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滯銷給產業扶貧提個醒:既要看當下,更要看未來

"聆聽三農,感悟中國"

點擊上方"三農中國"可以訂閱哦!

關嶺是貴州石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有4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現象。2008年,關嶺將火龍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脫貧增收和推進石漠化治理的途徑之一。

起初,火龍果賣得不錯,2009年,關嶺火龍果地頭收購價漲到每斤15元,有的農戶甚至能賣到更高,種植戶們收益頗豐。然而,2010年火龍果價格開始下降,到2017年,當地的地頭收購價格已降到了每斤1塊多,最貴的也只有3塊多一斤。與此同時,火龍果種植區域已經覆蓋了全縣的16個村,覆蓋貧困農戶7500多人,佔種植區域貧困戶總數的70%。

火龙果滞销给产业扶贫提个醒:既要看当下,更要看未来

公路邊的一處水池因為種植戶傾倒的火龍果而變成了粉色

如今,關嶺的火龍果年產量約為7000噸,量大價低,開始滯銷。從火熱到預冷,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 魏永剛認為,實施大規模精準扶貧以後,一些農業產業項目趨同、選擇品種單一,加劇了市場風險。扶貧產業畢竟也是產業,要遵循產業規律和市場規律辦事。

魏永剛:

這些年來,很多貧困地區都把產業扶貧當作脫貧基礎工作,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總有一些扶貧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像貴州的火龍果那樣事與願違。這固然是市場波動的必然結果,但與也與我們對產業發展的規律認識不夠有直接關係。

我曾經兩次到過一個貧困縣。第一次去的時候,那裡村村建立農業合作社,想把貧困戶“綁”在合作社的鏈條上,帶著他們發展產業。第二次去的時候,有不少合作社已經改變了產業方向。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產業規模上去之後,無法容納下這麼多合作社。市場波動和產業發展逼迫一些合作社“改弦更張”。對於這種現象,我們不必驚慌,可以說,只要是產業,就有賺有賠,有起有落。扶貧產業畢竟也是產業,要遵循產業規律和市場規律。

不同的是,扶貧產業帶有幫扶貧困戶發展的社會任務,不僅要緊密結合貧困地區的產業基礎,還要考慮貧困戶脫貧的實際需要。

所以,扶貧產業選擇和培育都需要格外認真。確實有些地方,在扶貧產業的選擇上只看當地發展產業的優勢,沒有考慮到規模上來之後的市場容量;只看當前的產業優勢,很少預測扶貧產業在未來發展中是不是還有盈利空間。

因此,有些扶貧產業往往是剛剛形成產業,就開始虧損,甚至難以為繼。這幾年,類似貴州火龍果這樣的產業,在其它地方也出現過不少,這就提醒我們,扶貧產業選擇必須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既要考慮當地適合發展什麼產業,還要對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出研判,更要充分考慮消費結構的變化。只顧眼前,一廂情願地上扶貧產業,難以實現真扶貧、早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