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是如何处理月事的?据说还能入药……

女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在古代叫“月事”“月经”“月信”“入月”“天葵”,还有几种隐晦说法就不细说了。

那么古代女人来月事该怎么处理呢?

大概在有人发现“我的衣服实在坏的不能穿了”的时候,机智的女人们就想到把破衣服剪开,用来处理自己身体不便了,于是“月布”就出现了。

啥?你问我一块布能吸收多少?那岂不是分分钟就侧漏了?

那没办法,只能多垫几层喽!你说多垫也坚持不了多久?那就隔一阵子换一次新的嘛!实在嫌麻烦,那这几天就别出门了,大家都会秒懂的。

你说用这么多“月布”很浪费?一看你就不懂生活,这又不是一次性卫生巾,换下来就扔,即便是后宫里的嫔妃,“月布”也是洗完晾干循环使用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自己动手,一个是有奴婢去洗。

古代女人是如何处理月事的?据说还能入药……

再往后发展,“月经带”就出现了,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用具,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卫生巾传入中国,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带过来的。

“月经带”要高级的多了,是用厚布缝成一个长条形的前开口的袋子,形状就和现代的卫生巾差不多,袋子的四角有几条绳带,方便系在身上。

为什么说它高级?说到底他还是布,但是它坚持贯彻了废物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每次来月事的时候女人们就跑厨房的炉灶下掏出一大把草木灰。这就厉害了,草木灰经过高温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细菌感染,纯天然材质,绿色环保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你说话厉害不厉害?

古代女人是如何处理月事的?据说还能入药……

到明清的时候,不管是“月布”还是“月经带”都有了一个比较隐晦的词名字,叫“陈妈妈”或“陈姥姥”。为什么用“陈”?因为都是用陈旧的布头布料制作的,“妈妈”是“抹抹”的谐音,后来又转音为“姥姥”,也不知道现在流行的隐语“大姨妈”和这有没有关系。

在古代,人们普遍觉得“女人月水”是天底下最阴毒,最脏污的事物。在尼姑庵,如果有尼姑出门做法事,到俗人家里坐下来后发现“月水侧漏”了,就会被戒律痛斥“如似淫女贼女有何等异”!

古代女人是如何处理月事的?据说还能入药……

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女人月水”很毒,而且古代很讲究“以毒攻毒”这种治病良方,于是神奇的事情就出现了。什么《千金要方》《本草拾遗》等医书里就有记载了,比如说用新鲜血水敷涂伤口,比如直接饮用,比如把月布烧成灰加入草药喝掉的。

也不知道这些方法有没有治死过人,如果说伤病没啥好转,那只能说明剂量不够,得继续喝……我的天,太可怕了。

还有人说这是“天下至阴之物”,可以驱邪做法,可以对付阳气过盛的东西,据说还有人拿它对付过西洋大炮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古代女人是如何处理月事的?据说还能入药……

不过古代女人被“大姨妈”困扰的时间并不如现代女性这么久。因为营养低、寿命短,导致初潮晚、绝经早,而且古人女人嫁人后,因为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就导致他们不断的怀孕——哺乳——恢复——再怀孕……

所以,现在的姑娘们,你们知足吧!和长期生育的痛苦相比,大姨妈其实还是可以忍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