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咬文嚼字》挑錯題,提高高考語文成績

2017年,《咬文嚼字》雜誌社受國家語委委託,抽查了全國100家報紙的編校質量,問題比較多,舉例說明:

文字差錯:

1、就多方受到制肘的週報來說,必須在策劃上下足功夫。“制肘”應為“掣肘”。

2、經過短暫寒喧,全體隊員很快進入訓練狀態。“寒喧”應為“寒暄”。

3、煙臺海運近年來在近洋航線尤其是中日航線的擴張,使其聲名雀起。“聲名雀起”應為“聲名鵲起”。

詞語差錯:

4、在他們的感覺裡,時間似乎已經過去了數千億光年。光年是距離單位,指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用於衡量天體間的空間距離。句中把“光年”當成時間單位用了。

5、他在廣東做地產生意發了財,這次一下子拿出100萬元幫助鄉親們修路,真是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有學問的內行人。大方之家的“大方”,並非捨得花錢、不吝嗇之義。

6、他在北京大學上了十年學,從本科到博士。期間,獲過9次獎學金。“期間”應為“其間”。期間:某一段時期或時間之內。詞義不自足,其前必須加限定語意思才明確。其間:某段時間內,某個空間內。詞義自足,其前不加限定語。

語法差錯:

7、他出了這麼大的事,即將的生活很難想象。“即將”應為“將來”。即將是副詞,常用在動詞前做狀語,如“理想即將實現”。副詞不能直接放在名詞前充當定語。

8、上海博物館展出了兩件2900年前新出土的青銅器。青銅器是現在出土的,而不是2900年前出土的,因此,“2900年前新出土的青銅器”應該為“新出土的2900年前的青銅器”。

9、不管形勢變得多麼複雜,他卻堅定不移地走向目的地。“卻”應該為“都”。不管與都搭配,表示無條件關係;卻,表示轉折關係。

其他差錯:

10、全市黨員幹部都要認真貫徹、學習十八大報告。按照正常邏輯關係,應該學習在先、貫徹在後。

11、涪陵五中原名涪陵書院,創辦於1911年,這所學校曾經出過舉人。科舉制度1905年後被廢除,創辦於1911年的學校不可能出舉人。

12、學習貴在自覺。要有笨鳥先飛的精神,自我加壓;學習貴在刻苦。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持之以恆。按照標點符號使用規定,句中的第一、第二個“。”應該為“,”。

著名語文期刊《咬文嚼字》21日揭曉2016年度十大語文差錯,“載(zǎi)人飛行”“一攬子貨幣”等入選。這一年國際國內風雲激盪,不少語文差錯源自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大事。

這十大語文差錯分別是:一、航天新聞報道中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ǎi。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在完成一系列載人飛行任務後,順利返航著陸。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

一些廣播電視媒體的播音員把“載人飛行”的“載”讀作了zǎi。“載”是多音字,讀zài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zǎi,意思是記載、刊登。“載人飛行”指用飛行器承載人的飛行,應讀作zài。

二、經濟新聞報道中的用詞錯誤:“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簡稱SDR)的一籃子貨幣。不少媒體在報道這則新聞時,將“一籃子貨幣”說成了“一攬子貨幣”。

貨幣籃子(Currency basket)或稱一籃子貨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設定匯率時作為參考而選擇一組外幣,由多種貨幣按不同的比重構成貨幣組合。而“一攬子”則指對各種事物不加選擇地包攬在一起,如一攬子計劃、一攬子交易等等。“一籃子貨幣”中的貨幣需要精心選擇,不能“一攬子”放進來。

三、美國總統大選報道中的量詞混淆:“任”誤為“屆”。2016年11月,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然而新聞媒體的報道卻混亂不堪。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也有媒體祝賀他當選美國第58屆總統。事實上,部分媒體混淆了量詞“任”和“屆”。

美國實行總統制,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總統任滿4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視為同一屆總統。如果同一人在不連續的數屆總統選舉中當選,每當選一次就算一任。

