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樹皮畫展的一些台前幕後


澳大利亞樹皮畫展的一些臺前幕後

文 / 譚峰

“特利卡先生,我們都知道澳大利亞樹皮畫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均為世界之最。但當這個藝術展登陸中國土地的時候,我們中國觀眾還是有些陌生。所以,能否能請用三個詞來簡要概括一下,樹皮畫這一藝術呈現以及它的特質。謝謝。”

7月3日下午,我在澳大利亞樹皮畫藝術展新聞發佈會現場,提出了以上的問題。

現場的特利卡先生,透過眼睛專注地看向觀眾席,饒有興趣地將樹皮畫找到了三個關鍵詞:“藝術、文化、精神。”他在回答時稱,澳大利亞樹皮藝術是有生命力的,它可以連接不同國家文化的“共同性”,同時傳遞出一種開拓的精神。

馬修·特利卡先生,是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館長。這位獲得悉尼大學歷史博士學位的“學者型館長”,主持過一系列生動展現澳大利亞歷史的展覽項目,並與新加坡、中國、日本、越南、法國、英國等海外文化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來自澳大利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我表示,她更願稱“特利卡館長”為“特博士”,因為他“學識異常淵博”。這位被人尊稱的“特博士”,對20世紀中的澳大利亞歷史保持濃厚的興趣。不僅如此,他對大不列顛與澳大利益的社會與文化關係,以及當代澳洲與亞洲各國的關係也頗有研究關切。在他發表的主要作品中,博物館理論與管理、澳大利亞人遷往英國的歷史、西澳的囚犯流放史及聯邦的憲法史等領域的見解,使他在“學者型館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6月14日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就樹皮展媒體吹風會上,特利卡先生對我問題的回答現場,依然讓我難以忘卻。6月14日是世界盃開幕賽俄羅斯對沙特的日子,大使館媒體吹風會現場,擺滿了蛋糕、咖啡、軟飲,為世界盃增添幾分濃重的節日色彩。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在工體附近,離三里屯商圈並不遠,隔壁是加拿大駐華大使館。使館門前有武警守衛,戒備森嚴,使館前也不準拍照。通過層層安檢,我途徑通道進入到一個寬敞的院子,被美女工作人員引到指定座位時。剎那間,抬頭一看,誰料到,我前面坐著竟然是郭德綱,他被澳大利亞大使館邀請以“文化大使”的身份,來與媒體和公眾分享他對樹皮展的見解。還沒來不及通過映入我眼簾的光滑“後腦勺”確認“郭老師”,這位“非著名相聲演員”已被澳方主持人請到搭設的舞臺。他在現場表示,藝術是具有“共通性”的,這種“共通”無須刻意詮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判斷力。他相信,澳大利亞特有的樹皮藝術展,將在中國公眾的心中得到不同形式的認同。

“謝謝大家。”郭德綱講畢,澳籍主持人宣佈進入到記者提問環節。沉默了一陣子,現場竟無一人提問。當時並沒有採訪任務的我,可能是內心萌生了“新聞職業”的慣性,決定“挽救”記者發佈會無記者提問的“尷尬”。“特利卡館長,您好。據我手上的資料稱,樹皮畫藝術是澳大利亞一個古老的藝術呈現,在西方國家也有它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但是,東西方文化確實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次全球首秀又選擇在中國北京,您覺得古老的樹皮畫藝術邂逅古老的東方文明,該如何跨越文化的‘隔閡’,尋求文化的‘互通’?”說實話,這個問題我是在現場1分鐘之內想出來的,語言都來不及組織,就“脫口而出”。

“這是個好問題。”特利卡的回答,同樣是“脫口而出”。他表示,中澳文化、中西文化確實有這樣那樣的不同,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但是,樹皮畫所凸顯的符號美學,和中國文化中的一些古老的印記,有很多重疊的部分。雖然樹皮畫給人的感覺很陌生,但畫中所體現人類勤奮勞作、追求審美趣味的志趣,能煥發“地球村”所有“村民”的感動和共鳴。現場,還有一位來自澳洲的土著女演員,隨性哼唱了一段“澳洲小調”,唱罷,她說:“我唱的曲子,在座的諸位也許不知道從何方來,但我想大家一定能從曲子中找到藝術之美,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共融。”現場“在座諸位”紛紛鼓掌,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

吹風會之後,一位女記者湧到郭德綱面前,“郭老師,久仰大名,能和您合張照嗎”?“郭老師”欣然同意,“來來,別擠著,一個個來”。“郭老師”的豁達,讓現場開啟了“合照模式”,“在座”的每個人,只要他們願意,都可來一張和“郭老師”的自拍照。

