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并州

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幷州

山西因其歷史悠久、遺存豐富、文化燦爛、影響深遠,被譽為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中國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思想庫以及東方藝術的博物館。太原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有著悠久厚重大氣磅礴的歷史文化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成為華夏文明史上光輝燦爛的一章。瞭解華夏文明,需要認識山西曆史文化;把握三晉文脈,更需要認識太原的歷史文化。

晉水、晉陽及太原古城池成為三晉文化的發端

世界上著名都市的形成發展幾乎都跟河流水系有直接的關係,太原古城的形成與發展,與一條算不得闊大也算不得流長的晉水密切相關。晉水源出今日太原市西南的懸甕山,東流匯入汾河。晉陽則因位於“晉水之陽”得名。

《管子·乘馬》曰:“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大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漢書·地理志》、《水經注》中都明確記載著晉水就在晉陽。晉國之稱號出自何處?《史記·晉世家》記載:周成王封唐叔虞於唐地,叔虞子燮父即位後,因境內有晉水,遂改國號為晉。“晉”從此成為山西的代稱。而三晉之地,大體相當於通常說的中原黃河流域。自班固、鄭玄、杜預、酈道元、朱熹到閻若璩、顧祖禹、范文瀾等史家,都主張叔虞封唐之地在今天的晉源鎮。

秦漢以前的上古時期,是華夏文明的發生和奠基時期,也是晉陽文明的形成時期。堯、舜、禹時代,太原屬陶唐之地、冀州之域、幷州之域。夏、商、週三朝,不乏太原或晉陽的文字記載。公元前541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滷”(《春秋·魯昭公元年》),此處的“大滷”即指太原。實際上當時的太原也只是個地理泛稱,相當於晉陽古城及周圍的平原地帶。

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幷州

太原的名稱和轄區歷史上幾多變化。晉陽之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十三年》“晉趙鞅入晉陽以叛”的記錄,也就是說,東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之前,已有晉陽邑,所以晉陽建城應該早於這個時間。當時的晉陽城,由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督率建造。史稱董安於“世治晉陽”,其先祖董狐則以“秉筆直書”的晉國太史聞名。董安於將城址選在太原盆地北緣懸甕山麓的晉水之陽,這裡是汾河、晉水的交匯地,建成後的晉陽 “城高四丈,週迴四里。”(《左傳·成公六年》)遺址在今天的晉源區古城營村。晉陽城牆用版築的方法,由黃土夯實,高厚堅固,城內宮殿的柱礎由優質銅鑄造而成,宮牆由狄蒿苫楚木材圍圈。戰國時期晉陽成為趙國早期都城。

秦時實行郡縣制,公元前247年,設太原郡,以晉陽縣為郡城,這是太原第一次作為地區建制的名稱出現。幷州之稱,則在東漢。兩漢以降,太原因其顯赫的地位和重要影響成為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城市,頻頻見諸志書典籍和城鄉碑銘。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古時期的800年間,太原城池更加輝煌。唐朝的晉陽城,達到歷史上空前的規模,沿著汾河兩岸形成了一個城市集群,整個城市周長42裡,僅城門就有24座,東城、西城和中城並立,府城、縣治分列,演繹著“龍興之地”的盛唐氣象,當時人稱晉陽、太原、幷州或者是北京,太原與長安、洛陽、開封、揚州等並列為國內的大都市。

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幷州

及至宋元明清近古時期的1000餘年,晉陽有毀有建。宋太祖、宋太宗,對晉陽城水漫火攻,毀壞嚴重,晉陽行政一度由府治降至縣治,城內的十字官街改為丁字街。到了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第三子朱 木岡為晉王。此後,工部調發山西民夫,在太原、大同、潞安三府分別為晉王、代王、潞王建造宮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太原舊城擴建完工。擴建後的太原城牆,周長24裡,城高3.5丈,內夯黃土,外包城磚,開啟了迎暉、宣春、承恩、迎澤、振武、阜城、鎮遠、拱極八門,城周有深3丈、寬6丈的護城河一道,吊橋、城樓、角樓、小樓、垛口應有盡有。城郭壯麗,殿宇輝煌。明王朝對太原城的擴建,奠定了近代以來太原城建的基礎。

晉陽文化聯接起三晉文脈與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幷州

中國不能沒有山西,山西不能沒有太原。太原位於山西中心區域,自古就是邊塞屏障,國之藩籬,京畿近地,北方重鎮,曾經發生在晉陽城的重大事件,如“三家分晉”、“劉恆治代”、“北朝稱雄”、“李淵起兵”、“五代更迭”、“北宋毀城”等等,直接影響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太原地處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之處,歷史上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數民族在太原一帶生存發展,太原也因此成為前秦國都,東魏下都,北齊別都,後唐、後晉、後漢等朝代的國都或陪都,大唐的北都。數千年來,太原始終是三晉大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才傑四出,文俊迭起,帝王巡遊,將相登臨,晉陽山水孕育了眾多文采飛揚、書畫並長、思想深邃、開拓創新的才子學者,也吸引著封建帝王們的目光,他們的活動對三晉文化的形成發展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唐代太原詩人璀璨奪目經久不衰的光彩照亮了中國文壇。長於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寫出意境奇美堪稱邊塞詩壓卷之作的詩俠王之渙和王翰二人,“七絕聖手”王昌齡,“花間詞派”的創始者“溫庭筠”,與李白、杜甫齊名留下民間疾苦和唐代史詩的白居易,一個個聲名遠播,詩才橫溢。北宋書畫家米芾,世居太原,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與蘇軾等人合稱“宋四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公舉為明代小說的最高成就;傅山成為明清之際的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書畫家和藥理學家;祖籍太原的閻若璩,成為清代聲名赫赫的考據學家。太原還有孔夫子為其高風亮節感動而作琴曲《陬操》的晉國大夫竇韜,有“為知己者死”的國士豫讓,有唐代明相能臣狄仁傑,有北宋名將楊業,還有近代鄉紳劉大鵬。晉陽大地的這些飽學之士、文明俊秀的活動,程度不同地影響波及至中華文明和三晉文脈。

