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石——中国古建艺术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中国传统建筑也静静的跟随时光流转,不言不语!而中式传统建筑的构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着,有的成了非遗,有的进了博物馆,还有一些变通成新一代建筑的亮点,传承更迭!

门枕石,是中国古建筑大门上的一个石制构件。很多人对它很陌生,但是如果说出它的小名大家肯定都认识——抱鼓石!

门枕石是传统中国建筑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

门枕石一般都是长条形的,一头在门外,一头在门内,中间一道凹槽供安置门的下槛,门内部分上面有一凹穴,标准的学名叫海窝,供门轴转动之用一般情况下门内的部分稍短,门外的部分相对较长。

门枕石外侧的构造分为三个部分:下部雕须弥座,座上盖有方形锦巾,中间或者为两个横放的仿锥鼓与下部的方形锦巾组合成的如意形,或者为整块方石做雕刻处理,顶部还一般雕有卧狮。

抱鼓石的由来,相传是宋朝开始,由于武将得胜归来之后,会将战鼓放置在门口,久而久之就将战鼓的形式立于门枕石上。而文官门口则做成箱式枕石以示区别,随着岁月的更迭抱鼓石渐渐分为两个式样。

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 "螺蚌抱鼓石"整个造型不对称,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势,很像一只螺或蜗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负的厚重外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为代表的样式,"如意抱鼓石"较为对称,整个造型浑然一体,也有只剩一个仿锥鼓与方巾组成半个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据《营造法式》,将圆鼓上部雕成狮形者,叫拉狮砷或挨狮砷。


螺蚌抱鼓石

如意抱鼓石 抱鼓石由门枕石门外那块长石演变而来,在古代它的功能之用要远远小于它所代表的政治文化寓意。它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绝不脱离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它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它是一种内在世界通过装饰符号语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的典型事例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随着时代变迁,没有合页、门轴的中国式大门被改良了,承载千年开阖之便的门枕石没有了用武之地,当年最重要的那部分终于渐行渐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的只有抱鼓石。而抱鼓石也不再是门第的象征不再有着森严的等级光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于是,我们经常看到饭店门口有它,会所门口有它,商店门口有它,普通人家门口也有它。


而那些制作抱鼓石的石匠们,还如同几千年前一样,使用着传统的技艺,沿袭着传统的式样,雕刻着传统的花纹,带着抱鼓石的过往踟蹰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