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何从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

许我向你看250421826


用现在的话说,曾国藩年轻时是一个典型的愤青。他思维单执,唯我独革,性格刚直强硬又不知道变通,而且气量不大,生活中还有较多的恶习。



虽然年轻气盛,豪情万丈,却得不到官场同僚的认同,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一度处于举步维艰的尴尬地步。就是这样一位浑身都是毛病的人,是如何变成令人敬仰的圣贤的呢?

下面,有书君给大家说道说道曾国藩的逆袭经历。


一,曾国藩的五次“奇耻大辱”。


曾国藩并不是天资聪颖,颖悟绝伦之人。他十四岁参加乡试,连考七次都没有考中,二十一岁才好不容易以佾生注册,还被学台悬牌,责备他文理太浅。这成了他一生的短板和耻辱。但不管怎样,曾国藩终归是踏入了官场,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初入官场的曾国藩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徒有满腔热血,却处处碰壁。类似于“文理太浅”的奇耻大辱,曾国藩还经历了四次。


第一次是画图表向皇帝讲解讲堂布局,被朝廷官员讥笑他“画图太陋”;第二次是上书锋芒直言批评咸丰皇帝,差点遭受牢狱之灾;第三次是身为副部级官员却差点被闹事的朝廷正轨绿营军兵痞杀掉,还无处说理的“长沙之辱”;第四次是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屡建奇功的湘军在江西“筹饷”处处受挫,致使湘军在江西的几年里士饥将困,处境万分艰难。


二,痛定思痛,反思不足,走上自我更新之路。


不在绝地中死亡,便在绝地中重生。曾国藩最大的长处便是: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在精神上不断自我更新。


江西之困,令曾国藩痛苦万分,而此时,他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曾国藩顺势上疏要求回家守孝三年。皇帝自然不允许,催他迅速回到军营。曾国藩便上了一道奏折,向皇帝诉说自己的愁苦愤懑,希望皇帝会体谅他的苦衷,授予他职权。哪知皇帝并没给他这个面子,见太平军势力大衰,便顺水推舟,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


在极端痛苦中,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回想自己的种种挫折以及为官之路所受的屈辱和排斥,他终于认识到 ,行事过于方刚的人,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是弱者。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再度出山时, 曾国藩像是变了一个人。他变得圆润变通,周到谦和,对皇帝也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这套儒道溶糅的老练,神鬼莫测的神态使其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再至江西,人人惬望",他一举变成了官场上备受欢迎和尊重的人。与此同时,他不再慎于保举,治军也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苏格拉底说,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处处碰壁却不思己过,知道自己的不足却不思变通改过。而曾国藩却经过两年的静坐思过,使荆棘之地变成平坦大道,硬是活出了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不得不令人佩服其自查自纠,决心改过的毅力和大气。


三,立志学做圣人,勤学苦练,脱胎换骨。


三十岁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曾国藩立下"学做圣人之志"的宏愿,开始艰苦卓绝的自我砥砺之路。古往今来,立志之人比比皆是,但真正实行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曾国藩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践行了自已的志向。


他每天必做"日课"。为人处事,性格缺陷不足,不好的生活习惯……,他都会通过日课细细检索,一旦甄别,便深刻反思,并时时进行自我监督。正是这种严苛的自修方式,才致使曾国藩最终脱胎换骨。


曾国藩一生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大多数人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或停顿,或倒退,或精疲力竭,最终颓然放弃,但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终生坚持毫不退步。读书,写作,曾国藩在自我提高的历程中,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坚持有恒,毅力超凡的高大形象。


在一次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毅力,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学识越来越大,自然官位前途也就越来越光明。他在对自己的人生体会中说道:"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国藩最终功成名就,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他的砥砺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向后人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曾国藩是怎么由一个普通人升级为超人的?


