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给予的信任超过监督本身,真的会迎来发展?

不管是企业管理、做产品、还是做品牌,我们总能听见“信任第一”的声音,如出一撤地讲泛滥的情怀、空洞的理想,宣扬监督比信任更重要的理论,如充分信任员工、荒废管理制度、放手放权。

如果企业给予的信任超过监督本身,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事实证明,有的企业产品销量惨淡,而有的企业管理出现危机,品牌口碑和影响力正在遭受衰弱。

在火锅市场鼎鼎有名的海底捞,就在管理上犯了信任的错误。其董事长曾经很相信情怀与信任的力量,所以当有人提出“开放式厨房”提议时直接被否决掉。直到去年8月,媒体曝光了北京市海底捞劲松店、太阳宫店卫生条件存在违规问题,带来了严重生意损失和品牌口碑受损,使管理层认识到信任和监督失衡的后果。

于是,管理层重新认识并采纳了当初“开放式厨房”的提议,同时加强监督,开展阳光餐饮工作,做到明亮厨房、信息化、可视化,对现有的监控设备进行硬件升级,实现网络化监控。

关于信任和监督,这是企业管理里宏大的问题,不过这里要讲的观点非常明确——信任不能超过监督本身。

如果企业给予的信任超过监督本身,真的会迎来发展?

信任无法实现管理目的,只是辅助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管理的高级境界是信任,而非监督。其实这个观点缺乏实践,理论上也无法成立,如同我们提出要建设出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它是一个最终目标,但现实是并不适用现阶段。

当下,无论大国企还是互联网公司,无论初创企业还是成熟企业,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有人的地方就有组织,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也就意味必须依靠建立流程和规则实现管理目的。

当然,信任是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产生合作关系的基础。因为有信任,才能上下同心,忠诚团结,为共同的使命、愿景、目标而奋斗。

然而,信任并不能带来信任只能是辅助。原因很简单,只讲信任的企业,一切规章、制度、流程的建立不合理,就算应用也只能是“表面功夫”,员工会假装配合执行,实际上行动不配合,一旦犯错,其利益也不会受到制衡,这样的话试错成本由企业承担,无法根除的“人性恶”就会被释放,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管理。

如果企业给予的信任超过监督本身,真的会迎来发展?

监督促进管理,重建关系

如果企业的规章制度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那么这种制度当然需要改正。追根究底,经营管理出现问题是一段关系被破坏是,而企业在引用任何规章时都要进行重建关系的管理,因为任何环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非圣贤,易被情绪所左右。

而监督,是促进管理和重建管理关系的本质方式之一。监督之所以不可获取,是因为人都难以被信任:一是因为人不是非黑即白,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二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上潜在的“人性恶”始终存在,反复无常且不会消失。

百年前的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在商场上身经百战,阅人无数。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深知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他曾对儿子有过一番忠告:与他人做生意,哪怕与同一个人有过多次交易,并且都没有发生过问题,但你每次与他做生意时还得像第一次那么谨慎。

因此,一个组织的可靠性不是建立在信任上,而是建立在一套监督、控制与利益制衡机制上。

提出“信任”理念的管理者努力想营造包容、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文化,对员工拥有美好的期待,希望能让团队能够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但事实往往与初衷相悖,因为他们不懂人性,错误地将信任与监督混为一谈,并且没有主动将风险防范于未然,以及意识到两者失衡带来的后果是惨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