團,人稱鄂黨。

而張廷玉長期經營,其擁護者為府院高層,文化名流。

尤其張氏一門登仕者達19人,可謂顯赫世家,頂戴滿門。

如此廣通的關係網,如此深厚的軟實力,自然是朝中舉足輕重的政治組合,人稱張黨。

鄂爾泰背後是頤指氣使的滿族豪貴集團,張廷玉身邊是炙手可熱的漢人精英分子,兩者壁壘分明,不相水火。

而朝廷就這樣莫名的變成了兩派。

當時所有的滿人都依附鄂爾泰,所有的漢人都攀緣張廷玉。

乾隆想的是,即使他們倆沒有結黨的心思,也不能排除其他人要借他們的意思跟他玩博弈。

怎麼辦?那就得把他們倆都敲掉。

其實按理說兩個權臣相互牽制,這樣的局面於皇帝是無害的。但這兩人之間的爭鬥太厲害,雙方的勢力又太大,就會引起皇帝的忌憚了。

在乾隆開始動手前,乾隆十年,鄂爾泰得病死了。

於是,乾隆打擊的重點就落在了張廷玉身上。

乾隆深知,要打擊朋黨,必須先打擊這個山頭的核心人物,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山頭的人群龍無首,不攻自散。

所以鄂爾泰死後,乾隆一直盯著張廷玉,找機會抓他的小辮子處理他。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想而知,張廷玉的日子能過踏實嗎?

以上就是深受雍正信任的張廷玉,為什麼晚年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的原因了。

這裡面,跟乾隆和張廷玉本人的性格以及處事方式有一定關係,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歸根於圍繞皇權的鬥爭與維護。


有書共讀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為大清辛苦工作了五十年,是清代漢族大臣中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張廷玉在年近八旬之時,卻被罷官、削爵、奪配享、受盡屈辱。最後,甚至張廷玉的家都被乾隆給抄了。

按道理來說,張廷玉對乾隆來說是有著大功勞的。一方面來說張廷玉和乾隆關係非同一般,張廷玉長期擔任乾隆的師傅,對乾隆不僅有教導之功,師生之誼,對乾隆的繼位更是有擁立之功,是最為核心的輔政大臣之一。張廷玉輔佐乾隆十四年,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另一方 面,從乾隆對張廷玉的打擊來看,張廷玉並無過錯。首先是張廷玉請求乾隆重申讓他死後配享太廟的成命,得罪了乾隆;其次是乾隆讓他退休,張廷玉為親自謝恩;再次是皇長子病逝,張廷玉不等喪期結束,急於南歸。最離譜的還是張廷玉的兒女親家學政朱荃匿喪趕考,賄賣生員,結果張廷玉受到牽連獲罪。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乾隆會如此對待張廷玉,難道是因為乾隆忘恩負義?

說到底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早期的時候由於根基未穩,張廷玉等人能夠接著享受無上的榮寵。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乾隆帝位越來越鞏固,張廷玉這些前朝的重臣便成了新皇帝專權的障礙。正如乾隆經常強調的那樣: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未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蓋與其權移於下,而作威作福,肆行無忌,何若操之自上,而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此聯所洛守前規,不敢稍懈者。”

說得直白點就是,乾隆是不允許大臣分享權力的,一切權力都有集中到自己手中。

另外,結合滿清自身的特點來說,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政權。為了維持統治,清朝一直以滿洲為國本。在人事權力分配中,清朝始終堅持“內滿外漢,首重滿洲”的原則。比如天下巡撫滿漢參半,漢人都督只佔五分之一。張廷玉作為漢人官僚,他有能力對抗滿人官僚麼?

