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1


“谁家箍漏锅钉锅、锔缸锔盆咧——!”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小巷里悠长悠长的吆喝声,让戴望舒的诗境跌落尘埃,即便丁香一样的姑娘,依门端着破为半月的陶盆,迎接挑担的锔锅匠的走近,又该是怎样的心绪?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曾端详过小城我为数不多的称为学生、联合国工艺美术大师蠢疯的一只清代瓷碗儿,不足巴掌大,薄壁上居然一溜湾布置有十几个铜钉,十几个倒真没数。记得鲁迅小说《风波》里有过具体的描述:“他在晚饭席上,对九斤老太说,这碗是在城内钉合的,因为缺口大,所以要十六个铜钉,三文一个,一共用了四十八文小钱”。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这句流行江湖的名言,昭示着民间工艺并非“下里巴人”的粗活儿,它同样蕴含着“阳春白雪”的精湛技艺。

是类似于原始人钻木取火的古朴工具,不足三指宽、尺余长的横板儿,两端固定着牛皮绳儿,板中央的圆孔,穿插入下端装有钻头的钻杆,它依附绳儿伸缩的惯性旋转打孔。工匠的钻孔,拼兑,楔钉,它所要求的深浅、轻重、缓急的计算,俨然一道“哥德巴赫猜想”。破损的器皿锔毕,还要实施一层白色脂膏一样的物质抿缝儿,晾干后可洗去,大概是作用于钻孔和铜钉缝隙的“灌浆”吧,以防器皿使用时渗漏。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锔锅匠“表演”时,里三层外三层观众中,常常会见到怀抱吃奶孩儿的母亲和纳鞋底的大大(开封土话,指邻居婶娘一辈长者),可谓煮豆子发面——两不耽误。

而今,“时间就是金钱”,打碎的器皿通常顺手丢入垃圾桶,买新的OK。

街头锔锅、锔盆、锔碗的生动活剧,从此偃旗息鼓。

2


周日孩子在家做值日生洗碗,不小心把一个盘子摔碎了。孩子爸爸有点心疼,因为我不在家,不知道埋没埋怨孩子,给我汇报的时候,我就说,“下次就知道碗和盘子该怎么摆放了。”

孩子的爸爸说,这个盘子的质量真好,就碎了三大块,一点渣渣都没有。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孩子有点内疚的样子。

我说,“要是在以前,这样的盘子可以锔起来再用的。”

“什么叫锔?”孩子莫名其妙的问。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我说,“就是从前呀,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木头做的柄,用麻绳做牵引力,在木头柄的头上有一个钻头,是铁的。然后在破损的瓷器上打眼儿,打完眼儿,把像书钉一样的锔子订到眼儿里,对折起来,再在破损的缝隙间抹上类似石灰泥的东西,放两天以后,石灰泥干了,破损的锅、盆就可以再用了。”

“以前生活困难的时候,每家都用过这种锔过的锅碗瓢盆的。”孩子爸爸说。

“以前大街上经常会出现锔锅锔盆的叫卖声。”我说,然后凭着浅浅的印象中的小贩的声音,也喊了几声“锔——锅锔盆嘞。”第一个锔是长音,后面的几个音是连在一起的。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磨剪子来锵菜刀———”孩子的爸爸也叫起来。好像我们马上回到了70年代的农村。那已经成了一部黑白电影。

孩子被我们给逗乐了。

现在的孩子长大后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回忆。

锔锅锔盆儿锔瓷缸,锔得瓷缸不漏汤;

锔锅锔盆儿锔小人儿,锔得小人儿不透气儿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挑着担子走四方,锔锅锔盆锔大缸”,这是我小时候常看的《锔大缸》中的唱词。如今半个多世纪已过去,仍记忆犹新。


“锔锅锔盆锔大缸”,是锢漏匠的工作,一副锢漏担子是他们的全部行囊。这担子一头挑的是60厘米高的箱子,上下四、五个小抽屉,里面放着锤子、钳子和锔子等,旁边挂着个马扎子;另一头挑的是小风匣、小铁炉和铁砧子等。他们伴着担杖发出的“吱呀”声,在农闲时走村串乡,为乡亲们锔锅锔盆,以补贴家用。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锢漏匠一进村,边走边拖腔拉调地吆喝“锔锅——锔盆——锔碗来——”不大工夫,乡亲就拿着有裂纹、甚至破碎的锅碗盆罐,聚集到锢漏匠摆摊的地方,这样锢漏匠的露天“作坊”就开工了。他先是仔细端量,根据裂纹破碎情况,选好大小不同的锔子,然后开始锔了。那种陶制的盆、瓮,钻上眼,安上锔子,敲打扣上,抹上石灰膏就成。遇到瓷碗瓷碟,先对好茬口,用细绳绷紧,再用金刚钻钻上孔,锔上铜锔子,抹上腻子,既美观又实用。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补锅是一项技术活。锢漏匠用小饼状的耐火材料垫在漏眼下,将适量铜放进坩埚熔化后,赶快将铜水倒入漏眼,用饼状的耐火材料按平,锅就补好了。

当今生活富裕了,打碎碗、盆随手扔掉,有时还带上句“碎碎平安”的吉利话。若是珍贵的值得收藏的瓷器破碎,便用粘合剂粘合。锢漏匠的行当已成为历史。

简介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锔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锔活秀’源自清朝的八旗子弟。八旗子弟“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泥壶失手碰裂,便找锔匠修补,锔匠师傅可以利用裂纹的走向因势利导,用金、银、铜、铁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束桃花,稍经打磨,甚至可以身价倍增。到了民国年间,‘锔活秀’简直登峰造极,很多玩家有意在新紫砂壶中装满黄豆,注水浸泡,利用黄豆遇水膨胀之力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钉锔成画纹,甚至连壶口、壶嘴、壶柄都趁机加以纹式包嵌,已经上升为一种锔嵌的手工艺术了。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这陌生的吆喝声,仿佛从古老村落里的巷陌中传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烂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壶、一枚断开的镯子在锔匠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那若隐若现锔子上,闪耀的是锔匠的智慧和辛酸。锔碗有着辉煌的历史。

历史由来

锔瓷,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技艺相传始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上就有锔瓷艺人锔瓷的情景。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锔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据说,锔匠与清朝八旗子弟也有关,当年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便身价倍增。到了民国,锔匠行当应运而生,逐渐走向民间,很快登峰造极。不少玩家有意将新紫砂壶装满黄豆,再注入清水,利用黄豆遇水膨胀的力量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锔锔成花纹,甚至连壶盖、壶嘴、壶柄都加以纹饰包嵌,将锔嵌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

锔碗过程

把一只被打成几块的瓷碗,从锔挑子里面取出一根细长的绳子,将破裂的瓷碗拼接好,反复扎紧。然后将碗放在双腿之间。锔碗之前先打孔,钻孔的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样,弦线上绕一根10厘米长、下面装有金刚钻头的细圆轴,来回拉动弦弓,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的两边钻出了两排细小的洞。然后,武墨柱从箱子里面取出像订书钉一样的铜锔子,两头套进小洞内,用小锤子轻轻把铜锔子铆进小洞,两排锔子跨越裂缝,把碎片连起来,碗就补好了。这样补回去的碗,裂缝之间不用胶水处理,也能滴水不漏。


《老玩意儿》之五· 锔 锅


锔碗箍锅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岁月变迁,它只关注人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这是一门即将失传的手艺。它随着社会发展日渐式微,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看着匠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纪念,纪念这种技艺和它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好了,需要锔碗箍锅的人很少了,锔碗匠人正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部分文字来自墨桅老师

未经开封胡同串子许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