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御窑金砖制作工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御窑金砖制作工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御窑金砖制作工艺

网络图片

过去在农村凡是有黏土的地方都有窑场,星罗棋布,窑场通常靠河边,一是方便运输,二是便于窨水。青砖比红砖贵一两分钱,原因就在于青砖窨水,窨了水的砖头不仅外型古朴而且结实。后来改轮窑,没有办法窨水,青砖淡出视线,成了红砖的天下。

江苏最著名的窑是苏州相城御窑,最著名的砖就是该窑烧制的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600年。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宫中派出官员到苏州监制金砖。陆慕镇的优质黏土适宜制坯成砖,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2005年,御窑金砖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御窑金砖制作工艺

网络图片

烧窑其实就是烧砖瓦,它分为脱坯、阴干、装窑、烧窑、点火、撵火、窨水、出砖。脱坯是制砖的首要步骤,人们要在田里挑选最好的黄黏土,里面不含任何杂物,运到窑场后,大家挑水往上泼,泼得七八成湿,开始用木耙不停地翻,翻到泥土既软又均,然后由几个小伙子赤脚上去踩,一直踩到泥土黏黏的,十分有筋道,就可以脱坯了。窑场上搭有简易凉棚,砖砌的墩子光溜溜的,每人面前一副木模、一个水盆、一把细竹弓,木模在水盆里蘸一下,挖一团泥用力投入木模,然后用细弓顺着木模正反一推,去掉多余的泥,端着模子走到砖垛上,倒出来就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砖坯,整齐地码好,盖上草帘子,防止被雨淋坏,大约阴一个多月,砖坯干了,随时可以装窑。

窑是简易的土窑,用过多年,窑工认真疏通烟道、火道,把窑口砌平,一边装窑一边备柴。装窑的时候,窑师傅蹲在窑里,先把后火道上放一块砖坯做样砖,之后按火道把砖坯摆成扇形,一直垒满,才垒窑门和观火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御窑金砖制作工艺

网络图片

柴火备得差不多了,窑师傅选择黄道吉日开火。开火前,窑师傅要向窑神敬三炷香,插在窑门前,磕三个响头,徒弟也跟着做。师傅磕了头,点一把麦秸往窑门里一塞,闭上眼睛向窑神祈祷。火焰升起来以后,徒弟赶紧往里填碎柴,使火续着往上烧。这一点着火就没有熄灭的时候,一天一夜烧的是熬火,火不大,主要是抽砖坯湿气。过一天一夜,砖坯干透了,开始烧大火。连续烧四五天,砖坯被烧红烧软,最后一夜叫撵火,虽然砖坯烧软了,但没有烧透,芯是硬的。这一夜窑师傅最费神,每隔一小时观看一下火候,直到砖完全烧透,宣布停火。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御窑金砖制作工艺

网络图片

停火后,在窑顶圈个土圈,不停地挑水往里倒,小心翼翼地窨下去,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稍有不慎,一半青一半红,这一窑砖就算毁了。四五天后整窑的砖全变成了青色,等温度完全降下来,就可以出窑了。出窑的时候,青砖尚有余温,握在手里沉甸甸的,相互撞击一下,声音清脆悦耳,一听就知道是好砖,窑师傅脸上这才露出笑容,那颗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