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爹、乾爹,誰來救咱們的草根投資?

揚言借殼登陸港股的草根投資出問題了,沒有太多意外。

今年6月4日,草根投資剛宣佈完成由上市公司洲際油氣領投的5億元人民幣在內的共計23億元D輪融資,稱“創造了行業單筆融資最高紀錄”。這創造紀錄的洲際油氣呢,2017年鉅虧2.3億元,當年7月更是榮幸成為A股首個質押平倉案例。這樣一家本身缺錢、有淪為殼股趨勢的上市公司入股,哪怕真的落地,其目的恐怕也值得思量。

親爹、乾爹,誰來救咱們的草根投資?

7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匯銀國際發佈公告稱草根投資創始人金忠栲出任匯銀國際行政總裁,隨後草根投資宣佈開啟上市新徵程。一切都是類似,不久前的7月6日,中璽國際公告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及黃詩樵獲委任為執行董事,而在7月13下午關聯企業投之家就出現逾期事件,幕後資本玩家的狗血情節大白於天下。

草根投資的名字在一些投資人來看,很土,但也很真,P2P本身是草根金融的一部分,但為什麼那麼多平臺又不甘於草根呢?為了博取投資者的信任,顯得高大上,一些平臺跪舔式地抱上“大腿”,以為實現了華麗轉身,實際上不過批了件皇帝的內衣。一些投資人看著平臺的“爹”好,覺得就啥都好了,也不管它網絡負面輿情鋪天蓋地,只需要給自己不斷洗腦:如果真出了問題,子債父還,“爹”不會不救;既然有個好“爹”,管它兒子乖不乖呢。

如果深挖,現在一些面上很光鮮的平臺宣佈的股東背景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當然,如果相關單位不出面闢謠,理財人也許永遠無從判斷。早在2014年行業內就出現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些平臺早上宣佈認了新“爹”,晚上“爹”就出來闢謠。我們要感謝企查查、天眼查這樣的軟件的存在,至少普通人也能去深挖平臺的股東背景,是不是真實股東、佔股多少,一眼能看出來。

親爹、乾爹,誰來救咱們的草根投資?

到底是不是“親爹”呢? 早些時候,已經有媒體披露出,部分國企、上市公司乾的是賣背書的活,自己出來站臺一個價,子公司出來站臺又是一個價,孫公司過來促銷大酬賓,等到投資人來問責時,發現股權變更早已悄然無聲完成。一些打著券商、私募進入旗號的平臺,結果扒開了看,卻是資管計劃、私募計劃,終極資金尋覓來尋覓去,發現可能還是來自於平臺自身,只不過倒換了一輪。想叫一聲“親爹”哪有那麼容易啊。

血緣關係究竟有多少?當年一些機構是看中網絡借貸行業的前景,但看不明白具體機構誰能勝出,乾脆就每家都多多少少投一點,於是一大堆遺腹子,很多也分不清楚是親生的還是那個啥的。真出了問題,吼一聲“爹”,DNA測一測,好傢伙,沒多少血緣關係啊。草根金融打著拿到廣州基金10億人民幣B輪的旗號,股權穿透了看,國資佔比不到百萬分之一,聊勝於無……然而不能苛刻,畢竟幾乎所有私募股權的錢都是募來的,只要轉來轉去別是平臺投資人的錢就好。

“親爹”們有沒有義務救呢?國資系、上市公司系哪怕進了平臺做了股東,承擔的也是有限清償責任,也就是說這些老子僅以自己投入企業的資本對企業債務承擔清償責任,資不抵債的,多餘部分自然免除。換句話說,法理上看,真出了問題,爹爹救的道理真的站不住。當然,一些“爹”出於聲譽考慮,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兒子”予以救助,那是施捨,而非義務了。

所以哈,投資人睜開眼睛,還是看清楚自己投的平臺的親“爹”究竟是誰。這個市場盯的自媒體太多,基本上知道名兒的平臺被扒了個遍。一些明顯的負面不能盲目忽視,自己好好地核驗,君子不立危牆的基本教誨還是要聽的。哪怕“爹”真的很棒,很棒的“爹”和很棒的“兒子”還是兩碼事。

現在整體看,出事的“知名”平臺大多是“爹”存在造假的記錄或者說是“爹”更換太頻繁的平臺,這類平臺的“知名”為圈內所知的是汙名而不是美名。我要說有三種平臺目前還可以持一定樂觀態度:

真正根正苗紅的平臺。融資能力很強的“百億市值+”A股上市公司控股的平臺,或者一些實力央企控股的平臺,當然父子關係鏈上千萬別傳遞太長,這些平臺屬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型的,做事會相對規矩,即使出些困難,也能夠期待有擦屁股的出來。

已經成功上市的平臺。這些平臺已經得到了資本市場檢驗,信息披露相對規範,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借款人的信息相對充足,而且本身具備一定的資本市場募資能力,平臺自身運營的持續性問題不大。

或是老老實實做網貸、基本不拼爹上的平臺。這些平臺的創始團隊大多是做小微融資、消費金融服務多年,或是給銀行做獲客服務多年,風控把控力度大,不屑於做資本運作,背書品宣投入少,更希望能夠踏實做事情,資產質量構成其安全過關的利器。

目前看我接觸到的這三類平臺基本都還在正常經營中,我個人判斷,哪怕這些平臺選擇退出,也會給投資人一個合理的交代。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部分平臺出現債權項目逾期是正常的,只要抵押物充足,債權人的權益基本沒問題,無非是跟債務人的協調以及資產處置需要一個週期。

諸如投之家,愛投資,草根金融等平臺接連出事,並不能說明網貸模式怎麼了。一些玩資本遊戲的平臺之前不出事,只能說明網貸行業過去不太理性。隨著網貸行業迴歸理性,一些優質的真正做事的平臺還是有希望獲得規範發展的。

全球來看,網貸模式的興起,本身就是在美國次貸之後,就是為了破除傳統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防止商業銀行把存款人的錢亂投。而我們看到國內一些念歪了經的平臺,之所以出問題就是因為道德風險太高,投資人的錢被用來炒股、炒房、炒幣……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啊,需要破除對平臺親“爹”、幹“爹”的迷信,多回歸P2P的本源上審視平臺:你丫,資產究竟是不是真的,風控是不是成擺設……

作者陳文,系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北京大學新金融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