簡而言之,“屆”是由選舉決定的,一次選舉即產生一屆總統;“任”是由總統的更換來定義的,每更換一次即產生一任總統。據美國曆史,特朗普當選的是第58屆美國總統,也是第45任美國總統。

四、英國脫歐公投報道中的概念錯誤:“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其結果是英國“脫歐”。有些媒體在報道這次事件時,把“脫歐”解釋為“脫離歐洲”。這屬於明顯的概念錯誤。其實,英國脫離的不是歐洲,而是歐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是一個推行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1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脫歐派在公投中勝出,英國脫離歐盟將成為事實。而歐洲是一個地理概念,英國處在其中,不可能根據投票選擇脫離這個地方。

五、韓國“親信門”事件報道中的詞形錯誤:“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2016年10月中旬,韓國總統朴槿惠被曝出親信干政醜聞,不少新聞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用“舉足無措”來形容朴槿惠執政團隊的慌張和混亂。

漢語中沒有“舉足無措”,只有“手足無措”。手足無措,即手和腳都沒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從、舉止慌亂。之所以會出現“舉足無措”這樣的誤用,可能是和“舉足輕重”一詞發生了混搭。

六、娛樂新聞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憑藉”誤作“憑藉”。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報道新聞時,很多媒體都說:“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奪大獎……”“憑藉”是不規範的,正確的寫法是“憑藉”。

七、娛樂明星的用字錯誤:“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2016年8月31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其個人微博上發佈了所謂《德雲社家譜》,全用繁體字書寫。遺憾的是,出現了好幾處錯誤,“令人髮指”誤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

“發”既是“髮”(fà,毛髮)的簡化字,又是“發”(fā,發展)的簡化字。“令人髮指”的意思是,讓人頭髮都豎了起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其“發”指頭髮,應該使用繁體字“髮”。

八、體育明星的詞形錯誤:“作為”誤為“做為”。2016年11月17日,林丹發微博就出軌一事向家人道歉。這條道歉微博說:“做為一個男人……”“做為”應是“作為”之誤。

“做”“作”兩字在語用中常常糾纏難辨,有時甚至含混不清,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運用規律可循:表示抽象語義多用“作”,表示具體語義多用“做”。“作為”是介詞,常用來介紹某種身份或某種性質。

九、廣告宣傳中常見的用字錯誤:“紳士”誤為“紳仕”。隨著中產興起,“紳士”一詞大行其道,常現身廣告中。香港明星黃宗澤今年當選了某時尚雜誌評選的“新紳仕”,廣告隨處可見,但“紳仕”其實是“紳士”之誤。

“紳士”指有現代文明修養的男士,其“士”是對男子的美稱,不能寫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稱,或做男子的美稱;“仕”則作動詞用,通常指做官。

十、常見的食品名用字錯誤:“黏豆包”誤為“粘豆包”。“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種傳統點心,採用黃米、紅豆等材料製作而成,觸手很黏。店招、廣告牌及食物包裝袋上基本上誤寫成了“粘豆包”。

“黏”是形容詞,表示糨糊、膠水等具有的使物相連的性質;“粘”是動詞,指依靠黏性把東西互相貼合。

“黏”(nián)和“粘”(zhān)的誤用有歷史原因。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頒佈實施,“黏”作為“粘”的異體字被廢除,“粘”於是身兼二職,既表“粘”的意義也表“黏”的意義。但1988年公佈《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又將“黏”恢復使用。

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經常讀錯音寫錯字解錯詞,我願稱其為恩師。

昨天晚上,我和兒子坐在一起看電視,播音員聲音洪亮地將“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讀成“不積龜步無以致千里”,我趕緊對兒子說:“播音員唸錯了,是跬步,而不是龜步。”兒子感到不可思議,問我:“播音員還會念錯?龜步就是小步的意思。”我在紙上寫個“跬”字,對兒子說:“應該是這個‘跬’字,在古漢語中作半步解釋。”兒子面露疑惑之色。接著我又和兒子嘩啦嘩啦地查字典,找到“跬”字的讀音和字義,兒子信服了。

