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恒言,读后受益无穷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恒言,读后受益无穷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被历朝历代当成书写历史的正式手法,后世纷纷效仿。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于是有了“二十四史”的说法。“二十四史”就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从时间跨度上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三千多卷,超四千万字。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明史《清史》……汇聚了那么多史学大家心血的二十四史,卷轶浩繁,浩如烟海,自然警言佳句迭出。在此,节录其中9句警世恒言,与诸君共勉。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恒言,读后受益无穷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天下人为了利益而各奔东西。以此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能看透这点,对于人性使然的行为自然就能理解了。从中也可以看出史学家司马迁对利益、金钱的淡漠。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这句话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河塘边,看着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幻想着鱼儿到手后的场景,还不如回去下工夫结出一张渔网以捕鱼,让愿望实现。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告诉我们,有了愿望之后,行动很重要。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恒言,读后受益无穷

4.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要“知足常乐”,要“知难而退”,要“宠辱不惊”,要“进退自如”。若能如此,怎么会有“患得患失”之心呢?

5.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告诉我们,凡事要未雨绸缪,要学会见微知著,要把灾难消灭在萌芽状态。能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人,是明者、智者。

6.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吴书二十》

要使国家兴盛,就要把百姓当作婴儿一样照顾(即爱民如子);国家败亡,是因为老百姓被当成泥土草芥(即人命不值钱)。这句话告诫为政掌权者,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失民心者也免不了失去天下。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恒言,读后受益无穷

7.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的修养和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诚信和孝道是多么的重要,是安身立命之本。

8.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告诉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以乱治乱,那么做只会让后果更加严重。

《二十四史》中9句警世恒言,读后受益无穷

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知道得失。许多人以这三句作为座右铭,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冷静进行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方能不断进步,不偏离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