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經濟「半年報」解讀④:創新驅動,動能幾何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 通訊員 文力浩

我省經濟“期中答卷”,“創新”是高分答案。根據統計發佈,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9.8%,分別快於地區生產總值和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2個和2.8個百分點。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經濟增長背後的創新要素有哪些?創新發展的動力何來?近日,記者走訪了多家企業,採訪了相關部門。

科技創新驅動增長

戴上無線耳機,輕輕敲擊兩下,就能打開家裡的空調、電視、燈具,還能叫車、點外賣。這樣一款實現語音交互的真無線立體聲(TWS)新一代無線耳機,眼下正在湖南國聲聲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炎陵工廠開展試製造,9月可量產,為華為供貨。

憑藉技術創新走“高大上”路線,國聲聲學從2017年8月投產至今,已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

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我省越來越多。“高新技術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省科技廳高新處負責人分析。

據統計,上半年全省納入“四上”企業(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和國家重點服務業企業等四類規模以上企業)統計的高新技術企業增至3042個,同比增長3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9.4%,比全省投資平均水平快9.1個百分點。

創新推動產品走“高精尖”路線。我省技術含量高的高端產品產量增長較快。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增長113%,微型計算機設備增長49.8%,數控金屬切削機床增長43.2%,集成電路增長21.7%,機械式遙控操作裝置(遙控機械手)增長15.1%。

創新帶動轉型升級,產品由粗放型向精深加工轉變。上半年,規模工業高加工度工業增長7.1%。“漣鋼製造”登上“復興號”,用於製造號稱“高鐵心臟”核心部件的牽引電機;湘鋼從優鋼轉型特鋼,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同比翻番。

“含新量”轉化為“含金量”。創新能力、智能化製造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讓企業經營效益向好。上半年我省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1%,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4%。全省39個大類行業全部實現整體盈利。

新興產業引領發展

創新引領,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我省一批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先進儲能材料產業,我省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5家,今年上半年,全省先進儲能材料及電池產業實現產值198億元,同比增長18.7%。

一批產業龍頭企業“動能十足”:杉杉新能源是全球最大的鈷酸鋰正極材料製造商,產品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13%,預計今年銷售收入可達60億元;長園中鋰成功研發溼法隔膜生產技術,目前年產鋰電池隔膜8億平方米,產能躍居全國第一;邦普循環是全球最大的電池材料前驅體供應商之一……

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產業同樣來勢喜人。中國長城科技集團總部落戶湖南,打造全國主(重)要的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整機產業基地。今年前5個月,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產業鏈產值70億元,同比增長三成。

省經信委統計,我省航空航天(含北斗)、人工智能及傳感器、先進硬質材料、先進陶瓷材料、碳基材料、顯示功能材料等產業鏈,預計上半年產值增長15%以上。

“新興產業的發展,得益於全省上下拿出實招抓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的培育與發展。”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分析,今年來,省裡明確由省領導聯繫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負責協調產業鏈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優化發展環境等,以進一步推動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如今,這些政策和措施已經發揮作用,見到了初步成效。

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7月26日,長沙五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與“金智基金”簽約,達成1750萬元的投資意向。後者看中的正是五犇新材料開發出的高強度、耐磨高分子複合材料,有著廣闊市場前景。

雙方的這次“牽手”,“紅娘”是“創客中國”湖南省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一場賽事轉化成為推進企業創新發展的動力,這是我省匯聚全要素推動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上半年,全省繼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導各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創新引領作用更加明顯。2017年,全省研發投入增長21.3%,佔GDP比重提高到1.64%。今年我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第一批高企申報數達1141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0多家。今年年初啟動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及時享受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

《湖南省加大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行動計劃(2017-2020年)》出臺,以及去年起實施的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稅收增量獎補政策,引導作用開始顯現,反映工業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工業技改投資上半年增長20.7%,同比提升19.3個百分點。

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人才、平臺等創新基礎正在不斷夯實。全省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增至43個。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成電路設計與應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一批產業技術聯盟相繼成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通道;長沙智能製造研究總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產業“智庫”逐步發揮效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