閉了電視,躺在床上難以成眠,徒生許多感慨。現在真是無錯不成書,無錯不成報,無錯不播音呀,長此以往真讓人擔憂。記得讀一本通俗小說,有一頁竟有12個錯別字。通俗小說屬“下里巴人”本來品位就低,再加上錯字連篇,令人難以遂讀。那麼,“陽春白雪”之作又如何呢?《文學報》930期第三版組詩的第一首,標題為“榮辱悠關”四個字。查遍工具書,也沒找到“悠關”的詞條。其實,“悠關”應為“攸關”。《大學生》有期封面上有個導讀標題:你能用英語“談笑風聲”嗎?這裡的“談笑風聲”顯然是“談笑風生”之誤。

有人可能認為,區區一字之差,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再者說誰吃飯還不掉個飯粒呢?何必吹毛求疵。其實不然。報載:烏魯木齊一家企業向境外出口商品,因商標將“烏魯木齊”錯印成“鳥魯木齊”,被外方退回商品,一下子遭受了很大損失。國內某市從國外進口化肥,要求必須是袋裝的,但籤合同時,由於不慎重,將袋裝寫成了帶袋,結果外商運來的全是散裝化肥,同時帶來一些成捆的塑料袋。中方指責外商不守合同,外商卻說自己嚴格執行合同,因為中方在合同上寫的是“帶袋”而不是“袋裝”,中方只得打掉牙往肚子裡咽,自認倒黴。1997年全國語文高考題第四題“指出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其中D項是這樣的“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裡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不少考生選擇了D項。《文匯報》1997年7月19日有篇題為《中國電視劇走紅越南》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與高考題極為相似的話:“上海一家人〉在河內播映時,幾乎萬人空巷,生意人連生意也不做了,都守在電視機旁收看上海一家人的故事。”其實,這兩段話使用的“萬人空巷”的成語都是不正確的。“萬人空巷”不是指巷裡沒人,大家都呆在家中,而是指走出巷道,聚集一地。我不知道考生選擇D項,是否受《文匯報》那篇文章的誤導,如果真的受其誤導,我們該怎樣對考生解釋呢?

語言文字之誤,歸結起來無外乎是由於人的不認真或語言文字功夫不到家造成的。就中國的現狀而言,一個普通人常常讀錯音、寫錯字,是難免的,我們也不必苛求。但語言文字傳播者對自己卻應該苛刻,嚴格要求,儘可能地減少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差錯,因為謬種流傳,影響是嚴重的。遺憾的是,文化或文藝名人的表現也讓人失望。

著名央視主持人董卿在直播現場最尷尬的一幕,恐怕要屬她在2010年央視元宵晚會上背詞的場景。董卿現場背了歐陽修一首描寫元宵節的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shu。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很多觀眾都發現董卿唸錯了一個字,應該是“花市燈如晝(zhou)”,而不是shu。儘管元宵晚會現場直播沒有打字幕,但觀眾猜測,董卿唸的shu,應該是“書”。因為繁體字的“晝”和“書”,看起來非常相像,董卿很可能搞錯了。不過,很多觀眾指出,這首詞並不生僻,而且韻腳明顯,一個有正常文學修養的人,都應該知道。作為一位央視主持人,在一個直播的場合唸錯,網絡上很多人對董卿提出質疑。然而,我認為,每個人都有知識盲點,誰敢說自己從未讀錯音寫錯字解錯詞,董卿一貫表現尚好,此次疏忽還請公眾理解,不能理解的,請給予諒解,不必苛責。

其實,名人讀錯音寫錯字解錯詞也不全是壞事,最起碼對我而言是好事。因為在網絡時代,名人讀錯音寫錯字解錯詞很快就會被人發現,發帖糾正,這給文化不高的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所以,我要感謝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讀錯音寫錯字解錯詞,我願稱其為一字之師。如果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經常讀錯音寫錯字解錯詞,我願稱其為恩師。