名聲大噪的樹皮畫藝術,起源於澳大利亞被海岸一線的阿納姆地(Arnhem Land),是澳大利亞土著民族的保留地,蘊藏著形態各異的洞穴繪畫。1623年,荷蘭探險家卡爾斯滕茲(Jan Carstensz)發現該地區,並以他的船代號為該地命名。遼闊的阿納姆地,擁有長長的海岸線,是世界上最佳的釣魚場所之一。阿納姆地的雍古族原住民一直保留著“鱷魚獵人”的生活。據悉,他們的日常之一,便是獵手抓到一條小鱷魚,抓起來抬過自己的頭頂。非原住民如果想要訪問這裡,只能獲得當地人邀請,無法“貿然”前往,被視為地球上的“神秘之地”。據考證,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是在4萬年到6萬年前從非洲和亞洲遷徙而來的,被視為地球上最長文化傳統的“保管者”。

樹皮畫,英文叫做“the bark paintings”,具有澳大利亞原始藝術的鮮明特點,被澳大利亞人稱為“圖像的百科全書”。此次展覽就是圍繞阿納姆地的原始宗教為基準佈局,分為阿納姆地東部、阿納姆地中部和阿納姆地西部三個部分,分別表現了東部、中部的雍古族藝術家和西部的賓尼奇族藝術家及各自獨特的樹皮畫風格。

據舉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共有154件展品,包括46位藝術家創作的122幅作品,另外還有32件木雕木刻、繪畫原料及工具等。本次展覽的樹皮畫作品創作於1948年至1985年間。1948年,《倫敦時報》發表評論文章,將澳大利亞阿納姆地原住民藝術家稱為“古典大師”。

現存最早的樹皮畫源於19世紀,屬於蝕刻版畫,呈現的是一隻袋鼠的形象,是由英國探險家約翰·亨特克爾發現並收集,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在澳大利亞樹皮畫是由特定的藝術家設計的,除非特別授權,不能由其他藝術家繪製。20世紀80年代,樹皮畫才的美術氣息越來越濃,其價值在國際藝術市場上也相應地高漲。

樹皮畫所選擇的原材料,是從一個叫Stringybark的地方獲取的。樹皮要完整,不能有“結”和其他的瑕疵。樹皮最好要在雨季藉助於鋒利的工具,小心地剝掉。樹皮畫製作流程也是異常苛刻,不是所有選好的樹皮都能用來藝術家們創作,只有最裡側的光滑的樹皮“有特權”保留下來,並放在火上烤乾。樹皮在火的烘烤下會變彎曲,人們會用石頭將其捋平,略等片刻待樹皮乾燥起來,便可以上漆繪製各種圖案了。紅色、黃色和黑色,是樹皮畫藝術家鍾情的色系。繪畫完成後,整個樹皮要由兩個夾板夾住以保持平整,最後一種傳統的“蘭花汁”(orchid juice)會作為固定劑置於畫作頂部。

現如今,全球有2000餘件樹皮畫作品珍藏於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在數量和種類上均為世界之最。和處於悉尼的澳大利亞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Sydney)不同,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Canberra),將主要精力放在人文歷史領域,而非自然科學領域。據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官網介紹,博物館旨在向世人生動再現澳洲歷史,從傳承至今的人類最古老的文化到近現代聯邦的成立與國家的建設發展,包羅萬象。有關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重要紀念物品,都可以在這一博物館中找到。該博物館藏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澳大利亞土著樹皮畫和石制工具。博物館周邊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就座位在該館附近。

在開幕式之前,兩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還向媒體記者表演了“原汁原味”的曲子。這些曲子的旋律,由一個長約170cm的“喇叭”和一個打著節拍的“節拍器”組合而成。這兩個樂器陪伴了土著許久的時間,成為他們的圖騰,現已贈送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曲子的主題,有的表現人們在夜幕中見到銀河的心情,有的則體現類似中國“陰”和“陽”的哲學命題,形象地彰顯了澳大利亞獨樹一幟卻鮮為人知的本土文化,讓人們在現場感受到澳大利亞精美的歷史品質。

本次展覽是澳大利亞樹皮畫海外巡展的首秀,澳方則是首選中國,首選北京。樹皮畫作品在北京站的展覽選定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7月4日至9月2日對公眾開放,成人票50元/人,學生票30元/人。據悉,繼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後,展覽還將陸續在上海、成都、深圳、臺北等地展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