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学,避免“受害者心态”的成长陷阱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生活着很多“受害者”。怨天、尤人,觉得很多人对不起他们。他们遇到过很多机会,却失败了,原因往往是天命弄人,或是队友不给力,要不然就是迫不得已做出牺牲,自己退出了。

“受害者”的视角,甚至会成为“预言家”,“你看这事早晚得被人搞砸了,我就这命”。相处的久了,你会发现这些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指责别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不是我的责任。

因为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也无法做出让自己更好的改变。在“受害者”视角之下,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每个人都对他不够好,觉得自己陷在不被理解的困境与受伤的感觉里,却无法采取行动改变,只能悲伤与自怜。

受害者心态,往往让一个人成为“失败者”。

育儿心理学,避免“受害者心态”的成长陷阱

避免诱导孩子的“受害者心态”!

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遇到了挫折和困难,引导孩子不陷入“受害者心态”很重要。

例如:孩子磕到了椅子,摔倒在地,哇哇大哭。 奶奶一边安抚,一边敲打椅子“打你,让你绊倒孩子!不哭,奶奶打它。” 孩子破涕为笑,得到安慰……

这种做法 ,从心理角度看,孩子体会到的正是一种“受害者心态”的复仇行为,遇到不痛快就责怪别人,只有别人受到惩罚自己才得到安慰。很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这次经历中孩子也并没有从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因为孩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自己。

育儿心理学,避免“受害者心态”的成长陷阱

推荐的育儿方法

如果孩子被家具绊倒,其实原因除了家具的位置也许需要调整之外,大体的情况都在孩子身上,要么孩子走的太急,要么没有看路,要么心里想着其他的事情。

这时,关心孩子是否摔坏,简单的安抚情绪,可以请孩子再走一次,也就体会到自己为什么会摔倒了。

这时,自己是一个有选择,可以改变的“主人”,而不是“受害者”。

育儿心理学,避免“受害者心态”的成长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