早年在雍正時期的時候,雍正能夠庇護他,所以能夠平安無事。等到了乾隆朝的時候,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撥人便爭鬥起來。滿族官僚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僚則依附張廷玉,所以這兩派人的鬥爭也變成了滿漢之爭。乾隆表面上告誡鄂爾泰和張廷玉不要結黨,但是實際上還是站在鄂爾泰一邊,不斷打擊張廷玉和他的追隨者。於是,張廷玉便早老年的時候備受欺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乾隆帝繼位後之所以如此對待張廷玉,一是為了樹立威信,打擊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人為首的朋黨之風,加強集權。二是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勢力大就算了,還不經意間給乾隆帝一種身邊被其安插了眼線的感覺,可惜張廷玉一生都是謹慎小心卻晚節不保,老來糊塗不被收拾才怪。

清朝身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總結了之前多個朝代的利弊之處,距清朝最近的明朝滅亡一大原因就是東林黨亂政,所以清朝皇帝對於朋黨之風是打擊的不遺餘力,乾隆帝繼位之初,雍正帝留下的心腹大臣張廷玉和鄂爾泰就成為了兩大朋黨,鄂爾泰是滿族大臣的領袖,張廷玉成為了漢族大臣的領袖,當然張廷玉一輩子小心謹慎,從不敢結黨營私,但是處在那個位置上,願意不願意都成為了漢人大臣的領袖了,這兩位大臣可以說是把持了朝政,差點架空乾隆帝,25歲登基為帝的乾隆,並沒有太多政治經驗,面對兩大朋黨威脅,肯定是不高興的,但是乾隆善於隱忍,剛開始是不動聲色並且給人一種禮賢下士的感覺,遇有大事都要過問張廷玉和鄂爾泰的意見,直到後來慢慢大權在握了就開始打擊張廷玉和鄂爾泰為首的朋黨之風。


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桃李滿天下,勢力也足夠大,卻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之時,對於雍正皇帝讓他配享太廟的遺詔,想讓乾隆帝下個命令保證一下,這就有點威脅的意思了,在古代家天下社會中對於皇帝如此,算是犯了忌諱,更糟糕的還在後面,乾隆帝念張廷玉為三朝元老,雖然不高興但還是勉強答應了他的要求,張廷玉卻只是派自己的兒子入宮謝恩,惹的乾隆帝非常不高興,下旨讓他明白回奏,卻被他在軍機處的學生汪由敦提前洩露給他,張廷玉嚇得第二天黎明就前去謝恩,而此時旨還沒有傳達,乾隆帝當然是大動肝火,肯定有人提前洩密,自己像被監視了一般,

自古以來,都是皇帝監視臣子,生殺予奪言出法隨,皇帝身為九五之尊,卻被臣子安插眼線監視,對於乾隆帝這種自認為精明的皇帝更是不能容忍,之後乾隆帝罷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削去他的伯爵之位。

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乾隆帝登基初期大搞朋黨之風,威脅皇權,之後的一系列昏招更是讓乾隆帝認為他在宮內安插了眼線,為了加強集權,從哪方面來說張廷玉都註定了要被打擊的,不過張廷玉死後乾隆帝還是尊父親世宗雍正帝的遺願,恢復了其配享太廟的待遇,活著的人與乾隆帝對抗,只能是什麼都沒有的下場,只有死了沒有了威脅,乾隆帝才會恢復一些該有的待遇。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張廷玉輔佐康雍乾三朝,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謹慎小心,為官四十七年從未犯過一個錯誤。在朝堂之中雖位高,但卻不結黨;雖權重,但卻非常清廉。雍正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也很敬重這位三朝老臣,曾封張廷玉三等伯爵,破大清建國以來文臣不封伯的先例。

可就是這樣一位老臣,為什麼在晚年卻不受乾隆皇帝的待見,甚至像題中所說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呢?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是在古代中國,天下從來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君臣共治的天下,最高的權力並非一人獨享,圍繞最核心的權力爭奪,在皇帝和大臣之間就從未停止過。因此,在朝堂之中,皇帝對於近臣,尤其是像張廷玉這樣的三朝元老,他個人在資歷、能力、威望等方面都比較大,乾隆對於這樣的人不得不有所忌憚,有所防備。作為一個極其自負、乾綱獨斷的皇帝來說,永遠要把權柄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乾隆總想找點事情為藉口,打擊打擊張廷玉,本質上就是要削弱他的權力。

