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本文约5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沈为慧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正高级教师。

我国知名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这里所说的“阅读”,其主体并不仅限于学生,但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习得,应从学生开始。

中学生阅读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文学,史学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01

为何倡导中学生史学阅读

倡导中学生史学阅读,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关键能力是“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它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

史学阅读是培养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倡导中学生史学阅读,符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确定为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阅读无疑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倡导中学生史学阅读,符合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笔者曾围绕史学阅读这一话题,对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回答“史学阅读对你提高分析水平有帮助吗”这一问题时,39%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55.9%的学生认为“较有帮助”,认为“帮助不大”的仅有5.1%。然而,“经常阅读历史书籍”的学生仅有20.3%,“有时阅读”的占45.8%,“偶尔阅读”的占32.2%,还有1.7% 的学生“从不阅读”。

虽然史学阅读对于中学生是有益的,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他们的阅读状况很不理想。为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有效达成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有必要重视并加强中学生的史学阅读。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02

以史学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语言表达、文字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过程,阅读则是信息输入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信息输入,就难有高质量的信息输出,所以,能够进行独立阅读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

从笔者的实践来看,中学生史学阅读对于提升中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01

以史学阅读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有些历史内容,初高中都会涉及,高中教学不能是初中的简单重复,应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内容有所拓展,更重视方法的引领。

例如,高中课堂上仍然像初中那样,简单告知学生秦因暴而亡, 肯定是不够的。应引导高中生思考,暴政有哪些表现形式?为什么暴政会导致秦的灭亡?教师可以摘编胡明焕《秦亡新论》一文,供学生阅读。

秦人的成功大多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但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文化又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国的胜利是对非秦文化的强有力的回击,是秦文化成功的有力证明。

但正是这种实践的成功,助长了秦人的功利主义,导致了功利主义的膨胀, 并促使秦始皇强化秦国政策,以秦国政策为本,兼并其他文化。

然而,秦的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

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也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甚至在朝堂公开毁议秦政。趾高气扬的秦始皇被激怒了,他不能容忍对朝政的任意诽谤,更不能容忍儒生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根源。根植在秦始皇内心深处的暴戾、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然而,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因此暴露出来。

文化暴政导致六国贵族以及东方民众的反抗,最终使秦朝短命而亡。

秦朝的暴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赋税兵役徭役沉重,反秦起义的烽火并非出现在长期处于秦统治之下的关中。陈胜、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张良本是韩国贵族。而且,这些人并非处于社会底层,从赋税兵役徭役方面很难解释他们为何反秦,如果从文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02

以史学阅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

历史结论是史学家根据历史发展现象加以概括得出的,重要的结论往往是史学界的共识,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是,历史结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依据众多史实抽象而成的。因此,理解历史结论的前提是了解分析得出结论的依据。

例如,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摘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理论研究中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一文,供学生阅读。

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主要因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意志最坚定,抗战主张最可行,抗战行动最坚决。

当国民党提出抗战到底的“底”是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局面时,毛泽东针锋相对地提出,要“打到鸭绿江,收复一切失地”。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收复东北。到1933年底,中共领导的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9月下旬,在平型关消灭日军千余人,取得首战大捷。八路军主力于1940年秋发动百团大战,毙伤和俘虏日伪军4万多人,新四军在大江南北同日军展开殊死斗争,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战略领导能力,发挥了政治领导作用。

在抗日战争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提出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对抗战的进程和方式作出高人一筹的预见、谋划、部署和推进,引领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推动形成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人民战争;根据敌强我弱的基本国情,在科学分析抗日战争基本特点的同时,认识到蕴藏在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是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力量。把民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把共产党与人民的力量结合起来,是凝聚人民战争伟力的根本途径。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抗日战争最前线,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实际行动,团结率领人民群众浴血奋战、勇往直前,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从中可以看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依据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史实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03

以史学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用以说明、论证有关问题,是历史学科的重要能力要求。

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事件叙述上完整性不够,对于事物本质的描述不多,观点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宽广,从而影响了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而史学阅读可以弥补教科书的这一不足。

例如,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性质,可以摘编李景治《巴黎公社委员怎样当“社会公仆”》一文,供学生阅读。

瓦尔兰和茹尔德历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 万法郎。他们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二人的家距财政部并不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坐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这种心理的对比,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为了解决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吃饭问题,1871年4月10日的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公共食堂自己掏钱买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品种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公社也严禁委员们的家属使用。平时,瓦尔兰和茹尔德在财政部办公,他们还经常到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午饭,每顿饭只花25个苏。有时瓦尔兰也到名叫“锅子”的工人食堂就餐。

公社委员步行上下班,在公共食堂自费就餐,或在街上的小饭馆吃便餐,这说明巴黎公社的领导们并无特权,他们与普通民众无异,这充分表明巴黎公社不同于此前的资产阶级政权,它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方面,独立思考是基础,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是核心。

没有充分的史学阅读将无法进行思考,更谈不上逻辑推理与信息加工。结合教学的关键内容,借助权威的史学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开展史学阅读无疑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路径。

03

学生史学阅读的注意事项

对于史学阅读,中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指导学生开展史学阅读需特别关注三个方面。

01

引导学生注意观点的递进性

开展史学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史学界的权威研究成果,与教科书中的相关结论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超越教科书的观点。

例如,学者韩昇指出,隋朝仅存在37年,期间除了国家日常花销,以及开运河、修长城等多项巨型工程的开支外,积累的财富还够用五六十年。与朝廷的无比富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官员追求政绩,大型工程纷纷上马,为了解决财力、物力和人力问题,各级官员则会想尽办法增加收入。正常的税收远远不能满足彰显政绩的需要,官员们巧立名目出台了各种摊派项目,而这必然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可见在韩昇看来,“国富民穷”是隋朝短命的经济原因。

02

引导学生注意观点的互补性

由于角度、立场不同,对历史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差异的观点可能并无对错之分,但是,多一个角度就少一点偏见。由此可指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以便较为全面地认识历史。

例如,学者王绍东指出,秦国文化与东方六国差异很大, 并明显呈现以下特点:崇武尚战、勇悍坚韧的性格倾向;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念;不讲宗法、注重才力的用人原则;重实地、求数量,无限度、无止境的扩张方式。商鞅在变法时,主动顺应、恰当利用了秦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之很好地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要。王绍东从秦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提供了又一视角。

03

引导学生注意观点的异质性

由于角度、立场以及占有史料的不同,对历史的解释自然会产生差异甚至对立的观点。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相互矛盾的观点,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例如,学者李裕民指出,宋朝的版图比唐朝小,但财政收入却高于唐朝;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宋朝,这是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法比的;宋的军事实力比辽、金稍弱,进攻不足但防守有余,且强于西夏,面对蒙古的猛烈进攻竟抵抗了数十年。从综合国力上讲,宋不仅不弱,还相当强大。

但也有学者坚持认为,从综合国力上讲,宋代“积贫积弱”说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宋朝是否“积贫积弱”,这个问题自然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总之,引导学生阅读最新的、权威的史学研究成果,从中了解史学认识、史实依据及论证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学会学习等认知能力。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往期回顾

  • 课改聚焦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课程

  • 课改聚焦丨李煜晖:打开青少年阅读之门的钥匙

  • 专题丨任翔:阅读的力量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杂志2018年第7期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课改聚焦|特级名师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