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01 导语:我们深爱这这片土地

在榆中这片热土上,文化事项灿若星辰,高山大河之间,孕育着勤劳朴实的人民,也孕育着丰厚多姿的文化。文学、书画、摄影、音乐、舞蹈、戏曲,各类人才荟萃其间,继承和创造着独具特色的榆中文化。1980年,在苑川河腹地的金崖镇文化站,榆中县苑川文学社成立,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榆中的第一个文艺社团。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人才,他们生生不息、默默奉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作出了一大批充满正能量、唱响新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榆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7年,榆中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下设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文联的成立,成为榆中文化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今天的榆中,正以暖人的情怀、明快的姿态、饱满的激情,汇聚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开拓,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好契机中,昂首而歌,潮流般延伸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和乡村。我们所有的心愿,都已经在这里摇曳生机,狂长希望。

作为本乡本土的榆中人,我们正身处在一个阳光、自信、开放的文化环境里。“秦风汉韵、山水田园、崇文尚德、开放包容、创新实干”的榆中精神,诗意而又质朴,满怀暖意、气息撩人;“实力、魅力、生态、活力、幸福、实干”的“六个榆中”建设,以高度凝练、睿智创新的概括,深藏着鲜明的文化属性,涵盖了最具人性襟怀的内在气质,为我们榆中本土的文艺创作展开了辽阔的视野。

毫无疑问,作为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文学应当为实现“六个榆中”而倾情歌唱。

2018年2月5日,榆中县作家协会以“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为主题,邀请县内部分作家,以及兰州日报副刊编辑王欢,举办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作家们畅所欲言,为“六个榆中”建设和榆中文学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特整理如下。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02 文学的人文效应

文学对建设“六个榆中”的作用,与经济、科技、民主、法治等一样,也很直接。文学能够繁荣文化,它的健康发展,必将不断丰富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文学能够提升民众的素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文学能够激发群众工作干事的热情,为榆中人民提供正能量。

文学之于榆中传统文化,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再现,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县文化馆先后搜集整理了近百篇的民间故事,《兴隆山传说故事》《青城传说故事》分别被列为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兴隆山茶的来历》《道学家刘一明》《青城龙头堡子的传说》《青城荷花的传说》《谷芽茶》《黄猴洞》等许多故事,正通过导游的讲解,让榆中的历史故事传得更远,广为人知。大量的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了对外宣传推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城水烟”,已出版了二十万字的《青城水烟》专著,《陕山烟商在青城》《黄河边上的宋渠》《青城武侯祠》《马啣山原生态秧歌》《春来小城》《丝绸之路榆中印记》《北山的根》《苑川河,丝路长卷里闪烁的动词》《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庙坡钟声》,以及描写传承人生活的《庄农歌》,展现榆中农耕文化的《皮匠老魏头》和体现手工技艺的《南山柳编》《兴隆山香麝》《广东红》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都相继发表于省内外报刊杂志。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在地域文化方面,广大作家深入生活,创作发表了描写榆中山川大河和民俗风情的许多诗歌和散文作品,诸如《兴隆山九子峰》《覆雪的红山果》《野炊龛谷峡》《黄河沿石罅地》《分豁岔里的清流》《踏叶而行》等。此外,榆中文学的视角,还关注着《革命先驱张一悟》《兴隆山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作协多次组织文学青年,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下,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中朗诵自己的作品,每一首诗歌,都浸透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同样,榆中文学的关注点,更是时刻围绕着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倾情歌颂,高扬榆中现代文化的旗帜。2016年,作协结合“榆中三电五十年庆典”和“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活动,多次深入一线去采风,感受了远离县城的那些三电职工和遍布乡镇的农业普查员,用怎样的一种情怀面对自己的工作。先后创作了诗朗诵《绿色畅想曲》《农普人之歌》等作品。那些“一朵浪花,就是一张灿烂的笑脸、一朵浪花,就是一片青翠的麦田”的句子,那些“一个个勤奋的身影,用脚步丈量着榆中的每一座高山,每一寸土地,丈量着老百姓的疾苦与冷暖。一个个繁琐的数字,累计起来,就像秋日里高高的麦堆,计算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酸甜苦辣。”的句子,引起了在场观众的情感共鸣。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2017年,面对榆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又组织创作了长篇诗朗诵《爱你啊榆中》——“日朗风清的新榆中,我们自豪地抚摸您的身子,智慧和热情、正以汗水和勤劳,漫卷阳光的豪情。”至今犹在耳鼓。而采用榆中民间小调创作的《四老婆夸榆中》、群口快板《朝气蓬勃新榆中》、话剧小品《送你一颗心》《打喜鹊》《门前绣鸳鸯》、三句半《榆中明天更美好》等描写榆中干部和群众的现实题材作品,也逐次搬上舞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同时,我们紧密结合“六个榆中”建设,以“榆中梦、在路上”为主题,创意、策划、组织专业人员去北山体验生态修复、去南山观看冷凉型蔬菜、去厂矿企业、去田园综合体、去南坡湾水库,多次采访,创作了十多首原创合唱歌曲,展现“实力榆中”的《你的名字》,展现“生态榆中”的《姐姐吃水来》、展现“活力榆中”的《洮河水,黄河水》、展现“魅力榆中”的《耕耘这片土地》、展现“实干榆中”的《榆中城乡变样了》、展现“幸福榆中”的《山河榆中好家园》,已经广为传唱。