秦王嬴政,這位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皇帝,成為光臨太原的皇帝第一人;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從晉陽出兵北擊匈奴,留下了“白登被圍七日夜”的深刻記憶;漢文帝劉恆,繼位前曾在都城太原為代王17年,人稱晉陽是“龍潛之地”。漢武帝也曾坐鎮太原,指揮對匈奴的戰爭;以奢華糜麗著稱的隋煬帝楊廣,年輕時候曾為晉王,鎮守幷州。

太原是盛唐的北都,是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興國的風水寶地。譽為“太原公子”的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並舉,開創了“貞觀之治”的不朽功業。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東征高麗回朝途中,駐留太原三月,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題寫了得王羲之書法神韻的行書體碑刻《晉祠之銘並序》,中國書法藝苑增添了一件難得珍品。

唐太宗故地重遊,感慨良多,他從長安帶來的伶人樂師,在太原奏演歌樂,並設立教坊、梨園,太原因此出現了一些流傳後世的歌舞佳作。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祖籍幷州,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三月,時為皇后的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巡幸幷州,“二聖”逗留期間,聚親朋,會名士,宴樂不停,歌舞昇平。唐玄宗李隆基也曾來到了太原,留下了瀟灑飄逸的詩文。及至宋元明清千餘年來,晉陽文運旺盛不衰。

太原古城眾多的遺存印證了三晉與華夏文明

太原,以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而著稱,以開拓進取延續了三晉文脈而自豪,以眾多的中華文明遺存瑰寶而驕傲。

近年在太原發掘的幾處墓葬及其雕刻繪畫藝術作品,再現了太原曾是華夏民族融合的前沿地帶,是中國古代的國際都城。王郭村婁睿墓壁畫,是南北朝時期中國繪畫藝術的珍品,以墓室壁畫的規模和技藝而論,專家認為“其保存最好,藝術水平最高,要數北齊山西太原的婁睿墓壁畫”。王家峰的徐顯秀墓中的車駕出行圖,是墓主人生前出行時隆重熱鬧場面的真實寫照。

其墓道兩側壁畫,場面華麗,人物眾多,器物齊全,飾物精美。南北朝時期太原的墓葬壁畫,成為中國繪畫藝術史上的高峰。王郭村發掘的一座印證中外文化交流的隋朝虞弘墓葬震驚世人。虞弘墓的漢白玉石槨上,雕繪了異域人宴飲、樂舞、射獵、家居、出行以及宗教信仰的場景。據考證,墓主虞弘為西亞人,曾在北齊、北周和隋朝為官,生前地位很高,死後得以厚葬。這幾處墓葬對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和太原的國際化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幷州

龍山石窟是中國最大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由元代全真教道人宋德芳主持營建,龕內40餘尊造像,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雕工樸實,刀法流暢,線條簡練,給人以莊重、渾厚、粗獷的藝術美感。天龍山石窟集建築、雕塑為一體。雕塑題材和對象是佛教尊奉的佛、菩薩,石窟的開鑿成形經歷了東魏、北齊、隋、唐四個朝代,從佛像到花紋都反映了南北朝到唐朝的幾百年間中國石窟藝術寫實性、裝飾性的特點,反映出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變遷脈絡。

晉祠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建築群之一。北宋天聖年間 (公元1023-1032年),朝廷追封晉國始祖唐叔虞為汾東王,為叔虞之母邑姜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祠廟。晉祠的聖母殿、魚沼飛樑和侍女像號稱“三絕”。聖母殿空間闊大,肅穆莊嚴,完整地保留了宋朝建築的形制和結構,成為宋式建築的經典之作。僅載於古史、藏於書畫的十字飛樑形制的魚沼飛樑,則成為世界橋樑建築的孤例。聖母殿裡的彩塑,成為古代造型藝術的極品,其中34尊宋朝侍女彩塑,開創了現實主義作品的彩塑之風,堪稱中國古代女性雕塑的集大成者。

太原古城的標誌是永祚寺的雙塔。永祚寺為明代修建,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晉陽官僚學士們在寺內集資興建文峰塔;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由宣文皇太后資助,修建了宣文塔。雙塔象徵著太原人重視教育崇文明禮的傳統精神,塔高50多米,均為八角13層塔。雙塔以文峰、宣文命名,三晉文脈益加昌盛。

華夏文明看山西 三晉文脈聚幷州

太原古城有大量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蹟和典型遺存,有鯀築城郭、大禹治水的神話,有神農稼穡、帝堯舊都的傳說。晉水汾河孕育了晉陽文明,周柏唐槐見證了太原興盛。這裡曾經是明清晉商施展才能聚積財富的大後方,是金多銀滿的大商城;這裡是三晉士子投筆從戎抗擊入侵的根據地,是搏擊拼殺的古戰場;這裡是風雅樂頌城,這裡是英雄用武地。遙思古往,無限感慨。立足太原的熱土,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錦繡太原城人傑薈萃地的文明古風,依然聽得見數千年來華夏文明躍動的時代強音,依然摸得見巍巍三晉大地永不停頓的浩浩文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