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劉先生今年30歲,去年從國外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至深圳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參加工作後,可能由於工作壓力大的原因,逐漸出現容易焦慮煩躁,心裡經常會出現一些莫名的擔心,但自己也不知道在擔心什麼。變得容易發脾氣,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情就想暴怒,甚至出現想打人的衝動。

腦子裡經常會胡思亂想,難以停下來,擔心的事情很多,如擔心工作做不好,會失業。擔心身體健康,感覺身體可能得了大病。經常感覺身體不舒服,如頭暈,頭痛,頭部像戴了緊箍咒一樣。有時還感覺胸悶,胸部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似的。有時還感覺呼吸不過來,需要大口喘氣才感覺舒服一些。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睡眠變差,晚上11點多上床睡覺,凌晨2、3點甚至3、4點鐘才能睡著,早晨7、8點鐘就醒了。劉先生對現在的睡眠狀況很恐懼,擔心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會讓自己猝死。

由於注意力不能集中,導致工作效率明顯下降。領導看到他明顯不在狀態,找他談過幾次話。劉先生也認為自己可能無法勝任目前工作,準備近期辭職。

劉先生為何如此多“焦”呢?

經過醫生和患者詳細交流

結合身體檢查和心理評估

初步判斷劉先生患的是焦慮症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焦慮症的知識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焦慮症有哪些表現?

焦慮症的基本特徵是對於諸多事件或活動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擔心。緊張度、持續時間或焦慮和擔心出現的頻率都與現實可能性或預期事件的衝擊不成比例。個人發覺很難控制擔心的情緒,難以控制這些擔心的想法不打攪注意力,無法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

患有焦慮症的成年人經常擔心常規的生活情況,例如可能的工作責任、健康狀況和財務狀況、家庭成員的健康、擔心不幸的事情會發生在孩子身上,或一些很小的事情(例如做家務或約會遲到)。青少年兒童則傾向於過分擔心他們的能力或學習成績。

在焦慮症的發展過程中,擔心焦慮的對象會不斷變化。除了焦慮和擔心外,診斷焦慮症還需具備下列症狀中的至少三種:坐立不安,感覺緊張或煩躁,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困難或思維出現空白,易激惹、肌肉緊張、睡眠紊亂。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焦慮症常見嗎?

是不是隻有個別人才有?科學的研究顯示,大概每16人中就有1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青年人特別是職場人士發病率更高,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廣泛性焦慮症,是這類人群中最常見的一種焦慮症。

兒童患病較成年人少,但在臨床中也不少見。主要見於高中生,原因可能與學業壓力大有關。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焦慮症對個體和社會有哪些危害或不利影響呢?

首先,不論在家庭中還是在職場工作中,過度擔心會損害個體特別是職場人士快速高效處理事物的能力。同時過度擔心會耗時、耗力;與肌肉緊張有關的症狀,緊張或煩躁不安的感受、倦怠,難以集中注意力以及睡眠紊亂都會加重這種損害。

其次,廣泛性焦慮症極易共患其他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和惡劣心境最為常見。共病會讓患者的治療難度增加,預後更差,提高殘疾和功能症發生率;共病慢性軀體疾病,會增加患者經濟負擔。

舉個簡單例子,一位患了高血壓的患者,如果共病焦慮症,會讓患者經常擔心自己的血壓,一天可能測量數次甚者十多次血壓,患者可能還會擔心高血壓可能會讓腦血管破裂,出現腦血管疾病。長期緊張、焦慮,身體不能放鬆,也會讓患者對降壓藥的反應不敏感。

因此焦慮症會增加軀體疾病的治療難度,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會增加其經濟負擔,患者本人和整個家庭都會很痛苦,自然體驗不到生活的幸福感。

第三,患有焦慮症的患者,內心實際上非常痛苦,但由於不像軀體疾病能得到家人的理解,有時還被家人誤認為他是在“作”,無病呻吟,沒事找事。這種情況下患者認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出現自殘和自殺的情況。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焦慮症的病因是什麼?

焦慮症的病因至今不是非常明確,最可能的解釋是:該病是特定的易感素質和環境及社會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童年創傷性經歷、童年撫養方式、近期生活事件等。易感素質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生物學改變及遺傳因素有關。

神經生物學功能障礙主要包括大腦內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等。藥物治療主要是通過改變上述大腦內神經遞質功能達到抗焦慮效果。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焦慮症能治好嗎?如何治?不吃藥,不治療自己能調整好嗎?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焦慮症是一個可以治療的疾病,但有個前提,需要接受治療。如果不接受醫生的治療或建議,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這就會比較困難。

  • 儘可能早診斷:出現情緒問題儘早尋找醫生,不要拖延。
  • 及時規範治療:焦慮症的治療分急性期、鞏固期、維持期治療。
  • 儘快控制症狀,提高臨床治癒率:經過正規治療,焦慮症患者大多可以正常生活工作。
  • 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個別嚴重焦慮症患者由於非常痛苦,可出現自殺想法和行為,經過積極治療,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悲劇的發生。
  • 堅持服藥,定期至醫生處複診,以便防止復發。

我的焦慮症經過治療已經好了,還要再服用藥物嗎?

