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不是闹着玩的!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进入伏天后,

济南气温持续走高,

“气温橙色预警”成为最近人们听得最多的词儿。

为了降温,不少人在家把空调开得足足的,

冷饮雪糕吃不停,或一家三口外出嬉水。

可是这些行为往往为健康埋下了伏笔:嬉水归来突发憋喘,小心是干性溺水;胸闷气短疑似心梗,小心是隐形中暑;易怒易焦虑,小心情绪中暑……面对炎炎夏日,我们该如何应对?

夏季中暑不是闹着玩的!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干性溺水

每年夏天因为嬉水导致溺亡的新闻屡见不鲜。更令人震惊的是,近日一例10岁男童在泳池嬉水回家后,在睡眠中突发憋喘,无法呼吸脸上被海绵状白色泡沫覆盖,被紧急送医后,最终诊断为干性溺水。

针对于这类少见的溺水现象,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急救分中心主任王立军介绍,临床上干性溺水的发生率极低,在所有的溺亡事故中,发生的概率只有1%,干性溺水的重点是喉部造成急性窒息,不过由于气道开口被封闭了,所以肺内几乎没有什么进水。不过由于吸入液体刺激到器官黏膜或冷水刺激皮肤,会导致喉头部产生痉挛,这样声门关闭,防止肺部进水出现窒息,此时人体会缺氧。

干性溺水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身上,发病突然,让人没有一点点防备,如若遇到疑似干性溺水的状况,该如何急救呢?王立军介绍,如果发现孩子干性溺水,家长们要把握住黄金急救时间。首先要清理口鼻异物。如果孩子已经昏迷,要立马拨打120,并清理口鼻异物,让孩子保持侧卧位。第二步人工呼吸。干性溺水会令气道封闭,所以家长最好先做人工呼吸,帮助打开孩子气道。第三步胸外按压。如果孩子没了心跳,要先做胸外按压,然后送孩子到医院抢救。最后,如果孩子的呼吸心跳逐渐恢复,可以喂他们喝点热茶或其他营养汤汁,并让孩子静卧。

另外,与干性溺水有别的是,迟发性溺水也是孩子嬉水后才会发生的意外。那么这两种溺水有什么区别?王立军解释,迟发性溺水是患儿吸入水一段时间后死亡,主要是肺部的气体交换受阻,肺泡功能有障碍,肺泡重要的表面活性剂流失。即使救活了也要严加观察,避免肺部由于水分未排空令孩子面临“二次溺亡”威胁。简单地说,干性溺水是由憋气导致的;而迟发性溺水是由于肺部吸入水,导致肺水肿,从而令孩子溺亡,危险性更高。

隐形中暑

急诊日前接诊了一位患者李先生,他因为诸多基础疾病长期在家卧床。老人长时间不活动,肢体的循环系统减缓,对于温度的感知就有误差,虽然家里没有开空调,但是炎炎夏日老人依然感觉冷,家里门窗紧闭,空调不开,李先生还盖着被子。

在这种极端的“保温”措施下,没多久李先生就出现了心慌胸闷,意识丧失,高烧不退。患者家属害怕是突发心梗赶忙送到医院,患者在医院测量体温时,直接爆表到42℃,但是心电图等指标显示并未心梗。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最终诊断患者为中暑,及时降温就会有好转。

王立军介绍,李先生是典型的隐形中暑患者代表,一些长期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能在出现胸闷头晕等中暑症状时,仍然习惯去心内、神内等专科就诊,如果专科医生没有及时对中暑进行处理,反而会延误病情。比如患者觉得胸闷,只知道做个心电图,做完发现没有大问题就不在意,耽误病情。或者病人肚子疼,外科医生只能想到是腹膜炎,但其实中暑患者也可能肚子疼,出现肠痉挛的现象。

夏季遇到病人身体不适,专科医生检查之后没有大问题,还应通过询问,看有无疑似中暑的可能,发现疑似中暑病人,应立即将病人送往急诊科,在急诊留院观察。王立军强调,避免中暑最重要的就是预防,针对家里有高龄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人,要帮助其控制室温,若是老人在房里不愿开空调,客厅的空调要打开。另外,在高温天气下的进水量要比平常多,可比平常多喝800-1000毫升。每天要摄入2000—2500毫升水,可用小杯多次饮用。如若排汗多,可以服用少量淡盐水补充。日常居家,也要备些防治中暑的药,例如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情绪中暑

在持续高温下,人们情绪容易变得不稳定,甚至还有人变得暴躁不安。在街头巷尾因小剐蹭而恶言相向,拳脚相加的事件明显增多。这其实就是“情绪中暑”的表现。有调查显示,在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等情况下,人体会处于“易激惹状态”,“情绪中暑”发生的比例会明显上升。

“情绪中暑”的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情绪烦躁,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意见,而自己则觉得内心燥热,头脑糊涂,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三是行为古怪,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针对于这三类表现,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厌食症的人,或性格内向而又脾气倔强的人,更容易“情绪中暑”。

对此,专家提醒应从清淡饮食、调整心态等方面预防。夏日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荤腥、辛辣食物,多喝水,这些都有助于清心解暑。在心理方面,要保持心态平和,要学会心理调适,有情绪问题时,多向朋友、亲人倾诉,努力做到静心、安神、息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