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期間怎麼防治立枯病?

霧都農人山客


水稻立枯病,水稻生長過程中很常見的一種病害,發生面積廣泛,基本上在水稻種植區都有發生,影響著水稻的產量,判斷水稻立枯病主要有3點,都是從根部分析:

1、觀察患病的稻株,根部是否有黴層?

2、觀察患病的稻株,顏色是否為褐色?

3、觀察患病的稻株,有沒有腐爛的現象?

一般情況下,被感染立枯病的水稻,根部會有褐色(或灰白色)的黴層出現,如果根部伴隨著腐爛的現象,說明已經很嚴重,因為立枯病前期腐爛症狀不太明顯,一旦有腐爛,造成減產是不可避免的。

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水稻立枯病以預防為主,主要預防措施有4點:

1、播種密度不能過密,不論是移栽還是直播都是如此,播種過密的稻田,發生立枯病的幾率會增加。

2、注意水肥管理,該灌水要及時灌水,該排水要及時排水,肥料的使用不用過多介紹,底肥+追肥+葉面肥一樣不能少,目的是提高稻苗自身的抗性,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

3、針對移栽田,育秧工作要到位,秧苗長勢旺盛,保證移栽到大田後,沒有弱苗出現,便於秧苗快速返青、分櫱,減少病害的侵襲。

4、如果以前發生過立枯病的稻田,在種植水稻前,可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可用藥劑惡黴靈、甲霜靈等,以此來減少立枯病發生的幾率。

以上4點是預防措施,而田間一旦發生立枯病以後,要及時打藥進行防治,越早越好。

針對水稻立枯病,市面上的藥劑也有不少,比如常見的甲霜靈和惡黴靈,不過,有些地方可能長時間使用,抗性已較大,建議使用復配藥劑,比如甲霜·惡黴靈、甲霜.福美雙等,以此來提高防治效果。

關於水稻立枯病如何判斷以及預防和防治措施,暫且就說這麼多,如果你還有其他更好的防治經驗,歡迎在下面評論中留言,大家一起討論學習。


糧倉滿農業小幫手


立枯病又被農民稱之為死苗現象,其實就是因為真菌侵染,導致秧苗枯萎、莖部出現腐爛甚至整片死亡的現象。在水稻育苗期間,立枯病非常常見,正常條件下發病率都能達到15%左右,可以說是近些年來旱育秧稀植技巧的最大障礙。那麼立枯病發病的原因有哪些?應該怎麼防治水稻立枯病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水稻育苗期間立枯病發病的原因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病害,幾乎無法避免。通過科學研究分析,發現立枯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這幾種。第一是因為水稻育苗的溫度過低,第二是因為在育苗期間溫差過大。第三是因為育苗場所地塊的土壤過分偏鹼。第四是因為育苗是光照不足導致秧苗比較細弱。第五是因為育秧是播種量過大。

因為在低溫環境下,水稻秧苗的抗病能力比較低,無法抵抗病害的侵襲。如果長期光照不足,或者是連續陰雨天氣,同樣會導致病原菌的發育,從而增加侵染的機會。另外如果土壤的水分下降,育幼苗的生理失調,也會加重水稻立枯病的發病幾率和發病程度。因為利枯病屬於土傳病害,所以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菌很容易在水稻秧苗之間進行傳播,特別是那些瘦弱的病苗,抵抗力比較低下,更容易被侵染。

二、如何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

總體上來說,對於水稻育秧期間的立枯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所謂以防為主,就是在醞釀之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第1點要積極的選購抗病性能較強的優良水稻品種,這是預防水稻立枯病的關鍵要素。在選擇優良品種之後要積極的進行稻種的曬種工作,並且要積極運用催芽技術,提高種子的生命力和抗病力。

第2點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和播種密度。對於水稻的旱育苗,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儘量避免過度搶早,因為太早播種的話,氣溫達不到要求,容易加重病害。一般來講,在溫度穩定在6攝氏度以上。在播種密度方面也要按照水稻品種的要求進行科學播種,儘量不要加大播種量,過度密集會影響秧苗的健康茁壯生長,減弱抵抗力。

第3點是要加強水稻育秧期間的苗床和田間管理。這一點非常關鍵,也是預防水稻育秧期間立枯病的重中之重。要保證良好的通風環境,保證水稻育秧的溫度處於合理的期間,要積極做好防寒措施,同時還要注意煉苗,保證幼苗的抵抗力。特別是在煉苗期間,要做到前保中控後煉,這樣才能培育出抗寒能力強的壯秧,有利於提高水稻秧苗的抵抗力。

第4點要加強對土壤的調酸處理。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在水稻立枯病誘發因素裡面有一條就是土壤偏鹼。所以我們要對偏中性和偏鹼性的土壤進行調酸處理,這樣可以有效控制立枯病的侵染危害。一般情況下要使用調酸肥,將土壤的ph值調至4.5~5.5之間。

除此之外還要積極的進行科學防治,這就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在科學防治方面主要是用藥劑防治為主,一旦發生病害,可以用敵克松600倍液或立枯靈500倍液進行液麵噴霧,一般連噴2~3次,每隔5~7天,平時一次。以上就是立枯病發病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如果你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或者想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說說您的觀點,感謝您的閱讀。