对于网络、电视和电影的传播,我们依然用文学的样式,植入榆中独特的本土文化符号,创作了以西北陇右名山兴隆山仲秋红叶为线索,全面表现兴隆山人文历史、名人履痕及红色文化,同时融进榆中秦汉风格建筑、市民广场、万亩花海等内容的电视脚本《采一片红叶送给你》,表现榆中以兴隆山为依托的全域旅游示范县厚重而又秀美的体态,充分彰显榆中地域的文化自信。电影《雪葬》在榆中实景拍摄时,与榆中的全域旅游对接起来,拍摄画面几乎覆盖了榆中地域最有特点或是最有代表性的山野和村庄。马坡乡三伏村,拍摄了主人公赵天佑跳崖自尽后的一场坟戏,背景是白雪皑皑的马啣山。乡亲们簇拥在赵天佑的坟头,将赵天佑生前与他们签订的药材收购合同付之一炬,化作纸钱,祭奠亡者。而与赵天佑坟地不远处,恰好埋葬着声名显赫的清代乾隆二十六年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之一“哲合忍耶”创始人,每年从河北、宁夏各地赶来祭奠的回族民众数以万计。这些实景拍摄地,为当地的旅游资源,留下了另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痕迹。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文学的笔触,更适合表现榆中本土的典型人物。为了宣传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模范,在县委宣传部的安排下,作协组织作家们分别以“你的脸庞”、“你的风采”为主题,先后赴哈岘、贡井、新营、马坡等地,实地采访,详细了解他们鲜活的人格魅力,通过散文、诗歌、特写、小品的创作形式,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故事。

更值得欣慰的是,榆中当今的领导和干部,为我们文学的呈现提供了一个个无比清晰的文学形象,2017年,描写榆中干部精准扶贫的纪实文学《张翠花相亲》《村妇和玉米》《乃学虎的心事》,获得了甘肃省文联文艺助推精准扶贫作品评选的二等奖。《穿越村庄的清流》入选双联文学作品专集。描写榆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报告文学《一个县委书记的绿色梦想》也在国家林业部的刊物上发表。描写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纪实散文《在南梁,面对一朵羊肚菇的断想》,也在兰州的《金城》杂志发表。而由县委主要领导创意策划的《山河榆中》一书,也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了榆中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