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跃变开启,也就是他30岁授翰林院检讨的那一年,这一年是曾国藩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此时是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前面我们说过:曾国藩和我们普罗大众一样,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北京刚做公务员的曾国藩,从气质到观念,与我们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现在,让我们对照一下自己,再看看他身上有哪些我们的共同的爱好:




第一,他对成功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偏执。


他自己也说当时最大的心事不过是“急于科举”,一起进京赶考的好友刘蓉说他当时“锐意功名”。读书是为了什么?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梦想有一日人生有所成就。







第二,他和很多奋斗拼搏在一线城市的城一代一样,经常苦于囊中羞涩。


他从一个偏远山村无依无靠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被乡亲们艳羡的中央机关公务员,可谓跳出龙门,成为一个凤凰男。


但大城市不像理想中的那样,来了就会飞黄腾达。他仍然有城市凤凰男的烦恼,最要命的是收入仍然低的不像话。


我们算下账,清代的公务员正常工资是很低的。30岁这一年,他的年薪是四十五两银子,加上每月一两半的补贴,全年收入是六十三两。可是除去房租、一大家人的吃饭以及开销后全年“用银八百两”。一合计,还亏损700多两。这么少的工资,让人怎么活啊?!









所以我们翻看他这一时期的书(账)信(本),总是看到他在哭穷、借账、还账的事情。


第三,爱玩,学习计划无法坚持。


曾国藩天生爱玩。


来北京后,进入一个无比宽阔的天地,于是他经常呼朋唤友,走东家串西家,甚至有过一天拜访过7家客人的经历,常常酒食宴饮,穷侃雄谈,半夜而归。虽然他给自己订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认真读书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这年的4月,良心发现后,曾国藩决定用功学习了。







但实际结果是“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他总结自己四十多天内,除了给家里写过几封信,给人作了一首寿文之外,“余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


反省时,他想起9年前改名“涤生“,就是为了改掉贪玩不能坚持学习的坏习惯,但“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所以,他给自己重新定下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都要早起,练习书法,读书写诗作文。但这个计划并没有严格执行,虽然比以前用功了些,但他还是经常“宴起”,聊天,下棋,出门拜客。




第四,作为文艺青年,他也喜欢看各种千奇百怪的小说。


小说在那个时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作为标准的知识分子,下班回到家,曾国藩更喜欢读小说消遣。他读《红楼梦》、读《水浒传》,读《儒林外史》,当然修仙小说和志怪小说是他的最爱。他最喜欢读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曾国藩开始看少儿不宜的《绿野仙踪》,这一时期他有时“夜看小说,至三更始睡。”并且读到了“心甚不收”的地步。




第五,他也有一些不良爱好,可是屡戒屡犯。


曾国藩是一个烟鬼,烟龄也很长。31岁的一天早上,他在喷云吐雾之中,忽然觉得“口苦舌干,甚觉烟之有损无益。”他决心发誓戒烟,“誓从今永禁吃烟,将水烟袋捶碎。”于是他果断砸掉了烟袋,然后出门买了根新的。在一年后,故事继续重演,他发誓后又果断砸掉了这个烟袋。




第六,他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那就是“好色”。


对时刻以圣人之徒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曾国藩来说,好色是万万不行的。当然,这种节制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是很难的。于是我们会看到,曾国藩日记中多次记载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例如,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在另一家见到了几个漂亮姬妾,“目屡邪视”,并且批评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在这年6月份的一天,有一个叫梁玉臣的伙计请曾国藩的客。这顿饭很热闹,“有伶人,香吏在座。”梁玉臣带来了漂亮的女陪酒,没想到这刺激到尚在病中的曾国藩,“是日,余未吃饭。”结果闹得曾国藩一天吃不下饭去。

最最要命的是,和普通青年不一样的是,他还有个更差的硬件。


他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点说,还是一个长期病号。


他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这种病不定时不定期发作。每当发作时,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的的角质化,坚硬结痂,然后脱落,奇痒无比。


这个奇怪的病居然没办法治好,一直困扰了他一生。曾国藩自己说过,这病发作时,让人生无可恋处。


我心因何恼春风748


很喜欢这个问题,也跟大家聊几句。

关于曾国藩的毛病,大家都说的很多了,比如天资平平,屡试不第。年轻时也愤青、孤傲、好强、虚荣、偏执、懒惰、好色等等。

也就是说,四十岁前的曾国藩身上有的毛病,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曾国藩的天资也不比大部分人好。

有人说,曾国藩改掉自身的毛病,是靠强大的意志和自律,我觉得不是,意志和自律只不过是曾国藩在实现自我心性和生命更新后的一种维护和强化的手段而已。

真正让曾国藩改掉一身毛病的是,曾国藩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找到了他的人生定位、人生追求和人生使命。

用八个字来形容这种定位、追求、使命,那就是:

自我精进、服务他人!