餘一鬥


水稻苗期立枯病是水稻育苗期間主要的病害之一,嚴重發生時可全床毀苗,從而影響水稻的插秧。在生產上應給予充分的重視。今天就來系統地瞭解一下水稻苗期立枯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上圖:水稻秧苗嚴重發生立枯病

一、先來了解一下水稻苗期立枯病的發病類型及發病規律

水稻苗期立枯病發病原因有:溫度低、光照少、溼度大、播量大、秧苗弱等因素所致。病害的發生會影響到移栽後的返青緩苗進程,使生育期推遲,影響水稻的產量。

發病原因分析

上圖:水稻芽腐型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菌可在土壤中或植株體內越冬,當達到適宜的發病條件後就開始侵染水稻籽粒或水稻弱苗的基部。如苗床土壤呈現鹼性時容易發病,溫度過高(低於10℃)、過低(高於35℃)或忽高忽低也容易發病。水稻立枯病可分為真菌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也稱青枯病),在實際生產中兩者經常會同時發生。

  1. 水稻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侵染而引發的一種病害。種子及苗床土壤未消毒或消毒不徹底,幼苗生長期遇低溫寡照、氣溫忽高忽低、田間管理不當等因素都可引發真菌性立枯病的發生。

  2. 水稻生理性立枯病,也稱水稻青枯病。是由秧苗期遇持續低溫多雨天及和田間不當,導致水稻秧苗纖細瘦弱,莖葉出現徒長,根系發育不良。當突遇烈日晴天,根系對水分的吸收小於葉片的蒸騰需水量,葉片就會出現失水,秧苗隨之青枯死亡,造成生理性青枯病。

發病症狀分析

上圖:水稻黃枯型立枯病

真菌性立枯病發病時可呈現出三種類型狀態:芽腐、基腐和黃枯。

  1. 芽腐型立枯病發病,在水稻苗出土之前就可發病,表現為芽根變為褐色,水稻鞘葉呈現有褐色病斑或扭曲、腐爛現象。種子或者根部產生粉紅色的黴狀物,點狀或塊狀分佈在苗床上。

  2. 基腐型立枯病,大多於立針至二葉期這段時間發病,發病秧苗心葉枯黃,水稻葉鞘或產生褐色病斑,根系變為黃色至褐色,水稻莖基部變灰、腐爛。此時若用手提苗,莖和根斷成兩截,苗床可呈現出不規則的簇生病斑。

  3. 黃枯型立枯病,一般在水稻三葉以前發病,葉片淡黃,並伴有不規則的褐色病斑。發病秧苗矮小、心葉捲曲,最後乾枯死亡,苗床上可成片發生。

生理性立枯病,一般在三葉後發病,初期葉片發青,中期心葉捲成筒狀,早晚恢復,後期秧苗枯萎死亡。此時用手提苗可連根拔出。發病嚴重時可在苗床上成片甚至成床發生。

二、那麼,水稻苗期發生立枯病該怎麼防治?

做好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工作,應從農業預防及病後防治兩方面進行著手。

農業防治

上圖:水稻基腐型立枯病

農業防治以培育水稻壯苗為目標,做好育苗及苗後管理工作。

  1. 育苗床應選擇在平坦、向陽且通風良好,排灌方便的田間。

  2. 配置床土應選擇園田土與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有機肥以3:1的比例混拌均勻,過篩,然後施足底肥,重施磷鉀肥,少施氮肥。

  3. 培育健壯秧苗可有效預防立枯病。每平方米的苗床需種量為250-300 克,稀薄育壯苗;當秧苗 80%以上出苗時應及時撤去覆蓋的地膜;及早通風,提早煉苗,注意控制苗床的溫度和溼度,以避免幼苗徒長,促進根系生長髮育;當秧苗一葉一心期至二葉一心這段時間,苗床溫度應保持在 25-30℃,床面要少澆水,幹了再澆,以促進根系生長髮育,澆水一般安排在早晨,不要大水漫灌,可用噴壺淋澆,以澆透為準;當秧苗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期這段時間,苗床溫度應保持 22-25℃,三葉一心以後為 20℃左右,以便使秧苗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的氣候條件,增強秧苗的適應能力。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也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原則,做好病前預防是關鍵。

  1. 播種前,對種子和床土進行嚴格消毒。種子用浸種靈進行浸種消毒。床土用多功能水稻壯秧劑與營養土混拌消毒。

  2. 在水稻秧苗一葉一心期時進行苗期藥劑預防,可用 35%甲霜靈 1 g/㎡與15%惡黴靈水劑 10 ml/㎡兌水2.5 kg用水壺淋澆苗床,可有效預防水稻立枯病的發生。

  3. 如遇連續低溫陰雨天時,很容易發生水稻生理性立枯病,採用方法時苗床進行適當的通風,如可通小風,縮短通風時間,晚揭膜、早蓋膜。如一旦發現立枯病發病,可在發病初期用 35%立枯一次淨,40g兌水50kg均勻噴霧,可有效防治生理性立枯。

上圖:水稻秧苗立枯病

總結,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工作應以預防為主,預防以培育壯苗為目標,並結合田間實際情況及時進行發病後的化學防治工作。科學預防加上及時防治,才能夠做到對水稻苗期立枯病的有效防治。以上就是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紹,如有疑問和問題請私信並聯系小編。謝謝閱讀,我是三農參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