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业合作的风险从哪里来?

在我们对异业营销效果津津乐道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会掉进异业营销的陷阱。并不是所有的异业营销都能对合作双一方产生积极的效果。从竞争的角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从异业营销内外部主要利益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异业营销风险成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外部性

合作的双方处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大趋势之下,异业营销的主要思想是结合双方的“资源”来扩大双方的市场占有率。

如果一方A全力投入自身全部的核心竞争力,而另一方B只是部分地投入。在得到的正向受益情况下是两方分享,特别是对异业营销来说是平均分享,这样A的投入所得的受益并不是由A一方独得,B就是“搭便车”者,对于A来说他存在负的外在性。在得到负向收益时,不管两方谁付出的更多,原先品牌效应较好的企业也会存在更大的负的外在性。

前几年美的空调“全健康”概念与创维“健康”电视的联合失败佐证了这点,因为他们的合作方式是共同推动一场大型的户外活动和终端促销。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终端促销是需要大量终端促销人员的,但美的并不具备,美的实行的是代理制,根本就难以抽调出大批自己的人手来协助推动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创维来说就存在巨大的负外部性。

异业合作的风险从哪里来?

2.合作的匹配性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实践中异业营销最薄弱的领域,一旦选择合作伙伴失败,损失品牌成本往往大大超过货币成本,也会给企业整体利益造成致命打击。

合作方目标的协调性等外部变量对于异业营销的成败至关重要。合作方的目标不一定完全一致,只要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就有助于化解合作方之间的潜在冲突;相反,合作方的目标包含不协调的部分往往会加大营销联盟的冲突概率,成为联盟冲突的导火索。

战略目标和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异业结盟的“愿景”,如果连“愿景”都难契合,异业整合无疑是异想天开。虽然目标匹配在所有联盟中都被放在首位考虑,但它在异业营销更应该受到关注,跨行业的企业往往对合作对方所在行业了解不多,因此目标不匹配对异业营销的隐患更深,风险更大。

异业合作的风险从哪里来?

3.合作方的认可性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就是合作各方相信任何一方都不会去利用另一方的易受攻击的弱点去获取利益,就是相信合作伙伴愿意而且能够完成他们的义务和做出的承诺。但由于不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冲击,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应当成为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正是由于愉快和深入的沟通机制保证了小天鹅与宝洁十几年的默契合作。

异业合作的风险从哪里来?

4.消费者偏好性

营销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偏好将最终决定营销效果。在实施异业营销战略的同时,组合不同异业资源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面对消费者的最直接表现,它不是以单一产品或企业形象来迎合个人嗜好,而是以整体的品牌概念及其展现的风格,来匹配消费者的生洁形态或协助消费者规划整体生活。

科龙与合生创展的合作,就是如此。不少消费者并不认同房产商为其预置好的家电产品,他们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选择偏好,例如在冰箱上,他们也许更青睐于海尔,房产商的单向做主很容易让他们感到不满。相反,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能取得巨大成功,也得益于他们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便利和安全的偏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