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僱傭兵——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東去的朱棣,先解了永平之圍。

之後直奔大寧(內蒙古寧城),挾持並聯合了寧王朱權。更加重要的是,朱棣合併了寧王的幾萬常備軍,借到了威震邊陲的蒙古騎兵部隊——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是大明帝國一支有著優良傳統的英模部隊,它賴以成名的法寶是來去如風的騎兵。在明代初年,這支鐵騎勁旅威震遼東。朵顏三衛這個名字名揚天下固然是因為騎兵,但朵顏三衛最早的含義其實只是地方區劃。大明開國,朱元璋一統華夏,當年蒙古草原上不可一世的,英雄了得的成吉思汗後人們,在大明強大的政治軍事雙重打擊之下,已經上分裂成了互不隸屬甚至互有攻伐的三個部分——韃靼,瓦剌,朵顏三衛。居中的韃靼自稱黃金家族正宗傳人,卻苦於實力有限;偏西的瓦剌擁有全蒙古最強大的軍隊,卻苦於沒有名分;據守大興安嶺以東,燕山以北廣大區域的朵顏三衛,則投降明帝國,接受羈縻成為大明帝國的邊防衛所。

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僱傭兵——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漢人傳統區域的都司和衛所制度。除此之外,還有羈縻都司。

大明開國雖然打下了一個偌大的國土,但是在農耕區之外,還有廣大的遊牧和漁獵文明區,無法通過漢人士兵移民屯墾,無法有效強制開發,只能依靠當地少數民族對國土進行控制和管理。於是就形成了羈縻都司,比如東北的奴兒干都司(今天東北和外東北),西南的烏斯藏都司(今天除昌都之外的西藏地區),朵甘都司(今天的川西,滇北,甘南,青海,西藏昌都地區)等等。這些地方,往往由少數民族的部落首領接受大明皇帝冊封的都司職務,但和內地都司不同的是,羈縻都司職務往往可以世襲。沒有重大變故,大明皇帝基本上不會過問羈縻都司的內部事務,但是羈縻都司要對大明帝國有名義上的臣屬關係,必要時需要盡臣屬義務。

幫助燕王朱棣打天下的特種僱傭兵——朵顏三衛,到底是怎麼回事?

羈縻都司以下,設置了羈縻衛所。

不管羈縻都司還是羈縻衛所,都是實打實的實土。

我們本節提到的朵顏三衛,就是典型的羈縻衛所。

所謂“三衛”,是指當年被分封在冀北,遼西和大興安嶺以東的三個蒙古部落,每個部落相當於一個衛所;所謂“朵顏”,是因為這三個蒙古衛所——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其中勢力最大的就是朵顏衛。朵顏是因當地的朵顏山而得名,朵顏衛又被蒙古人稱為兀良哈部落,所以“朵顏三衛”也被成為“兀良哈三衛”。像其他羈縻衛所一樣,朵顏三衛早期被大明軍事征服,但因為地處邊遠,又是傳統的遊牧文明區,明政府並沒有有效控制。因此,朵顏三衛名義上對大明王朝宣誓效忠,實際上具備很大的自由度。元朝至明初以來,朵顏三衛的廣大土地上,盛產蒙古騎兵,活躍在這片土地上的騎兵部隊,因衛所名字而被稱為“朵顏三衛”。

簡單來講,朵顏三衛是一支騎兵特種部隊。這支部隊,是一支僱傭軍,燕王朱棣造反之前,這支僱傭軍因為地緣關係,而受僱於寧王朱權。

同其他僱傭軍略有不同的是,朵顏三衛是一支有節操的僱傭軍。普通僱傭軍只對金錢感興趣,只要價碼合適就揮舞馬刀,東家讓砍誰就砍誰;有節操的僱傭軍,除了對金錢感興趣,還需要對自己所從事的砍人事業感到無上光榮。錢雖然是個好東西,但雞鳴狗盜的事堅決不幹。所以,面對這樣一支僱傭軍,除了金錢收買之外,還要能夠用道義來忽悠。只要忽悠得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年的朵顏三衛甚至接受了大明的天下正統,幫助明太祖朱元璋,對抗過同文同種的北元皇帝。

所以,當時的朱棣奔大寧,目的之一就是收了朵顏三衛。

除了收人,還要佔地。

因為寧王朱權手中的大寧,本身也不尋常。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