雖然張廷玉一生謹小慎微、緘默持重,但是終於還是給乾隆皇帝抓到了把柄。

前文中說到,雍正皇帝臨終留下遺言要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歷代的皇帝。功臣能夠在皇帝的批准下,配享太廟,對於讀書人來說,是無上的榮光,是絕對值得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情。

對於張廷玉本人來說,非常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夠聽見乾隆皇帝對雍正這個遺照能夠做一個確定的回答,或者說是保證。這樣他也能安心退休,等待那光榮一刻的到來。因此,張廷玉在退休前,特意請旨,希望乾隆皇帝能夠給他做一個配享太廟的承諾。說實在的,這種事請你不說,乾隆也知道,只要沒有特殊意外,他一定會遵照先帝的遺囑。可是,張廷玉這一主動請旨,讓乾隆感覺自己受到了要挾,心裡非常不爽。可是念在張廷玉勞苦功高的份上,也不願駁斥他,所以就勉強答應了下來。

張廷玉大概是過於興奮,居然沒有親自去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乾隆皇帝一看,第二天進宮謝恩的居然是不是張廷玉本人,而是他的兒子,這讓乾隆非常不滿,感覺自己在這張“鬥爭”中顏面盡失。立馬命軍機大臣寫旨讓張廷玉解釋昨天能親自來邀恩,現在怎麼不能來謝恩。當日,軍機處當值的是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汪由敦一看情形不對,趕忙派人去報告張廷玉。

張廷玉知道後,立馬進宮向乾隆皇帝請罪。可是這招棋,下的更差。因為聖旨要等第二天上午才能到他家,他一大早就進了宮了,這說明軍機處有人提前洩露了秘密,讓皇帝絕對你在他身邊還安插了眼線。

果然,乾隆皇帝大發雷霆。於是,削去了張廷玉的伯爵,還明令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自討苦處,到死都一直戰戰兢兢。

雖然,最終乾隆還是免除了張廷玉的一切處分,允許他配享太廟。但是這一決定,是在張廷玉死後做出的。由此可見,活著的時候,乾隆是不允許任何人,哪怕是張廷玉同自己叫板的。


不信青史盡成灰


張廷玉自康熙晚年即受重用,三朝大學士,還曾經當過乾隆的老師,但在張晚年時,卻被革去爵位,上繳了幾乎全部家產,只是念在多年的情誼,才放過張廷玉一家。其實張廷玉一直以來為官謹慎,從未留給別人任何把柄,才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但他在退休以後,可能也是被多年的榮譽衝昏了頭腦,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

雍正曾經允諾他在他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代漢臣前所未有的榮耀,他竟然上疏乾隆頒發手詔,保證他死後配享太廟。這引來了皇帝的極大不滿,但依然照做了,緊接著,張廷玉又因年事已高,沒有親自進宮謝恩,而是派他的兒子前往,招致乾隆大怒:“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應匍匐申謝。乃陳情則能奏請面見,而謝恩則竟不親赴闕廷。”三天後,張廷玉又親自進宮謝恩,但此次進宮更觸碰了乾隆帝的心事,認為張廷玉因黨羽眾多,才會有人給他通風報信而前來謝恩,對他大加申斥,並稱他“如鼎彝古器”。由此,又便借朱筌案,進而對張廷玉進行了極為嚴厲的處罰,不久張廷玉便去世了。


但其實乾隆之所以爆發,並非只是因為“請頒手詔”和“謝恩”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對於前朝的老臣有所不滿,在他執政初期,兩位顧命大臣鄂爾泰與張廷玉之間就有黨爭,在上層官員中“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雍乾兩代皇帝又是極為痛恨朋黨的,鄂爾泰在之前已經被乾隆重重處罰過了,只不過是張廷玉一直沒有露出什麼把柄,直到退休。這一件請頒手詔的事件一方面讓乾隆在內心上對張廷玉有了很大的不滿,情感上有所疏離,一方面他所說的話被透露給張廷玉,又讓他對“張黨”更加不放心,所以才會下此重手。


