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雲」一張塵封30年的募捐單——歲月雜憶(四)

強颱風來臨,有關部門告知不要隨意外出,於是宅在家繼續搬博,好友說,很想聽聽當年下鄉時期的故事,好吧,聽一段當年如何組織大家募捐請願的故事。

「夏雲」一張塵封30年的募捐單——歲月雜憶(四)

一張塵封30年的募捐單

(寫於2006年7月4日)

很早我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了,各種各樣的日記本堆滿了書櫥的一角,但很少有勇氣去翻動它們。說不出什麼原因,昨天我忽然心血來潮抽出了一本來看,翻開那本封面已經褪色的日記本,裡面竟然是30年前下鄉期間寫下的文字,忽然,夾在日記本內的一張文稿紙滑落下來,撿起來一看,悚然一驚,竟然是一張總金額為260元的募捐單!

印著“山河農場五分場革命委員會信箋”的文稿紙上密密麻麻地記著100多個上海知青的名字,並根據一連、二連、三連、四連、五連、後勤、機關分門別類記錄,募捐金額是每人2元。此外,稿紙上還記錄了一批因特殊情況沒有募捐的名單。

望著那張已經泛黃的文稿紙,看看當年在昏黃的燈光下在日記本上寫下的字字句句,塵封的記憶一下子被打開,往事就像過電影般地在眼前一幕幕湧現……

那應該是1976年秋冬的事情了。當時不知從那裡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上海方面對上海知青返城的政策有所鬆動,關鍵是黑龍江方面沒有反應。

從1969年下鄉以來,類似好消息幾乎每隔幾年都有,但結果證明沒有一次是真的。

就在人們對此失去信心的時候,1976年這次颳起的返城風有板有眼:“上海已經有規劃將返城的上海知青安排在金山地區,目前已經派人與黑龍江方面進行協調,關鍵是黑龍江方面沒有鬆口……”

消息一傳開,全場的上海知青立即炸開了鍋,儘管大家不知消息真偽,但是群情激昂的人們早已熱血沸騰,紛紛要求到省委去討個說法。

在此時刻,從場部悄悄傳來消息,一批經過推薦的上海知青將肩負大家的使命到省委請願,不行的話再到北京,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為了完成這個光榮的任務,要求全場上海知青進行募捐。

當時我是五分場機關的宣傳幹事,各連隊的人都比較熟悉。於是我自然而然成了五分場這次行動的牽頭人。然而,我知道這種行動畢竟是非組織行動,不能大張旗鼓地進行。在號召知識青年紮根農場的時候,背地裡搞串聯搞募捐等於是與組織對著幹,領導知道了,罪不可恕,非被狠狠批判不可。

但是此事又十分火急。為了達到募捐任務,我只能悄悄地到各連隊進行地下佈置,有時候還在晚上潛入馬號將大家召集過來進行動員。原以為這樣大規模進行募捐有一定難度,但是情況出乎我的想像,絕大部分上海人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一個多星期後,所有連隊的捐款的名單和款項都悄悄地交了上來。這應該說是我生平以來第一次開展募捐,我絲毫不敢懈怠,對每個連隊的募捐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錄。當時的情景十分感人,一連有一個女的(記不清叫什麼名字了),特地跑到我的辦公室把我拉出來激動地說:“我沒有本事去請願談判,但是我願意多捐一點錢”,她執意要捐出10元錢,對一個月只有30幾元錢的知青來說,10元錢不是一筆小數字,我沒有同意,她落淚了。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天,我在分場機關辦公室,分場副主任關兆超走到我跟前壓低聲音悄悄地問:“這兩天你們在搞募捐?”一句話,嚇得我頓時臉變色。好在關兆超也是黑龍江知識青年,平時跟我關係不錯,最後他只說了一句“當心一點”,並沒有深究下去。

儘管捐款募捐請願搞得轟轟烈烈,但是最後這次來頭不小的返城風最終還是無疾而終,現在想想也是政治上的幼稚,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靠一批人請願豈能改變一代知識青年的命運?!

今天我將這份塵封30年的名單公佈與眾,希望在莞爾一笑之後,也給下一代一個教育:當年你們的老爸老媽也像你們一樣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憤青”,有過努力,有過抗爭,其抗爭精神絕對不比你們差!現在回想起來,這種經歷終身難忘。(當然這畢竟是一段歷史,對一些沒有募捐的人來說,不必內疚,在當時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和理由,另外你沒有募捐也許當時碰巧你不在或探親回家了)

「夏雲」一張塵封30年的募捐單——歲月雜憶(四)

黑龍江山河農場五份場上海知青募捐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