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是内心与环境冲突的一种结果

01

孩子的内心气质是由成长的环境形成的

孩子的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是带着片面色彩的,他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

他们是通过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来形成自我认识,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印象和看法的。

他眼中的自己来自于别人对他的评价和态度。

他眼中的世界来自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事物组合。

因此,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人格塑造非常关键,他的经历和受到的待遇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

这些会渐渐构成了他的内心气质。

对孩子的接纳与认可,是他安全感和自信的来源;给他自由广阔的探索空间,是他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保障。

孩子厌学,是内心与环境冲突的一种结果

02 让孩子融入环境才能健康成长

婴儿一出生就被身边的人温柔以待,帮助他更好地适应这个陌生新奇的世界,这是他获得安全感的前提,此时世界对他就充满了吸引力。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没有人帮他适应环境,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无力的、无助的和不受欢迎的。

他也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排斥甚至恐惧,对周围的环境失去了兴趣,他的内心已经没有了安全感。

因此他将很难适应环境,长大后还会有"回归子宫的倾向":喜欢依赖他人,让别人帮助他做事;他爱睡觉,不爱交朋友,有退行的倾向,

一个孩子的内心与外部环境越协调,心理发展就越健康。他的行为与内心越统一,心情就越愉悦。

因此,我们大人不要人为地把孩子的教育与真实环境隔离开来。否则,面对真正的现实环境时,他将无法适应,不能融入。

孩子厌学,是内心与环境冲突的一种结果

03 一个心灵健康成长的孩子,是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的

他能够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专注投入、兴致勃勃地通过感知觉获取知识,通过活动获取各种能力完成自我塑造,最终获取独立和自由。

孩子天生具有这样的能力,他们有着不可思议的吸收能力和旺盛的精力。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独立和自由的愿望,这种内心驱动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这是自然赋予的。只要我们的教育遵循他们生命的自然规律,给他们充分的空间,他们就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塑造。

大人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弱小或行动困难就盲目地去帮助他,甚至阻止他行动,让他的天性渐渐丧失,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这将导致他没有通过自己努力战胜困难的经验,他会觉得周围环境存在着很多困难,并认为这些困难是难以克服的,变得不喜欢所处的环境,甚至对它有了一种恐惧感。

孩子厌学,是内心与环境冲突的一种结果

04 孩子厌学,是内心与环境冲突的一种结果

孩子之所以对他可能感兴趣和喜爱的东西视而不见,是因为他的自然能量衩引入了歧途。

一个孩子对周围环境失去了兴趣,是由于内心与环境形成冲突,无法协调而导致的一种逃避表现。

这种失调会使他内心找不到一个可以落定的点,那些旺盛的心理能量便到处游离,让他无法安静和专注。

他的心思不能固定在某一件事物上,在进行某件事时,往往不等它完成就把它丢下。

这会使他事事无成,处处产生挫败感,最终失去行动的动力。他渐渐地向外界环境关闭了内心,以逃避这种痛苦的感觉。

孩子厌学,就是这种失调造成的一种结果。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不适合的教育,或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或学习过程不断受干扰、限制和大人的批评等,给他带来不愉快的经历,让他内心渐渐关闭了学习之门。

孩子厌学,是内心与环境冲突的一种结果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孩子对外界的响应变得越来越少。

面对外界的声音,孩子的心灵在说:"你说话,我不会听,你说得再多也没有用。因为我要建造一堵墙,把你拒之墙外,这样我才能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果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在孩子心理长期运行,将可能导致他无法正常运用他的自然功能,去接受和理解来自外界的观念。

那是一种思想完全无法控制的心理防御,一种心理障碍。

它让孩子无法正常吸收信息和知识,因而阻碍了他智力的发展。他甚至不能掌握诸如拼音和算术之类的知识。

如果一个聪明的孩子对很多类型的学习都设置了心理障碍,也很可能就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智力低下"。

一开始,他会抵触某一特定的学科,进而抵触一般的学习,最后扩大到抵触同伴、老师和学校。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形成了心理障碍,那么他的一生都将会受到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