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的拿糕

渾源的拿糕

對於家鄉的方言,我有許多字不太確定,比如本文所寫的拿糕,“拿”字讓我躊躇半天,也就取其音譯吧,發音是準確的。拿糕是家鄉渾源的一種特有食品,或者說是渾源農家的一種家常美食。即使在粗糧退隱多年的今天,它仍然被許多農村人津津樂道並偶爾一吃。

拿糕是一種玉米食品,在粗糧主打天下的上世紀80年代之前,玉米是雁北地區包括渾源在內的主要糧食,因此圍繞玉米的吃法有很多,家鄉人最常吃的是玉米麵塊壘、窩頭、糊糊。說實話,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膩,何況是玉米麵這種粗糧。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吃拿糕。

渾源的拿糕

拿糕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煮一鍋水,等水開了往水裡撒玉米麵,邊撒邊攪,邊攪邊撒,一直到鍋裡沒水再攪不進面去,才停止放面,然後一直攪,攪到煮熟為止。因為製做拿糕以攪為主,所以家鄉人也叫“攪拿糕”,做“攪拿糕”的關鍵是火要急,攪得要快而均勻,趁著大火迅速把面煮熟,藉著攪動激發出玉米麵的黏勁兒。吃拿糕也有講究,趁熱吃最好,燒嘴燙心,吃起來軟溜舒滑,黏黏的,有糕的滋味。並且,比吃黍子糕更寬泛的是,拿糕除就熱菜吃之外,也可以蘸著菜湯或者油鹽醬水吃,甚至老鹹菜水也行。因為拿糕做法和吃法都簡單,家鄉人也叫懶漢飯,但它確實是一種粗糧細做的改善。

渾源的拿糕

拿糕還有另一種吃法,那就是涼攤。涼攤一般只在夏天尤其是伏天之後食用,涼攤的拿糕製作時稍微精細一些,拿糕攪到不再加面之後,稍微勾兌一些粉面(土豆澱粉)水,以此增強一下拿糕的黏結度,拿糕攪熟後,把鍋端到水甕邊,在水甕的外壁上攤掛,儘量薄而均勻,以防脫落滑下。待一二十分鐘之後,拿糕徹底涼透,剝落下來,切成條,拌了醬醋調料,如同涼粉一般好吃。到太原後,我所見到的黃麵皮,模樣和滋味與家鄉的拿糕差不多,但比起拿糕來要僵硬,口感也差許多。不過,現在涼攤的吃法家鄉也很少了,家居的現代化使得盛水大甕漸少,做起來不太方便,更主要的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涼粉佔據了更主要的位置,渾源涼粉不僅在家鄉深入人心,即使在太原也很多見,它是百姓更好的消暑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