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十四歲的女孩,從十六樓跳了下去……

那個十四歲的女孩,從十六樓跳了下去……

◆◆

我很難過,因為一朵花的凋零。

就在昨天,2018年元月23日,下午三點多,在幼兒園門口,聽一位學生家長說,她的一位朋友的朋友,昨天經歷了人生至痛。

原來,就在對面那所中學的一個十四歲讀初三的女孩,昨夜,爬上了一座高層,從十六樓跳了下去。

據說,女初中生承受不了課業的壓力,每天晚上寫作業到十一點還不能結束,週末和假期報的各種課外班讓她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

據說,女孩從小就不被允許出去玩,而只能在家裡玩橡皮泥。

據說,女孩的母親是大學的老師,當年為要孩子,受了很多罪,求醫問藥多年,最後藉助醫療手段才有了她……

這樣的事故已經不算新聞了,好像每年都時有發生。聽到的人惋惜一番,然後還是要繼續送自己的孩子去上輔導班;甚至有人責備家長,或者說孩子心理承受力差……

午餐時和伊說起,她說:“孩子的父母得多痛苦多後悔啊!”

然而痛苦,是因為孩子不在了;後悔,只侷限於出事的父母,並且這種後悔,已經沒有用;對於其他千千萬萬的父母來說,依然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門楣的光耀,帶著孩子走在奮鬥的路上。

奮鬥從來沒有錯。

為了夢想,為了生活,我們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來逼自己逼孩子拼命。

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有些東西我們忽略了。

我們生下孩子,叫他們寶貝,到底想要給他們帶來什麼?

來人間走一遭,他們一定是懷著想經享受生活熱愛生命的心態來的,一定沒有想過有可能一直體味不到人生的樂趣,趕路趕路趕路……

讓一個正值花季的女孩放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

讓一個十四歲前途無量的孩子決然負死,需要累加多少絕望?

我在想,這個從小隻能玩橡皮泥的孩子,她短短的一生中,有沒有感覺到任何快樂?沒有盡頭的埋頭苦讀中,除了疲憊和厭倦,她有沒有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只要還有一絲的希望在,誰會選擇告別?

提到孩子的學習,真的感覺到自己很懶,真的很怕有一天一事無成的孩子質問我為什麼當年別人報那麼多班我卻只讓他過快樂的童年,真的很怕他認為自己快樂的只有童年。

是的,我的孩子上幼兒園大班,至今沒有報過任何課外班,即使如此,對於每天三十秒的跳繩他還頗有微詞。看到別的孩子多才多藝,我真的很有危機感。

奧數班英語班語文表表演班鋼琴班小提琴班圍棋班……

有朋友的孩子週末要上六個班,孩子除了作業,還要趕赴上個又一個地點去學習十八般武藝。

一個朋友說:“你千萬不要相信別人說的什麼給孩子減負的屁話,別的孩子都學這學那會這會那,你的孩子會像個傻瓜一樣無法融入集體生活。”

……

我真的好害怕。

那個十四歲的女孩,從十六樓跳了下去……

教育之殤

◆◆

我對伊說:全世界都在馬不停蹄奮不顧身給孩子最高端的教育,這個世界上為什麼還充斥著大量的普通人?

她說那是因為,無論願望多麼美好,資質在那裡,現實在那裡,資源的質量是固定的……

某一所學校的院牆上寫著“致力於培養成績優異、……(省略無數形容詞)的領袖型人才。”

領袖,本來就是極少數。

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領袖嗎?

領袖來領導誰呢?

我上初中時,哥哥講過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名校教授,兒子生下來後,滿牆滿天花板貼的都是英文字母。

教育,從娃娃抓起。

果然,這個孩子像個天才一樣成長著,接觸知識比普通人快許多,早早就考上了大學。

然而,在孩子二十歲時,忽然間瘋掉了。

十二歲天真的我追問:“現在呢?”

