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戰失敗,竟是因爲這個原因,太荒唐了!

《馬邑之戰失敗,必須有人承擔責任,王恢難逃其責!》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對匈奴戰略的轉折點,對匈奴的防守戰略,改變為對匈奴進攻戰略。漢朝以邊塞重鎮“馬邑”為誘餌,聚集漢軍主力30萬,試圖殲滅匈奴單于10萬騎兵。但是由於大行令王恢和間諜鉅商聶壹的“百密一疏”,造成“馬邑之戰”行動洩密,導致包圍殲滅匈奴主力的戰役“功虧一簣”。

馬邑之戰失敗,竟是因為這個原因,太荒唐了!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了,漢武帝全面掌控軍政大權,開始著手改變對匈奴的“防守戰略”。一個經常出入匈奴的漢族大商人聶壹,找到了當時的大行令王恢,出了一個天大的主意。以囚犯的頭顱假冒“馬邑令”的頭顱,由聶壹向匈奴單于詐稱“馬邑反叛”,誘使單于率匈奴主力前往接受“馬邑”,漢朝埋伏重兵聚殲匈奴主力。

王恢和聶壹將計劃上報給漢武帝,漢武帝覺得計劃可行,著令王恢具體實施該計劃。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尉李廣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令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于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

馬邑之戰失敗,竟是因為這個原因,太荒唐了!

當匈奴單于率領10萬騎兵,殺氣騰騰的奔向馬邑時,在馬邑城的外圍“只見牛羊不見人”,單于遂命人攻佔一個哨所,經過審訊後得知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準備聚殲匈奴主力。單于隨即命令大軍後退,逃出了漢軍的包圍圈,“馬邑戰役”功敗垂成,原因是保密工作出了問題,漢朝馬邑方面“上自將軍、下到士兵”,全都知道這件事。本是“國家機密”,卻搞得滿城皆知,實在是荒唐至極。

馬邑之戰失敗後,漢朝軍民上下沸騰,必須有人為這次巨大軍事行動失敗承擔責任。那麼,承擔責任的人選有三個,漢武帝、王恢、韓安國。漢武帝是漢朝的最高統帥,是“馬邑戰役”的決定組織者;王恢是這次戰役的具體策劃實施者;韓安國將軍是這次戰役的指揮者。

馬邑之戰失敗,竟是因為這個原因,太荒唐了!

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都不能讓最高統帥漢武帝承擔責任。做為戰役的軍事總指揮韓安國,沒有明確的失誤和責任。

作為策劃人和具體實施者王恢,沒有做好保密工作是有責任的,在組織馬邑設伏的時候,除個別高級將領外,不應該讓普通士兵和百姓知道,結果馬邑城的老百姓全跑了,導致馬邑假兵變出現反常現象,被匈奴人識破戰役意圖。王恢被漢武帝“正法”,聶壹下落不明。後來,三國名將張遼自稱是聶壹的後裔,為躲避“馬邑之戰”的罪責,不得不改姓為張。

馬邑之戰失敗,竟是因為這個原因,太荒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