目前,为我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六个榆中”建设提供人文支撑和精神保障,进一步增强榆中文化软实力,树立榆中本土文化自信,已经脱稿的长篇小说《飘摇》,也在继续讲述着榆中的故事。小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以西北黄河上游青城古镇复兴为题材,通过清代晚期当地民顺堂烟坊在鼎盛时期大兴土木,修建庙宇、祠堂、民居的大掌柜、烟把式、账房先生等诸多人物,以及他们生活在当代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后裔形象,面对先祖修建的古镇进行保护开发的积极心态,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历史与现实将结合,两条线索交叉推进,塑造了两个时代栩栩如生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折射出了人性的闪光点。

文学需要贴近生活,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散文,还是戏剧、曲艺、歌词作品,只要能给读者以共鸣、激励向上,就是发挥了作品的应有能量。文学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社会影响力。只有全方位、综合性地运用文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励群众,为实现“六个榆中”建设发挥应有的功效。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03 文学的文化产业效应

文学也可以作用于榆中的文化产业。2018年,我们将结合在建的文成公园和市民广场,通过创意、策划的形式,系统规划、整合、开发榆中文化资源,形成包括文化旅游产业、艺术产业、生态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资源产业、展览博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榆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别是在文成公园文化产业园里,将榆中本土诸多子文化分门别类、攥紧拳头,集中发力,包括全县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武术、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的集中培训,包括彩绘、纸扎、刺绣、剪纸、柳编、羊毛制毯、古建筑模型、紫斑牡丹培植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入驻,包括印刷、盆景制作、亚麻编织、木雕石刻等现代工艺项目的入驻,包括花馍馍、猪油盒、浆水面、烤洋芋、牦牛肉、甜醅子等民间特色饮食项目的入驻,让我们的文化产业园区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进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前来榆中的八方游客欣然而来,流连忘返。同时,利用县城文成公园和市民广场的大小剧场,创作、排练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合理利用文化惠民工程和特色文化保护,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复合多元的文化产业链。

如果条件成熟,我们还将组织文学、舞美、音乐等专业人员,创编一部歌舞剧目,叙述榆中历史故事,题材包括古丝绸之路时马啣山腹地的采玉世家、秦代大将蒙恬斥逐匈奴、西秦国度勇士城、赵充国苑川河引流屯田、隋炀帝途经榆中参加万国会、文成公主经过榆中栽植的兴隆茶树、兴隆山蒲家坟的传说、明代宫廷削藩在榆中的故事、黄土高原最高峰马啣山神鹿的传说、道学家刘一明、革命先驱张一悟、《四库全书》深藏榆中甘草店木林沟等诸多历史履痕,梳理出榆中清晰的历史线索,排练演出,搬上舞台,形成榆中独有的特色文化,服务于榆中的全域旅游事业。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04 榆中文学要继续开辟新路子

在榆中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部门和行业之间,信息对接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城市建设、水利电力、农牧林业等等,在规划、实施以及对外宣传中,各说个事,少了一些本土文化气韵的贯通,显然,这是对我们榆中本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了解不够所致。就“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这个属于意识形态的宏大主题而言,也或可以适合用更小的形式进入,比如,在榆中流传不少的民间谚语和民间歌谣中,那些“堵住黄河的水,堵不住众人的嘴”、“雨里深山雪里烟,看事容易做事难”的事理解读,那些“烟囱烟、直冒天,黄河沿上洗红毡,红毡破,姐儿坐,狼打柴、狗烧火,兔子跳到锅里烙馍馍,一烙烙了三半个,你半个、我半个、多半个给爷爷”的美德引导,也该动员各个乡镇村落,广泛收集,整理印刷,进行传诵,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风尚。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05 结语:小文学与大文化

在榆中发展的高速列车上,榆中的小文学应与大文化深度融合,在社会和谐文明的道路上,不仅要在文学圈内团结一心、举霞齐飞,更需要与美术、书法、摄影、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度合作,榆中文学才能高扬本土文学旗帜,才能更好地助力“六个榆中”建设。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榆中县作家协会“高扬本土文学旗帜,助力六个榆中建设”座谈会侧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