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二战中的日本陆军都造过航母!最后的下场是……

陆军造航母,海军造坦克,也只有日本这奇葩国家的奇葩军队才能做出来这种事。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在发动对外战争时,都要跨越大洋运输自己的军队,而出国作战的军队也依赖于远洋输送来的补给,按照一般各国惯例,海上交通线是由海军负责,进行登陆作战时,也要求着陆海军要有紧密的配合,然而对于日本陆海军来说,配合这个词是不存在的。

连二战中的日本陆军都造过航母!最后的下场是……

(日军登陆部队)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军队正式步入近代化,海军的基础来源于萨摩藩,而陆军基础是于长州藩。而陆海军的矛盾就源自于两个藩的矛盾,而当日本的工业化开始后,这种矛盾又被十倍,百倍的放大:军费的数量,军工业物资的分配,政治权利的争夺,等等。

日本陆海军不仅缺乏统一的指挥体系,兵工建设,即使是作战也是各行其是,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正是源于这种对海军的矛盾,使得陆军自甲午战争起便热衷于自己管理海洋运输,在日本陆军的编制中,编有专门的船舶部队,即“船舶兵”,而今天要讲的日本陆军的“航空母舰”,便是这支部队的装备。

根据一战登陆战的经验表明,专业登陆舰艇的存在十分必要,同时经历了1932年上海的苦战之后,日本陆军决定建造一种专业的登陆母舰的构思,既要运载大量的部队,又要具备一定的航空机搭载能力,于是在1934年,日本陆军第一艘登陆母舰“神州丸”便诞生了。

连二战中的日本陆军都造过航母!最后的下场是……

(神州丸号)

神州丸号标准排水量7180吨,可搭载2300名步兵,58艘运输艇,另外可搭载12架飞机,可以说是十分优秀的运输母舰了,不过对于日本陆军高层来说该舰并没有配备理想中的飞行甲板,因此航空能力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于是在1940年,日本陆军开始了新一轮母舰研究,这会,日本陆军是下定决心要搞出来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

新母舰以高速商船为基本设计,安装了巨大的127米长×21米宽的飞行甲板,于1942年竣工,看起来一切在计划之中,然而一艘航母什么最重要?当然是舰载机,而恰恰就是这一步出了大问题。

最初计划使用97式战斗机,然而测试之后才发现,127米长的甲板并不能满足起降需要,另外军舰的航速又太低,飞机实际上根本无法起飞,没有办法,最后战斗机就只能被放弃了,换成了三式联络机和ka号观测机,这两种飞机并不能适用于一线战斗,防护差而速度慢,而对于自1942年以来越发残酷的太平洋航空战来说,驾驶这种飞机支援登陆部队作战无异于自杀。此外防空火力非常差,只有4门75mm高射炮和8门25mm机关炮,这对于美军的俯冲轰炸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威胁。

连二战中的日本陆军都造过航母!最后的下场是……

(秋津丸号)

1942年1月30日,新舰竣工,命名为“秋津丸”号,很快便投入到了进攻荷属东印度的作战中,然而由于陆军几乎没有可用于海洋飞行的飞行员,因此在东印度攻略结束后便被降格为飞机运输船使用,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作为运输船的秋津丸号跑遍了整个太平洋上的日军据点。

到了1944年8月,在美军潜艇战的打击下,日本损失了大量运输船,因此秋津丸号开始执行反潜任务,时间长达三个月,反潜机是三式联络机,这倒是很适合这种低速飞机。然而日军反潜能力极度低下,损失不减反增,到了11月,已经连拿来充当反潜舰的船只都不够了,因为商船极度短缺,秋津丸号重新成为了一艘运输船,11月14日,秋津丸和编入HI-81船队,从门司港出发,开往马尼拉,而这段航路,也是秋津丸的终结之路。

秋津丸号搭载了2567名士兵,露天甲板上堆积了多达104艘的四式肉搏攻击艇——实际上就是搭载500kg水雷的自杀船只。换句话说,秋津丸实际是装满了一堆火药桶,只缺一点火星将它引燃。

连二战中的日本陆军都造过航母!最后的下场是……

(击沉秋津丸的皇后鱼号潜艇)

就在15日清晨,船队便被美军“皇后鱼”号潜艇发现,或许是天意,秋津丸上的水中听音机失灵

,使得只能以观测员索敌——实际上根本发现不了,仅仅能作为心理安慰而已。11时53分,“皇后鱼”号对着秋津丸发射了两条鱼雷,命中了秋津丸号左舷后部——那是弹药库的位置。连同甲板上的大量自杀艇,秋津丸产生了在剧烈的爆炸,使得船只迅速沉没,中雷后仅仅数分钟,便消失在波涛之中,无影无踪了。

秋津丸号为什么失败呢?不仅仅是陆军自己的自大和愚蠢导致的,所谓术业有专攻,陆军就应当去造坦克而不是航空母舰,忽视各种因素而急迫的为了所谓的“陆军面子”而研制出来的“航空母舰”反倒是毫无用武之地,最后落的船毁人亡。人们常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对于日本来说,更恰当的是:搬起石头送了自己的命

连二战中的日本陆军都造过航母!最后的下场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