紅小豆館主


愛新覺羅·弘曆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第三子,其剛剛登基時根基不穩,故而比較內斂,給人一種寬宏仁德的假象,實則其骨子裡的性格酷似乃父,不僅小心眼而且刻薄寡恩,猜忌甚重,且晚年更是膨脹自大,喜好奢華,扉糜無度,好大喜功!弘曆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出臺議罪銀,對內採取愚民政策和殘酷鎮壓的手段,對外則閉關鎖國不聞不問,拒絕一切外來的新生事物,完全漠視科學和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竊竊自喜的以天朝上國自居,結果呢,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基本上滿清韃子的包衣奴才吹捧出來的,其中一些清庭豢養的狗頭軍師文人騷客也沒起什麼好作用,跟著一起瞎起鬨吹滿清皇帝的牛逼!弘曆自己做了兩三件正確的事情,就被狗奴才無限放大了,天下所有的好事,正確的事就都是弘曆“撫卹黎民,體察民情,愛護百姓”的功勞了,其在歷史上客觀的說確實也在西討東剿,北戰南征,但其主觀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滿清韃子統治階級的利益,延續自己的統治,以便更好的奴役漢人!其吹噓的所謂“十全老人”更是自欺欺人,貽笑大方,其所謂的十大武功裡吹噓的兩徵安南就是敗兵之筆,只不過被拍馬屁的官僚掩飾和吹捧的天花亂墜而已。縱觀其執政史,乾隆不僅是歷朝歷代皇帝當中的首屈一指的“敗家皇帝”,更是多民族組成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千古第一罪人!


吉利尼瑪小叮噹


乾隆說:“這是我的權謀,要讓不確定的答案折磨你的精神,要讓確定的答案安慰活著的人,使大家都高呼皇上聖明”。



張廷玉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歷經康雍乾三朝,在雍正一朝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雍正臨死“配享太廟”四個字的高度認可。

為什麼他能夠得到如此殊榮?

張廷玉穩重,思維邏輯性強,所以雍正一上位不久便提拔,之後,他又是多處任職,獨當一面。雍正七年,張廷玉籌劃軍機處制度,並擔任首席軍機大臣。他的謹慎性格很受雍正喜愛,所以後來一度傳出二人的“基情”。

張廷玉生病,雍正將張廷玉比作自己的臂膀,說自己的手臂疼痛;雍正八年,雍正以“大臣中第一宣力(效力)者”獎賞張廷玉兩萬兩銀子;雍正七年大病一場,後來依靠丹藥振奮精神,但也精力不濟,這時張廷玉在處理密旨,雍正回憶說:“朝臣人中只此一人”;張廷玉回家探親,雍正賜玉如意,願君來往事事如意……



等等,可見雍正對他的重視,原因雍正也交代了。一次,雍正幾天沒見到張廷玉,便寫信,他提到“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一天也沒分離”。張廷玉基本上都在雍正身旁工作,沒日沒夜,一天至少見三次,隨叫隨到,左膀右臂啊。根本原因在他的謹慎。

兢兢業業才換來“配享太廟”四個字,張廷玉還是不容易啊。乾隆上臺,他已經63歲了,然而他卻被乾隆打擊得體無完膚。乾隆為什麼如此待他?

一是重滿輕漢,信滿防漢,縱滿抑漢。滿漢矛盾始終貫穿整個清朝歷史,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更是大力推行,在用人上,乾隆也不例外,始終是“重滿輕漢,信滿防漢,縱滿抑漢”。張廷玉再厲害,乾隆也不買賬,更何況一朝天子一朝臣。軍機大臣首任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鄂爾泰病逝,鈕祜祿·訥親接替,然而內閣行走列,訥親在前,張廷玉在後。



二是張廷玉上書請求“配享太廟”的憑證。大夫七十而致仕,張廷玉幹了那麼多年,終於在76歲時,張廷玉早走抽身離開,因為在一些意見上,二人不合。這不,上書退休了。但是乾隆的回答是:“你將來要配享太廟,怎麼能提前退休?”第二年,張廷玉又打退休報告,乾隆才准許,拜謝時,張廷玉害怕自己不能享受“配享太廟”待遇,請求乾隆給個憑證。