因此,如果曾国藩在四十岁后不能确立这个人生的大方向,不能大彻大悟,那么他的所谓强大的意志和自律,就没有支点,也没有动力来源。

也就是说,曾国藩他干嘛要那么自虐一般的对自己要求自律呢?

那为什么说是曾国藩找到了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才找到了改掉自身毛病的根源,我就说一个小栗子:

“从孤傲到谦卑”

四十岁前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湖南愤青加蛮子,十分孤傲。作为部级干部,曾直面上书骂上司道光皇帝为昏君,气的道光皇帝当时就想杀了他。

正好曾国藩母亲离世,曾国藩不想在北京混了,也不想见皇帝。而道光帝也希望他离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君臣关系,处的可以说是差的不能再差了。

回湖南老家后,碰到太平天国祸害湖南,曾国藩申请在湖南组建湘军打天平天国,前几年曾国藩历经艰辛,终于湘军站稳脚跟,渐成气候。

但刚开始有点成绩,曾国藩又开始内心的小骄傲。对朝廷、对皇上有些居功自傲,拥兵自重,甚至以回乡养病,离开军队来要挟朝廷。

曾国藩心想,打天平天国,皇帝不用他不行。但打脸的是,皇帝批准了他回乡养病的说辞,连个客套都没有。这在当时大清官场,成为曾国藩最大的耻辱,也成为一个笑柄。

无奈回到湖南湘乡老家的曾国藩,在穷乡僻野中,深居简出,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自己过去对上级对皇帝的态度,对同僚对部属的态度,找到了自身问题的根源:

骄傲!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曾国藩有三句经典名言:

家败离不开“奢”字,人败离不开“逸”字,讨人厌离不开“骄”字。

可以说,这三句话也是曾国藩为什么要自律、要改过的根源。

而一个“骄”字,则深刻的揭示了为什么曾国藩四十岁前后在职场上一无所成,反受耻笑。同样,这个骄傲或孤傲,也是我们今天很多职业经理人无法突破职业瓶颈的根源。

曾国藩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也有勇气去面对和改正错误。再次出山的曾国藩,从此有由内而外的完全换了一个人。对上级恪尽职守,为国尽忠。对同僚谦卑虚己,和光同尘。对部属帮助提携,谆谆教导。

因此,当一个人由过去的清高孤傲、心胸狭隘、逞勇斗狠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可以放下自我、自我精进、成就他人的仆人式领导者时,这个人的内在心性和外在生命就都得了升华和更新。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曾国藩做人做事能够做的没毛病,做的让他的政敌都不忍说他一句坏话。

比如说心高气傲的湖南老乡左宗棠,就老看不起曾国藩,老骂他,处处针对他,处处和他比较,但曾国藩从不回应回击。反而,在关键时候,在国家需要用人时,他不计前嫌私怨,向上举荐左宗棠的才华。

从这个角度看,曾国藩不是圣人,但已经是普通人中最接近圣人的了。

最后,再总结一下,曾国藩的“无我”是里,“自律”是表,因有“无我”的追求,才会有“自律”的要求。追求高了,自律的要求才会高,才能修剪掉更多的毛病。

延伸开来的理解就是——

一个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使命和个人责任,才会有大方向、大格局。才会放下自我,放下骄傲,因而才会无我。继而才会通过自律,实现自我精进。才会通过甘心付出,成就他人。


橄榄领导力


答案就是靠意志力。

曾国藩为了改正身上的毛病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其本质就是修身。修身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意志力薄弱的人是根本坚持不了的,曾国藩厉害就厉害在他一生都坚持着自己的修身之法。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为了脱胎换骨,重新做人,都给自己定了哪些修身之法。

在曾国藩修身的路上,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叫唐鉴,一个叫倭仁。曾国藩刚到北京,因为自己生活没有规律,自我管理能力不行,很苦恼,这时候听人说,有一个人,有一套自我管理的密诀,这个人叫唐鉴,是个大儒。曾国藩就跑上门去向他请教。唐鉴说,修身啊,最关键的是每天都要写日记。“静海先生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虽造次颠沛,亦不闲一天”。

