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經典詩詞品讀——于謙《岳忠武王祠》

傳承中華詩詞,弘揚傳統文化!

〔心語〕盡忠報國多磨難,流芳千古美名揚。

「推薦」經典詩詞品讀——于謙《嶽忠武王祠》


嶽忠武王祠

明·于謙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雲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譯文〕自南宋建都杭州以來,捨棄了汴梁巍峨的宮闕。

此時號稱中興宋室,可有幾個將領能克敵制勝呢?反倒是主和負國的奸臣一直掌權。

在寒雨中,嶽王祠廟滿是黃葉堆積,青山野墳間白雲靄靄。

為什麼朱仙鎮大捷之後,嶽將軍就再沒能打勝仗、高奏凱歌了呢?


〔賞讀〕

這首詩作於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幾十萬精銳全軍覆沒,韃靼大軍壓境,明王朝危在旦夕,在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勸皇上放棄國都,南下遷都南京,以躲避韃靼大軍的刀鋒,在一片遷都聲中,于謙力排眾議,極力要求堅守北京,堅決打擊韃靼大軍。

「推薦」經典詩詞品讀——于謙《嶽忠武王祠》


這首詩用南宋遷都的故事來向人們說明遷都是錯誤的,在這首詩中,于謙很痛心宋的遷都,他更痛心當今的的時事,詩中雖然沒有直說他的政治主張,但是全詩強烈的侵透他的堅守北京的主張。


〔拓展〕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敗退漠北,明太祖朱元璋修長城,設邊鎮,置衛所,有效地鞏固了北部邊防。成祖朱棣稱帝后,採取抑制蒙古軍事力量發展的策略。後來,蒙古族瓦剌部首領用武力迫使諸部臣服。同時,表面與明朝互通貢市,請求通婚,以保和好;暗中刺探明朝虛實,尋機舉兵,圖謀恢復元朝統治。

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後世稱為“仁宣之治”。1435年,年幼的明英宗即位,宦官王振操縱朝中大權。

「推薦」經典詩詞品讀——于謙《嶽忠武王祠》

1449年2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兩千多人進貢馬匹,嚮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同年7月,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

東路進攻遼東;西路進攻甘州(今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分為兩支,一支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進攻大同。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京城,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下,一意孤行,決定親征。

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五十餘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參與軍政事務,軍內非常混亂。13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

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飢渴疲勞,倉促應戰。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破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明英宗被俘,隨徵大軍幾乎全部戰死。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堡之變”。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轉發、收藏、指正!

喜歡就關注我吧!我們共同成長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