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网络图片

俗话说,“热在三伏天”。所谓“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时间通常在农历六月,每一伏各占十天。伏天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闷热日子的到来。人们在三伏天会做些“异于平日”的好饭菜来犒劳自己,“谓之贴伏膘”。在当时,饺子、面条、烙饼、鸡蛋都是美味,所以民间才会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即源自“贴伏膘”。

头伏吃饺子:“元宝藏福”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网络图片

“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美食,为什么要在初伏吃饺子呢?

过去,人们感觉炎热的夏季是一大灾难,伏天被称作“苦夏”,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就说:“一岁难过之关唯有三伏。”入伏的时候,恰恰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正好利用这个时候享个口服。饺子是平时难见的食物,当然是首选。天热令人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好东西。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希望能平安度夏。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网络图片

汉代东方朔在给《郊祀记》注释时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臧伏,因名伏日也。”也就是说,过了夏至,天气一天比一天短,阴气放射,因为太阳余威还没有过去,压制着阴气,所以天气还很炎热。“夏日三庚数头伏”。庚属金,庚日避伏,饺子形似元宝,元宝属金,金宝长伏,“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的谐意就是“元宝藏福”。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网络图片

过去,“头伏”饺子是很讲究的。正宗的头伏饺子馅应该是菠菜虾米皮馅,是用晒干的菠菜、小虾米、五香粉、盐、小磨香油拌和成馅,口味清淡,吃起来却香喷喷的。

二伏吃面:“辟恶”

二伏天吃面,这一习俗至少自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网络图片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六月沾着恶月的边儿,所以也要“辟”。除了吃热面,也可以吃过水面,口腹清爽,还能败火。因此,二伏吃面,既可以祛除潮暑,又能够刺激食欲。

三伏烙饼摊鸡蛋:“欢送伏天”

如果说,“头伏饺子”的“元宝藏福”是一种祈愿,“二伏面”的“辟恶”多少有点迷信色彩,那么“三伏烙饼摊鸡蛋”是含有科学性的。

为何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网络图片

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容易着凉了,而此时那些“歇伏”的母鸡们“休整”了二三十天也开始“工作”了,正好能为人们提供一些积蓄营养的“硬货”。因此,对于过去的百姓来说,夏日里能吃到烙饼摊鸡蛋可谓美味享受,同时也带有欢送伏天离去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