就是说,这个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反省日记,反省我自己这一天做得怎么样,即便在出差路上,有什么紧急事务,哪怕生了重病,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当时朝中还有另一个大儒,叫倭仁。曾国藩也曾经向他请教过自我管理,他的办法也是写日记。“倭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今三十本矣。””

意思是说,倭仁修身最下功夫,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记下来,反省自己,然后改正。每天日记都是用楷书写的,写了整整三十本了。

曾国藩一听,这两个大儒,都异口同声要写日记,那看来这是不二法门,那我也写吧。

曾国藩以前也写日记。我们看曾国藩全集,他在决心要学做圣人之前,已经写过几年日记了。但是日记和日记不一样。他以前写日记呢对修身没什么帮助。

为什么呢?

一个是记得不完整,想起来就记一记,想不起来就算了。

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常见的情况。我想我们很多朋友,都记过日记,但是把记日记这个事坚持下来的,可能不多。

但是我们看很多大人物,比如曾国藩、蒋介石、胡适、鲁迅,这些人,都是说要记日记,就坚持一辈子,一天不落,一直记到临死前。比如鲁迅日记最后一天写于1936年10月18日,为什么记到这一天呢?因为第二天,鲁迅就去世了。

所以日记是一个最能锻炼人的恒心和毅力的事。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我也写日记啊,我也天天在日记当中反省自己,为什么我的进步不快呢?

这是因为曾国藩写日记,和我们大家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办法。

什么特殊的办法呢?

曾国藩写日记,跟今天写微博很像。我们知道,一条微博是140字,那么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写完之后,他会送给自己的朋友传阅,隔一段时间,就像把这些日记拿去让他们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所以今天我们看影印出来的曾国藩的日记,有些地方就有朋友的批语,说你今天这件事做的很好,那件事还需要努力。

曾国藩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但是人都好面子,通过外人来监督自己,往往才是最有效的,就好比说一根基因不太好的竹子,它自己长它可能长得弯弯曲曲的,但是你要把它种在这个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他要跟这些竹子一起争抢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曾国藩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就是说,我向来做事无恒,从现在公开日记起,我能保证一辈子做事有恒了,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那么曾国藩不光是青年时期这样做,后来还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让他们看看我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后辈看着自己,当然就更不好意思偷懒了。

青年曾国藩身上有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坐不住;傲慢自大,好跟人打架;虚伪不实,爱吹牛。他的自我改造,就从这点开始。

曾国藩开始写日记后,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十二条规矩和课程。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是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三是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绝不改变。

四是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节制欲望,说白了,就是节制房事。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是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是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小时的字。

最后一条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这样曾国藩就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必须完成的课程。这样一来,他整个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所以做圣人实在不容易啊。它要求一个人每一分钟都要对自己的自然本性展开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见肉。但是曾国藩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因为他很快就取得了成效了。

什么成效呢?就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他是个资深烟民。烟草这个东西,明朝末年就传到中国来了,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吸烟了。湖南的烟草,很有名,那个味道既恼又辣,劲头十足,很容易上瘾。所以曾国藩读书的时候,每天都读到很晚,靠什么提神呢?就靠这个烟,他一天到晚,烟筒不离手,总在那咕噜咕噜吸,所以吸的满嘴大黄牙。

我们今天知道这个吸烟不好,古人也不觉得那是什么好事。所以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一想,中国历史上哪个圣贤,是烟民呢?一个都没有。

于是十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jí之!”

就是说,我每天头脑昏昏沉沉,就是因为烟吸的太多了。所以他马上把所有烟具都砸了,发了誓,要是再吸一口烟,天打五雷轰。

那么誓发的很毒。但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吗?说是戒烟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我一年能戒好几十回。其实戒过烟的人都知道,发誓容易坚持难。很少有人戒烟能一次成功。

但是曾国藩做事就是有这样一个特点,一旦下了决心,就能坚持到底,绝不退让一步。从那天开始,曾国藩一辈子就再也没有碰过烟袋。

我们看,为自己立规矩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下去,如果能像曾国藩一样,意志坚定的执行,我们也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人。


