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漫谈之五——如何表达更多思想内容?

诗词创作漫谈之五——如何表达更多思想内容?

诗词创作漫谈之五——如何表达更多思想内容?

诗词创作中,在有限的字数里,要表达出更多的思想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典,用典不仅能增加诗词的表现力,而且还有一种举例说明、旁加引证等多方面意义。典,即典故,依据《词海》解释典故:1.典制和掌故: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无疑,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属于第二个问题。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事者十七八。”不过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

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首先,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

其次,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

其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各方面需要对典故说法进行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的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 子期耳”、“锺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锺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等等多种表现。其实,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其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

第五,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所以诗词创作不宜多用,宋朝江西诗派被人贬低的一个口实就是“掉书袋”满篇是别人的话语,缺少自家新鲜活泼的语言,难免使诗词艺术性减色。据说当代钟敬文先生就不提倡用典,他说:‘靠着典故表现情思的作家,正象靠着拐杖走路的老人。(《兰窗诗论集》)

最后,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间地点的不同,新典故的流行和旧典故的告退都是很正常的。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一出来,众所周知;外国文学作品中有的典型也被人们引用,比如“水门事件”、“堂吉诃德战风车”、“”等都可形成新典故,但是要顾及在文字传达交流中它们是否还有生命力。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有限范围的典故,也很常见,在诗词中运用,都是可使作品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

诗词创作漫谈之五——如何表达更多思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