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夏草青青飲馬河

又來到飲馬河,許是雨水多的緣故,今年的飲馬河河面比往年寬了些,河岸邊的草也更綠,更密。

關注!夏草青青飲馬河

每年都要來飲馬河邊走一走,看一看,不為別的,喜歡那份晉北高原上少有的寧靜和悠長,水勢不大的河面叮咚在耳,讓大地變得不再凝重,有一種與世無爭的鮮活。

以“飲馬”為河名,國內其他地方也有,不過卻惟獨此地更貼切、更有氣勢。何出此言,只要實地探訪即知。河道從得勝口彎曲北來後,傍著長城古堡,悠然前行,在山與坡、林與地之間勾勒出一幅美麗的圖畫。畫間,有牛羊低吟、駿馬漫步,有山雀啾啾、小蟲呢喃。據說,這幅畫從五六百年前已有,那時河邊的古堡和烽墩駐有駐軍,駐軍有馬,放牧者常趕著馬群來河邊飲水。飲馬河因此得名。

還有人說,飲馬河的名字與那首著名的《飲馬長城窟行》有關,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創作的一首樂府體邊塞詩。“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好有視覺衝擊力的描述,邊塞的荒涼大氣頓現眼前。有研究者根據唐初與突厥征戰的史實論證,詩作描寫的場景即今天新榮邊塞,邊塞畔的流水借詩而有“飲馬”之名。考證是否科學正確暫且不說,此河此關此城,倒也不負詩興所寄。

飲馬河有季節河的成分,夏日雨多,水也多。水多,草就茂密,濃稠處近一人高,無法入足,像是掛起來的綠毯。草是叫不上名字的,特別是城裡來的遊客,他們能記下的,是草的顏色和味道。這片黃綠,那片深綠,這片淡綠,那片墨綠,這片綠得挺拔,那片綠得深沉。這片綠得安靜,那片綠得狂放。不走進飲馬河,實在不知道綠還有那麼多的色澤與姿態。飲馬河的草還有屬於自己的味道,近河者青香,近坡者甘甜,近林者酸爽,近潭者刺辣,近古堡者淡苦……細細品,竟然沒有重樣的,哪怕是同一門同一科的小草,也會因生長的腴壤不同而味道各異。

不過,這份寧靜之樂並非人人皆愛,久居都市的遊客們更願意支起戶外裝備,在藍天白雲青草地裡撒個歡兒。

不過,這份寧靜之樂並非人人皆愛,久居都市的遊客們更願意支起戶外裝備,在藍天白雲青草地裡撒個歡兒。於是,飲馬河邊飄起烤肉串的香味,響起啤酒瓶碰擊的聲音,還有甩撲克的喧鬧。對此,飲馬河是包容的,千年流淌的它見過太多,所以有著包容的胸懷,當年馬市大門關閉,河邊不同樣會響起飲酒歡歌嗎?夕陽落下,那喧鬧自然就會遠去,水照舊流淌,草照舊生長。

撰稿/劉紅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