琳琅智库


曾国藩,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始人。原名子城,后改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农家,1838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权臣穆彰阿的门生。1849年,被攫为礼部右侍郎。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第二年,太平军由广西北上杀入湖南,正在家“丁母忧(其母去世,回家奔丧守制)”的曾国藩奉旨赴长沙,招募组建乡勇,号“湘勇”,也称湘军。后来,并非朝廷经制之兵的湘军成为对抗并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圣人。古往今来,获此殊荣的仅他和王阳明二人。同时,他也是位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借章太炎的话说曰“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站在清廷的立场看,他无疑是一位力挽狂澜、再造玄黄的圣相,而站在太平天国立场看,他是一个最凶恶的对手,一个手上沾满天国将士鲜血的“元凶” 。

曾国藩以理学名臣自居,在京十年,从韩愈、程颐、朱熹、张栻到陆九渊、王阳明,他都一一潜心研究过,并深刻理解了理学的内涵,促使他的一生,严格地按照程朱理学模式精髓——“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鞭策激励自己、奋斗不息的。他被后世誉为“千古圣人”,成为令人景仰的圣贤,绝非浪得虚名。然而,早年的曾国藩,也有很多毛病与缺点,那么,他是怎样化茧为蝶,修炼成一位令人仰视之“三不朽圣人”的呢?

曾国藩年轻时也有疏懒、抽水烟、好色、说大话、狂妄等毛病,但他很早就已醒悟,在“克己”上狠下了一番工夫。他在写给诸弟的一封家信中说:“余自十一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已两月不吃烟,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看来,曾国藩求过的方法,第一是自己主动求过,第二是自我纠错、改过,奥秘就是每天坚持记日记。

他在日记中说:

河南倭艮峰(倭仁)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自寝,一言,一动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皆记出。因此他便学习文渊阁大学士倭仁的办法,在日记中记下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并提醒自己改过。写日记并非难事,但终身不间断,且坚持用小楷书写,如果没有超于常人的巨大毅力是不容易做到的。

曾国藩原先有吸水烟的嗜好,这本不是啥大不了的恶习,但他下决心要戒掉,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鞭策自己,最后“挟破釜沉舟之势” 彻底戒绝。戒烟本是一件小事,但他能用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对待,这样的人才能办大事。喜听阿谀奉承的好话,是人之常情。但曾国藩对朋友们给予的直言忠告,都能诚恳接受。他在日记中写到:“......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盖讽余近日好言人之短,见得人多不是也” 。曾国藩这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不只是嘴里说说,日记本里写写那么简单。他是说到也做得到,言行一致。他能改掉那么多缺点,变为令后世敬仰的圣贤,和他坚持“一日三省吾身”有莫大关联。

从他立志写日记那天起,无论行军打仗,还是打理政事,都没有中断过一天,直到他去世的头一天,仍在笔耕不辍,可见他做事是如何坚忍卓绝、持之以恒了。直到他平定太平天国,封侯赐爵,位居两江总督高位,年已衰老时,在日记里仍然时时检讨自己,不肯稍失检点。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天不在严格地监督、审视自己、教训自己,他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位极人臣,并成为“三不朽圣人” ,完全是待自己异常严厉的结果。最初在家庭生活方面,身为长兄的他负有教导四位兄弟的责任,如果他不能以身作则,就不能教育兄弟。后来成为社会名流,他又负有改变社会风气的重任。如果他不能严于律己,就不能严以驭下。曾国藩非常注意个人的道德文章修养,终于在立言立功立德上成就了“不朽”的功业。他一生的成功,在于知错就改,也是由于他责己以严,率先垂范 ,以及付出了远超一般的辛勤劳苦换来的。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曾国藩这个人完美的诠释了人无庸才的这句话,他自己从早年被人挤兑的积泪涨江,到最后成为千古圣贤。从一个侍郎慢慢的走到了湘军统帅,并且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为清廷续命,尽管曾国藩所作所在是有所非议的,但是没有人能否定他的成功,我们看看曾国藩是如何一步步改变的。

曾国藩并不是什么天才,自己早年科举考试的时候曾经五次秀才考试就落榜了,当时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小偷去曾国藩家里偷东西,然后在横梁上看着曾国藩背书,结果最后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都不会背。就这样曾国藩坚持考试,直到第六次才勉强考上,并且因此被评价为“文理太浅”。

