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背后故事

春秋时期的鲁哀公对社(土地神)的祭祀非常重视,因此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来做最好?

宰我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借其谐音而“使民战栗”。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背后故事

宰我像

社,也就是地主,土地之神也。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在古代,社的地位非常重要,和谷物之神“稷”合起来就是代表国家的社稷。天子之社,常设立在宫殿前方的西侧,与东侧的祖庙相对应,所谓"左祖右社"也。比如明清故宫的左侧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太庙,右侧就是社稷坛。

春秋战国时出征,君主先要祭社和宗庙,还要临时"立军社,奉主车",也就是带着神主牌位出战以示有神明的保佑,征伐胜利后还有“献俘”的社祭仪式。

这个能使民“战栗”的社祭仪式在今人看来是非常残忍血腥的,现代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社祭往往使用“人牲”,少则一二十人,多则甚至可达上千人。

宰予关于“使民战栗”的回答,是鼓吹周礼的孔子所不愿意听到的,因此告诫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其意为:对正在进行中的事不要妄加评议;对快要完成的事不要徒劳劝告;对已经过去的事不要揪住不放。

这句话是表明对事物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应该采取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和”为贵,喜欢“和”稀泥,做“和”事佬,不喜欢伤“和”气。过去的事既然无可挽回,还是向前看,着眼于未来,既往不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