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爲何在四十三年爲其叔叔「八阿哥」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陸續為曾作為清朝最震盪性案件主要人物,多爾袞、多鐸、豪格、允禩等人進行平反,將這些人物或配享太廟或是恢復宗族地位。這裡最敏感曾備受關注的人物要屬曾經在“九子奪嫡”表現強勢的八阿哥允禩和其龐大的支持陣營的相關人物。

乾隆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

康熙的八阿哥允禩

這個“八阿哥”曾經因為絕對的支持力量讓康熙一度廢立太子中十分被動,甚至被氣得老淚縱橫。在兩度廢立太子時,八阿哥甚至以絕對優勢得到了廣泛支持。這也為雍正登基後首先處理“八阿哥”問題埋下了伏筆,

包括康熙的舅舅兼國丈佟國維和康熙最欣賞的大臣馬齊都一邊倒向八阿哥,這些情況的出現讓康熙非常震驚,他判斷,八阿哥如此受到眾人推崇,一定是有政治陰謀的,為此他決定將廢太子再度復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下令召開滿漢大臣會議,保奏皇太子。會前“特諭馬齊勿預其事”,可見康熙對其保護。但是馬齊與國舅佟國維的暗中倡導下,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等積極配合,全體朝臣共同保舉皇八子胤禩為太子,使得儲位問題康熙十分被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初,馬齊等人受到康熙的嚴厲懲處:“馬齊本應立斬,以為眾戒。因任用年久,不忍加誅。”馬齊被革去大學士,交與胤禩“嚴行管束”,他的三弟馬武、四弟李榮保及其族人都受到牽連。

乾隆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

晚年的乾隆

八阿哥之所以得到眾多勢力支持,有三點最為關鍵:一是人緣好,康熙曾形容說“眾人稱之曰賢”,並且於幾位兄弟關係融洽,這一點比其四哥胤禛更有優勢。

二是主動經營,甚至大搞“封建迷信活動”因找術士相面有“天子相”的輿論大造聲勢,現在看來荒誕不經的東西,在當時卻非常有市場。

三、八阿哥從文化和武功騎射角度來講,在眾皇子中都屬於佼佼者。加之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署理內務府總管,這些不僅是康熙對八阿哥的培養鍛鍊,同時更是一種器重。

然而當康熙提議群臣舉薦儲君時,對於參與會議的大臣一致推戴八阿哥時,還是出乎意料說:“立皇太子之事,關係甚大,你們應該盡心詳議。八阿哥未嘗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加亦甚輕賤,你們再慎重考慮”《聖祖實錄》

在康熙五十三年發生的“八阿哥獻鷹”事件中,徹底導致康熙對這個八兒子的決裂。康熙在密雲縣附近打獵,因為母喪而未能跟隨的允禩特意叫人給康熙送兩駕鷹,誰知康熙收到鷹的時候,這兩架鷹已經氣息奄奄,康熙異常震怒,認為這是因為老八對於上次反對立他為皇太子而心生憤恨,把這個快死的鷹映射他自己來日無多,震怒之餘康熙發表了長篇諭旨,而後宣佈與八阿哥徹底決裂,父子恩義斷絕。

乾隆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

雍正畫像

直到四阿哥胤禛繼位成為雍正帝,儲位之爭雖然並未全面停息,但隨著胤禛逐漸掌控政治權利,這些勢力才逐漸被雍正各個擊破,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根基後,找各種藉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侮辱性稱呼。大臣們按照雍正的指示,組織了特別審判會議,對阿其那的行為進行審議,最終列出阿其那十四條罪狀,對他進行參劾。雍正最後下達判決:“阿其那犯下的所有惡行皆唯激怒朕,朕若加刑于他,天下之愚者必定以此將惡名加諸朕,如此則正中阿其那下懷,朕才不會上這個當。”幾個月後,阿其那在圈禁中離奇去世。

乾隆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

八阿哥影視畫面

歷史有時並不如煙,乾隆四十三年認為有必要給其叔叔平反,認為當時的罪名是查無實據的,在宮廷長大的乾隆深諳這種毫無親情可言的兄弟關係的冷漠,另外這些曾經的震盪早已不存在,維護愛新覺羅家族進一步團結的必要和歷史公正角度開展平反,具有進步意義。

乾隆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平反

外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其實,平反允禩、允禟是按照計劃推進的,只不過時間跨越太長,早在登基的一個多月,年輕的乾隆便發出了一道震動天下的諭旨:允禩、允禟等人,雖然自己作孽,也已經死去,但是他們的子孫還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如果繼續把他們開出於宗籍之外,實在不公平。如果此時乾隆為了籠絡愛新覺羅家族所有成員,那麼四十多年後的平反,則是隨著時間的淡化,,和政治上的絕對穩定,表現出來的超高自信水平,四十多年的允禩在乾隆分了兩步走平反步驟下,終於重新恢復了名譽,不知地下的“八阿哥”允禩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