考上官的曾国藩就开始慢慢的一步步爬,但曾国藩这个人一向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己一个人在那混乱的官场刚正不阿,最后将当时的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得罪遍了。当时的官场称他为异类,同僚也慢慢的孤立他,甚至一些人还在他的背后诋毁他。得罪权贵也就罢了,曾国藩还在咸丰皇帝在位的时候给咸丰皇帝上书,折子的大致意义就是说咸丰皇帝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忽略大事,也不能专断导致大臣们手无足措,反正就是数落了咸丰皇帝一顿。

当时的咸丰刚上位岂能受此之辱,想要治罪曾国藩,好在当时有一些人为他求情才肯罢休。咸丰二年的时候,朝廷就让他去江西了,结果正巧遇见母亲丧去,于是只能回家奔丧。在此之间全国各地形势大变,太平军的声势日益强盛,而清廷的绿营兵也是节节败退。最终清廷还是给了曾国藩一个机会,就是让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团练。

当时曾国藩在团练的时候和绿营兵起了冲突,明明是鲍起豹的绿营兵先挑起事端,但是因为曾国藩得罪的人太多,骆秉章也亲自和挑事者道歉,并且还劝曾国藩就此算了,这让曾国藩很丢面子,但是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心练好湘军,以后可以打脸那些人。

如果就此也就罢了,之后的江西官员们都嘲笑曾国藩,给他穿小鞋,使绊子,当时的江西巡抚还不给他军饷。结果曾国藩一生气就直接告了御状,将这个江西巡抚给搞下台了。但是之后的江西巡抚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也是不给他粮饷。此时的曾国藩也只好自己想办法找大户募捐,江西只要巡抚开口,谁敢给曾国藩支持。这是曾国藩混的最惨的地方,也是曾国藩的转折点。

此时的曾国藩给咸丰皇帝上书的时候里面提到了四个字“积泪涨江”,这就是当时曾国藩的处境,自己所受的委屈,自己所掉的眼泪竟然能让江水上涨,可想而知一个男人要受到多大的委屈才可以说出这种话。此时的曾国藩还给皇帝上书,请求授予他督抚大权,以便于命令江西巡抚。结果咸丰一看局势,当时太平天国内讧了,索性顺水推舟就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个时候他在自己老家反省,当时他父亲也死了,自己心情也极度失落,自己一个人在家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两年的时间,他看遍了老庄之书,也慢慢的明白的处世哲学,自己的心态也慢慢的平静下来了。此时的他从看别人一无是处到看别人浑身上下都充满了长处,自己的心绪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命运的天平再次倾向于他,皇帝也再度让他出山。曾国藩再也没有和皇帝讨价还价,督抚大权不要了,你初三让我出山,我初七就启程,再也不废话。之后的曾国藩也学会了周旋,上面糊弄一下皇帝说快打下了,然后再周旋大小官员一起打下,打下之后还亲自给皇帝上书说谁打仗打的好,还特意为别人点名邀功。

这些小事上看不出什么,就是当湘军打下了天京的时候,当时的湘军将天京的宝物全部抢走运回家了。此时的清廷就等着这批宝物来弥补国库,结果你湘军提前劫走了,那还了得,立刻派钦差大臣来查明此事。结果曾国藩还帮着湘军来糊弄朝廷,并且还亲自压下了此事。这件事情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主要是曾国藩的态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知道当时曾国藩压下此事的代价就是裁剪湘军,并且让自己的弟弟接受朝廷的册封,去山西当一个巡抚,变相的拆解曾国藩的权利。

你要是看遍了曾国藩的一生,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自律的话,那么他的成就无疑也是巨大的。自己每天起床到睡觉之间的大小事件,曾国藩都要一一反省,看看今天到底有没有做错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完人,这就是曾国藩。对自己能狠下心,让自己慢慢的从一个浑身是刺的人慢慢的磨平,并且慢慢的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人。


书香茗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曾国藩身上背负两代人的希望,他五岁启蒙,六岁入学。


可是他的资质并不是特别高,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直到他二十三岁那年,中了秀才,长二年又中了举人,五年后中了进士,人生从此仿佛开挂一般。


虽然跃过了龙门,但此时的曾国藩脑子里还只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气质到观念,与当时乡下读书人并无本质不同。


