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两院院士和科学家比较高寿?

一个大文旦


中国的院士,尤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非常高寿的群体。老虎科技不完全统计,现有的79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超过百岁的有四位。

庄巧生,102岁,1916年8月5日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7年8月,庄巧生(右)102岁华诞

杨槱,100岁,2017年10月17日出生,船舶行业首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17年10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杨槱先生育人思想及学术成就研讨会

文传源,100岁,1918年6月22日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第一架无人机“北京五号”总设计师。

2018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庆祝“北京五号”试飞成功60周年暨文传源百岁寿辰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武器研究开创者之一。

程开甲院士

在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中,还没有年满百岁者,最年长的是99岁的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彭司勋。这可能与中国工程院成立时间较晚有关。

中国工程院1994年才成立,而中国科学院学部1955年成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先后有1367多人,目前健在的79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院士的先后有1070人,目前健在的868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年龄分布

最近两三年去世(2016年至2018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满了一百周岁的大有人在:

刘健康,中国淡水生态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长,享年100岁。

朱显谟,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享年102岁。

柯俊,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享年101岁。

申泮文,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享年101岁。

任新民,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享年102岁。

蔡启瑞,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享年103岁。

王世真,中国核医学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享年100岁。

已经去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满了一百周岁。他1912年5月1日出生,2013年6月21日去世。

中国最高寿的院士,是魏寿昆和贝时璋,他们都是享年107岁。其中,贝时璋是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1903年10月10日出生,2009年10月29日去世。魏寿昆是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1907年9月16日出生,2014年6月30日去世。

女院士中高寿者也不少。如钱三强夫人、核物理学家何泽慧2011年去世时97岁。

钱三强与何泽慧

院士群体为何高寿?

一来,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选院士本身,让人精神愉悦。而整个社会对院士群体的尊重,也让院士们的精神愉悦状态得以“保鲜”。

二来,能够当选院士者,除了智商高,在各自专业上做出杰出贡献,情商往往也比较高。不少院士注重锻炼身体和合理饮食。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心态比较好。

更重要的是,院士不用退休,很多院士在八九十岁高龄仍然思维活跃,他们越来越享受工作。袁隆平88岁了还在研究海水稻,汪品先82岁下潜到1400余米水深,我导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祖)90多岁时还每天去研究所。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带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


老虎科技


题主这个问题好奇怪,而且也不符合逻辑啊。是否高寿跟是不是科学家以及两院院士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只不过两院院士和科学家这个群体比较受人关注,所以才有很多人注意到与他们有关的很多东西,最常见的就是拿他们的收入与明星们相比。

那么好了,现在题主又关注到他们的寿命了,有些科学家和两院院士确实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能让他们关照到自己的健康问题,所以可能会活得久一些,长一些,但是这并不具有群体特征啊。毕竟还有很多科研人员很早就离世了,甚至是因为过劳死而导致的呢!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从科学上给出什么可以操作性的解释,因为人的寿命长短跟职业可能关系不大,关键还在于个人。

当然,有了健康的体魄比什么都重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连本钱都没有,还搞什么革命啊。

如果题主留心观察的话,每个群体里都有一些比较长寿的人,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两院院士和科学家。

答主邪恶地想一下,难道题主是嫌弃他们活得太久吗?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无端揣度了哈。


WANG论科普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著名的科学家或者其他高级知识分子都比较高寿?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学问做得好的人的性格普遍比较自律,他们平时的生活肯定非常有规律,就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时周围的一些“学霸”级的人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强大的自律性。

二是他们都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科学的长寿之道。科学家因为受过长期的科学教育和训练,其他高级知识分子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但也会有基本的科学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他们很了解基本的医学健康常识,比如饮食均衡、不抽烟、少喝酒、不熬夜、经常运动等,他们也会识别信息的真伪,会听从正确的建议,不会听一些保健品广告的忽悠,更不会追求另类的养生方式。

三是他们享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也了解和信任现代医学。大多数著名科学家和高级知识分子都享受国家和单位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我们国家的两院院士是属于副部级,更是享有“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的待遇。他们会定期到医院做体检,许多疾病能够在早期就发现和得到治疗,就算是癌症,只要发现及时,也能有很大的概率能治愈或延长生命。他们生病时会选择正规的大医院,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必要时他们还会冒一定的风险动手术,而不是找江湖郎中、“神医”,迷信各种偏方。

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今年已经96岁,还经常到处做演讲、写文章,走路不用人搀扶,接受采访时思维敏捷、问答如流,我们只看到他的长寿和健康,却不知道他的心脏里植入了四个支架。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在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家中突然感到一阵胸闷,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心脏的血管有四处堵塞,他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这个手术有一定的风险,他在手术前写了遗书,还好手术很成功,杨振宁先生到现在依旧健康。假如当初的杨振宁不信任现代医学、不接受手术,那么他很可能因为心脏病而过早地离我们而去。

(杨振宁参加芒果台《我是未来》节目,披露自己动手术的经历)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在2011年动了一次大手术,在腰椎里夹了两块钢板,钉了9枚钉子,把腰椎固定,他当时已经八十四岁高龄,却还敢冒风险做这么大的手术,因为他相信现代医学,做决定前经过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他说:

我去找大夫,十个有八个说,何老师,您别做了。保守治疗吧。我是采取进取精神,要求做的。为什么?我有科学分析,第一,我年纪是大了,但身体其他指标还不错,现在还能做。将来,连做的可能性都没有了。现在不做,腰椎的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坏呀。与其晚做,不如早做。第二,风险究竟有多大?找了一些有经验的大夫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还是有的,主要是年纪太大了。敢做手术也反映了我的科学精神,还有积极进取精神,向前看啊!人生要有追求嘛,身体好,就可以多做一些事嘛!  
我认为,讲究科学就是养生之道,有病是要治疗的,还要科学地治疗。还有,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健康是有利的。我打太极拳,很标准的杨氏太极拳。从12岁就打太极拳。太极可以健身。
(何祚庥院士在手术后接受采访)

另外的原因可能还有:科学家一般比较淡泊名利,所以他们一般心态比较平和,自然有助于健康和长寿;他们经常动脑,所以到了老年还思维活跃,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事业,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幸福感,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进取不息……

我的一位老师曾说:“你看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大多很长寿,为什么呢?因为科学研究工作的强度大,经常要各地跑、到处开会,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做不了科学工作的。”我们常常也会觉得,这些科学家既聪明有长寿,是不是他们的基因比较好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科学素养高,懂得什么是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现代医学的基本常识,信任现代医学,能够接受最先进的医疗服务。我们普通人只要做到这几点,也能像他们一样长寿。


费曼学习法


这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这些科学家一心搞研究,专心做学问,不多问窗外名利场上那些勾心斗脚争名争利乌气八糟的烦心事,不去想社会上那些世俗杂七杂八的操心事,一心扑在做学问上,也就是说,比较静心,清心寡欲,心静如水。二是这些科学家因为智商高,再加上收入也高,医疗保证等方面比较优越,比较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比如饮食搭配,营养全面,规律作息等,有些可能还配有保健医生,营养厨师等,所以在饮食生活和保健方面比其他群体做的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