很多患者在治療幾周後情緒有所穩定後,就不再繼續治療,這樣就會很容易導致病情復發。為了防止焦慮症復發,目前倡導全病程治療。

具體來說,急性期治療8-12周,主要是控制症狀,達到臨床治癒,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在急性治療期間,使用抗焦慮藥物後一般需要兩到三週才起效,不是使用藥物後即可起效。加上患者一開始服用藥物會出現一些頭暈、噁心、心慌、食慾降低等副作用,患者可能會更焦慮或身體不舒服。

因此在藥物治療的前兩週患者需要堅持一下,一般來說一週之後藥物的副作用就會逐漸減輕了。堅持一兩週身體適應,藥物起效後,焦慮症狀才會逐漸改善。

鞏固期治療至少2-6個月,在此期間患者病情不穩定,復燃風險較大,繼續使用急性期治療有效的藥物。

維持期治療時間一般至少1年。之後再逐漸減藥,這樣能最大程度的減低焦慮症的復發。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要及時規範治療,按照醫生的醫囑服藥,不能擅自停藥,每天都要按時服藥。焦慮症與抑鬱症的治療類似,都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經常給患者舉例說明焦慮症、抑鬱症其實和糖尿病、高血壓類似,需要定期至醫生處複診,和醫生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特別是在用藥的前幾周,最好每週能到醫生處複診一次,這樣醫生能瞭解患者服藥後有什麼反應,便於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另外,醫生針對患者的情況,可以每次給出針對性的建議,對患者也有很大幫助的。

很多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認為自己的血壓、血糖控制的差多了,就自作主張,自行停藥,一段時間後患者的血壓、血糖就又升高了。焦慮症、抑鬱症的治療也是同樣道理,如果中斷治療,起初情緒可能比較穩定,但一段時間後,或遇到一些負性生活事件,患者的焦慮症又可能再次復發。這樣的話,對患者的影響更大。

一般建議患者儘量不在假期前、重大的生活事件(比如結婚)及應激性事件發生時結束治療。因為這些事情都可能會導致焦慮症、抑鬱症的病情波動。當然,如果焦慮症患者的病情穩定,服藥時間也足夠長了,可以停藥,但要逐步停用,以便使撤藥反應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並且停藥後,最好和你的主診醫生保持聯繫,定期複診,以免復發。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作為家人如何給予焦慮症患者幫助呢?

家屬一定配合醫生,監督患者是否有遵醫囑,包括是否每天都按時服藥,是否有運動,睡眠有沒有保持規律。在門診中也發現這種情況,家屬認為焦慮症不要服藥治療,自己調整就行,不讓患者服藥或接受心理治療,這樣是非常不對的。

家人要多瞭解一些關於焦慮症的知識,焦慮症和其他的心理疾病一樣,只有患者能感受到痛苦,有時這種痛苦比外傷更重。患了焦慮症不是這個人軟弱,也不是這個人矯情。家屬應該為患者提供支持和鼓勵,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多傾聽他們的心裡話,不要指責他。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給大家的建議

我經常對職場人士說:你目前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熬夜,患了焦慮症,這是身體向你提出的預警信號。再這樣折騰身體,現在患了焦慮症,以後身體還可能出現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那怎麼辦?

減輕工作強度、工作壓力,學會團隊合作,不要事必躬親,相信其他的同事。

適當休息,減少加班,給自己的身體、心理放個假,出去旅遊一下。

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儘量在11點半之前睡覺。

經過藥物治療和個人的積極調整,焦慮症絕大部分都能得到良好的康復,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你的情緒怎麼樣?

有沒有抑鬱焦慮問題,嚴重嗎?

抗壓能力如何?

可以通過下面3個量表有一個初步瞭解~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生活如此多“焦”,原來是它惹的禍

唐建軍醫生,醫學碩士,心理衛生科副主任醫師,廣東省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深圳市精神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任職於羅湖區人民醫院(深圳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三甲醫院)心理衛生科(失眠門診)。

2006年6月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從事精神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曾在香港葵涌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等地進修學習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

對診斷和治療失眠症、抑鬱症、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強迫症、疑病症/軀體形式障礙/健康焦慮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雙相障礙、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厭食症、成人ADHD、青少年多動症等常見心理/精神疾病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