二十一歲風化正茂的哥哥說:“現在,這個天才在某個飯店刷盤子呢。”

這是我聽到的,最早的教育之殤。

誰來心疼那個自立的乖孩子

◆◆

另外一個真實的案例。黃侃的女兒一直是個乖孩子,最好的小學,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然後,出國留學。在這條看似順利的上升之路上,她從來沒有讓父母操過心,什麼都是靠自己來搞定。

然而有一天,重洋外的國度來了信息,催母親趕緊過去,孩子同事了。

黃侃不知道孩子出了什麼事,一路上各種忐忑,到了才知道,孩子自殺了。在她的遺書中寫著:“不要救我。”

原來孩子已經受強迫症的折磨長達八年之久,到了崩潰的邊緣,實在無力承受生命之痛之重之疲憊,她選擇了永久的睡眠。

後來黃侃到各地去做討論,呼籲大家重視孩子的內心世界,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比什麼都重要。

有生命,才能談及其他。

那個十四歲的女孩,從十六樓跳了下去……

寶貝,你快樂嗎

◆◆

我們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做一個乖孩子,一個勤奮的孩子,一個努力的孩子,一個敢於爭先的孩子……我們把他們當成理想的拯救者,試圖把我們辜負的時光都從他們身上彌補回來,我們希望他們不要像我們一樣為虛度光陰而悔恨,我們希望他們的身上籠罩著精英的光環,在各個領域金字塔的頂端熠熠生輝。

可是,我們能不能每天騰出時間,問孩子一句:“寶貝,今天,你快樂嗎?”

伊說到了一句話:培養一個孩子小混混般的厚臉皮,真的比什麼都重要。

似乎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認為追求快樂安逸是一種罪惡,我們必須認為勞動是光榮的而不是累人的,我們違心地排斥人的本能,追求一種虛假的幸福,並把這種追求上升到理論的人生價值的高度

站得那麼高,我們會不會冷?

也許,每一個人,從受精卵時期,就有著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天資,不同的動手能力,不同的心理素質。

但是,我們沒有資格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去批評他人,不夠聰明,不夠努力,不夠堅強。

畢竟,就是因為有了各種各樣的人,才有了各種各樣的人生,才得以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每一種人,都有活著的權利,幸福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我們同樣不能責備那個十四歲女孩的母親,她費盡艱辛,懷胎十月,生下一個小公主,她能不希望孩子幸福嗎?正是因為她懷著對孩子最深的愛,才會想要給她最好的教育。

只是,我們能控制的是方法,不能控制的是結果。

很多的人,一生波折,勇往直前,走過萬千繁華,彌留之際留戀的,反而是最初的平淡,甚至可以是貧窮、是卑微,是簡單。

大班開始了幼小銜接課,每天會有一定的書寫作業。有一天,我去接兒子時,被留了下來,因為兒子的“2”寫的不夠好。當時我下子就體味到了那些差生的家長被老師叫去談話的心態,我如坐針氈,恨不得我的兒子是個神童,得以讓我揚眉吐氣……

然而他一旦有個頭疼腦熱,我馬上心急如焚,向上天祈求,只要健康就好,只要快樂就好。

想必那個自殺者的母親,也會在心底祈禱這只是個噩夢吧?如果孩子能夠起死回生,只要她活著,活著就好,哪怕一事無成,哪怕碌碌無為……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疾病,來喚醒對於健康的重視?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死亡,來喚醒對於生命的渴望?

康德一生醉心學術,未婚未育,甚至沒有女性朋友。在臨死時,學生把他最優秀的三套著作擺在他的床邊,他盯著那三本書,喃喃說:“如果把這些書,換成一個小孩子,該有多好!”

如果他真的有一個孩子,你猜,他會鼓勵自己的孩子重複自己的人生軌跡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經由我們而來,卻非我們所有

他們是自由的,我們可以引導他去做選擇,卻不能代替他去做選擇。

世間抉擇,本無對錯。

真的,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夢想,或是快樂;

我不知道該做什麼,關於努力,或是頹廢;

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或是親情……

生命,只有在面臨死亡時,才能喚醒人們思考關於生的命題

我們往往是面對死亡威脅時,才會發現,其實生命的意義,只是生命本身,而非生命以外的任何事物。

奔跑或漫步,都改變不了從生至死的歸途。

途中風景,不過是經歷,甚至是負累。

這些真實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個案例,而是當事人的血、淚和痛。

但是誰知道呢?心靈的震撼能延續幾時?

時間猶如一條河,在流淌中沖刷一切,包括血的紅,和那淚的苦。

活著的人還是要繼續活下去,那痛,也不過是痛了一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