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许多缺点: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整天走东家串西家的,虽然给自己订有自修课程,却静不下心来学习;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脾气火爆;三是虚伪,对人作几副面孔。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太多气质不俗之人,往来揖让,清风逸气,这些人都是学理信徒,自我要求严厉,对待他人热情。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曾国藩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毅然立志,要“学作圣人”。


当时有两个人对他影响很大。一个叫唐鉴,一个叫倭仁。曾国藩听人说,有一个人叫唐鉴的,是个大儒,有一套自我修练的秘诀。他就跑上门去向他请教。


唐鉴告诉他,自我修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都要写日记,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反省日记,反省自己这一天做得怎么样,不管是紧急事务,还是生了重病,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当时朝中还有另一个大儒,叫倭仁。曾国藩也向他请教过,他的办法也是写日记。倭仁修身最下功夫的事,每天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记下来,反省自己,然后改正。


曾国藩一听,这两个大儒,都异口同声要写日记,那我也写吧。


曾国藩开始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他综合了两位大儒的方法,写日记。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要进行自我监督。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的早年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好在曾国藩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又是圣人的铁杆粉丝,哪怕在外带兵,他也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让他们看看我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后辈看着自己,当然就更不好意思偷懒了。


在一次次反复磨练中,他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到四十六岁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恒心比较满意了。


他总结说:“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他把个人修身的习惯,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同时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身是空虚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关键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子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可以说,正是因为曾国藩坚持对自身人格修炼,才有他后面的成就。



他的人生格律: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总之,能让曾国藩从一个混身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皆因为他成为圣人的“终粉”,并有超人的意志力,当他立志“学作圣人”开始,坚定不移地对自己进行人格修养方面的磨练,并将人格修养作为一生的追求。


立志并不难,难得是坚持,唯有坚持的人,才能成功。


有书课堂


青年曾国藩身上有三大缺点:性情浮躁,坐不住;傲慢自大,好跟人打架;虚伪不实,爱吹牛。

而后来曾国藩成长为一代圣人,连毛泽东都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那么曾国藩如何从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

1.写日记

美国作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有一个承诺和一致原理,就是将目标或承诺书用纸写下来,就会出现神奇的事情,人们会按照写的去做,这样实现目标的机率就会大很多。

而曾国藩在一百多年前就熟练运用了这一原理,他坚持每天写日记,不仅自己看,还给别人看。他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曾国藩开始写日记后,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规矩和课程。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主敬;早起;静坐;读书不二;谨言;保身;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等。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2.强大的意志力。

因意识到吸烟的害处,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从那天开始,曾国藩一辈子就再也没有碰过烟袋。

3.对自我的高要求。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

曾国藩通过写日记、强大的意志力及对自己的高要求使自己从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变成后人敬仰的圣贤。


有书博物馆


曾国藩也配称之为圣贤?恕我不敢苟同!题主的话,我只赞同前半句。

我认为曾国藩最多只能称为清朝的打手,一个能打仗的统帅,能臣。距离后人敬仰的圣贤还差得远。

首先曾国藩是清朝的“圣贤”。

1,为清朝立功,作为汉人,他剿灭太平军,强行为清朝续命。

2,立言立德,留下了《曾国藩家书》等。

何为圣贤?百度上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那么曾国藩品德高尚吗?

1,曾国藩家书经常出现这样的记录。

屠城: “屠戮净尽,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

“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

杀降: “今日未接弟信,不知刘玱林一垒究竟如何,其已降之三垒已杀之否?”

“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

“初一卯刻,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

攻下天京(现南京)据曾国藩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这里面的无辜百姓有多少?)

这些都记在家书上啊,家书是给子孙后代看的,屠城,杀降,毫无悔意!

杀无辜百姓来自污。

这样的人道德提现在哪里?难道仅仅体现在书里的劝诫吗?

这样的人怎么配得上功德千秋的圣贤二字呢!


饭叔爆笑评论


从浑身毛病变为后人学习的圣贤,主要是自己不断的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2.读书,增长知识。“饭可以一日不吃,但书不可一日不读”。

3.向他人学习。“但凡作学问作事,一定要有好师好有好榜样”。

4.自我实践和反省。通过日记和日课,不断反躬自省,对照找出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

5.坚韧卓绝的进取精神。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坚持。

在以上基础上,积极投入到时代洪流中,建立了立得,立言 ,立功三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