2006年,文化名人餘秋雨在央視青年歌手大賽中,點評時說到成語“仁者樂山”時把“樂”字讀成“le”音,隨後便有觀眾打熱線電話指出餘秋雨讀音錯誤,說該句成語中的“樂”字應該念“yao“。餘秋雨表示自己當時知道“仁者樂山”的“樂”字書面音念“yao”,“我在評點的時候,還愣了一下,想要不要讀‘yao’。但我想對於大部分普通讀者來說並不知道這個讀音,所以我最後才讀了口語中大家熟悉的讀音。”餘秋雨說。我就是普通讀者,多少年來,就把“仁者樂山”的“樂”字讀成“Le”音,也沒有人糾正。要不是餘秋雨讀錯音(不管餘秋雨承認與否),網友糾正,可能我還會一直錯誤地讀下去。查閱《新華字典》(第十版),“樂”字也只有“le”和“yue”兩種讀音。

在第十三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上,主持人把“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中的“隨”字讀成了“duò”。評委餘秋雨首先肯定了該主持人的讀音是正確的,然後解釋,“這個‘隨(duò)’是‘懶惰’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說“……隨著懶惰就……”。有網友卻不以為然,發帖說:我還記得我的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都把這個字讀作“suí”,並且都講作“隨便,漫不經心,隨波逐流(即沒有主見)”之類的意思,我自己講這句話的時候也查閱過幾本工具書,確認無誤的。再從上下句的關係看,上句中的“勤”與“嬉”是相對的,意思是“學業因勤奮而精深,因放縱(逸樂,即“不勤”)而荒廢”;下句中的“思”與“隨”也是相對的,意思是“做事因周密思考而成功,因漫不經心(隨便,隨波逐流,即“不思”)而失敗”。稍有古文常識的人都不會讀錯解錯,餘先生,一位在當代文壇頗具影響力的“大師”級的人物,怎麼讀錯解錯呢?通過網友的激辯,使我牢牢地記住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正確解釋。

央視《百家講壇》2006年10月3日播出的節目中,于丹女士提到豪豬時解釋說:“豪豬就是長刺兒的野豬。”網友發帖稱,此言不妥,但對其解釋卻難以讓人信服。經過上網查找資料,我才徹底弄清了為什麼豪豬不是長刺兒的野豬。資料告訴我:豪豬是齧齒目動物中的一類。身體肥壯,自肩部以後直達尾部密佈長刺,刺的顏色黑白相間,粗細不等。豪豬白天躲在穴中睡覺,晚間出來找食,喜食花生、番薯等農作物。受驚時,尾部的刺立即豎起,刷刷作響以警告敵人。豪豬棲息於低山森林茂密處。穴居,常以天然石洞居住,也自行打洞。夜行性。活動路線較固定。以植物根、莖為食,尤喜盜食山區的玉米、薯類、花生、瓜果和蔬菜等。秋冬季交配,翌春產仔,每胎產2-4只,大多2只。過家族生活,尤在冬季更喜群居。豪豬在中國分佈於秦嶺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國外見於尼泊爾等地區有分佈。豪豬肉味鮮美可口,其胃和刺等均可入藥。易於飼養,可供觀賞。豪豬是豪豬科動物,野豬是偶蹄目豬科的動物,根本不是同一類的動物。沒有于丹女士對豪豬的錯誤解釋和網友的糾錯,恐怕我一輩子都堅信豪豬就是野豬。

“劉邦說,對不起,讓兩個足底按摩的小妹走開,然後把衣服穿起來,把鞋子穿起來,一本正經地說,酈先生請坐。”這是易中天翻譯《史記·高祖本紀》中的一段話,即:“酈生不拜,長揖……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這裡涉及到對“攝衣”的解釋。網友認為,易先生把它翻譯成穿衣服,於情理倒也無大礙,但於詞義就有些不能安了。清代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九》有“輟洗起衣”條,說的正是文中這件事,考證的就是“攝衣”這個詞。他說:“此文本作輟洗起,攝衣,延食其上坐。鄭注《士冠禮》曰:攝,猶整也。謂整衣而延之上坐也。”“攝”就是整理,原文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劉邦站起身來,整理一下衣服(以示鄭重),向酈食其賠罪。網友挑錯,我學到了不少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