張廷玉認為,我兢兢業業一生為大清賣力工作,應該得到。而乾隆則不認同啊,你個奴才啊!但乾隆還是給了一首醬油詩,作為憑證,儘管不情願。

三是張廷玉細節處理不到位。張廷玉得到憑證後,讓自己的兒子入宮謝恩,乾隆惱怒地下旨讓張廷玉回奏,旨未下達,張廷玉跑來了,加上“憑證”一事,乾隆一紙將張廷玉“擼光了”。第二年,張廷玉又請求退休,還是在皇長子逝世不久。

張廷玉逝世後,還是享受到“配享太廟”的待遇。也不知道乾隆的手腕,跟誰學?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隱”也是個大學問。


非常茴香豆


君臣之鬥,古來有之,不唯乾隆、張廷玉二人而已。乾隆之所以嚴酷地打擊張廷玉,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1、新君舊臣的隔閡。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繼位,諸多政事要依靠前朝舊臣來處理,對舊臣倚重頗多。張廷玉作為雍正朝的重臣,自然亦不例外。但乾隆作為新君,年富力強,自然要扶植自己的親信勢力,尤其是有才華的年輕臣子。故打壓舊臣重臣張廷玉是新舊交替的必然。


2、滿漢之別。張廷玉此人一生非常謹慎小心,慎言慎行,不結黨營私。但樹大招風,張廷玉曆經康雍乾三朝,不管他承認不承認,儼然已經是漢臣的領袖。再者,門生弟子遍佈各個衙門,乾隆這樣獨斷專權的滿族君王豈能坐視不理?若非顧忌漢臣情緒,恐朝堂不穩,殺之亦有可能。伴君如伴虎,何況還是異族之君。

3、張廷玉年老智衰,過於看中身後之譽。雍正臨終時許諾讓張廷玉配享太廟,這可以說是作為大臣的至高榮譽了。乾隆繼位後,張廷玉想在致仕前讓皇帝下詔令明確下來。於是乎去請旨,帝王給你是以示恩寵,你請旨去要,而且是挾前朝雍正之旨去請旨乾隆帝,這對乾隆而言就有些要挾威逼的滋味了。乾隆雖答應了,但內心卻不喜。後張廷玉派兒子而未親自去謝恩,又是得意忘形,毫無政治敏銳性的表現。人至晚年,昏招迭出,終遭帝王打壓。



張廷玉,一代名臣,晚節不保,令人唏噓感嘆。帝王之心,深不可測,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為臣者還是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伺候才是。花開必有花落,功成更須勇退,身後之事,留與後人評說。一家之言,答友自辨。


圖匯天下


年輕時的張廷玉當年勸退身居高位的高士奇,爾後取而代之,足以證明他儒學造詣極深,對人心人性的把控極具火候!他曾勸告別人“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可見他心機之深,因為這話,一方面可讓人在權力遊戲中明哲保身,另一方面也控制了別人的言行和表現欲,使自己的話語權變相的增大,變成在朝堂之上,什麼可以說,什麼不可以說,由張大人說了算,久而久之,張大人就成了朝中百官的精神領袖了。

張廷玉是個學識淵博的儒生,有著儒生的追求和理想,那就是首先光耀門楣,進而成為世家門閥!

而精明的乾隆皇帝當然明白張廷玉的需求,但乾隆皇帝是個掌控欲極重的人,他在任時,平定新疆丶攻打緬甸丶恫嚇越南、對國內土司進行改土歸流…,他是決不會允許有世家門閥和皇家分享天下權利的,滿人不行、漢人更不行!

所以乾隆皇帝容不下張庭玉,他需要的只是恭順臣民而非世家大族,因此張廷玉的結局是註定的,要怪也只怪張大人太過執著,明知乾隆皇帝的心性,還不急流隱退,若早下決斷,張大人的損失會小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