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依然如旧的月色,终归冰冷、孤独

茅海建:《依然如旧的月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016-03-05草就

这两天匆匆读罢茅海建的这本学术随笔集,还是有点想记录的。

对于作者茅海建,史学大咖,无需多言。正如茅本人教育学生的方法一样,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我同样深信,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一些感情流淌在笔下,特别是以严谨著称的史学类文章。不同情怀的作者有着不一般的读后所感和不同的情怀流露。

同样的,对于本书,我也仅仅敢对这一点做出僭越的臆测,当然这是茅本人最为反对的,我还是希望能从其诉诸文字的情怀尽量客观的感同身受一样,没有茅那些年那些月光流淌,我想也未必能懂那种孤寂吧。

在这本文集中,正如书名所言,“月色”是很关键的词,当然这是无关宏旨的,但却饱含着茅本人太多的情感。他说“十年前(2003)在东京的那个夜晚,月光铺床的景色,引出了第二天的悲怆陈辞”​。

茅是一个严谨的治史者,却在笔端常常流露出文人的一种孤寂吧,也许太少人真的懂他了。太多的人善意提醒他“考据不是目的”,而他总难以走在宏观叙事的阳光大道上来,只能不无孤寂地自我告慰“但愿那阳光能早一点照射到我的身上。”师生之间的学术争鸣也难以抚平其心灵深处的失落和寂寞,“我现在的学生不敢跟我对吵,他们似乎很尊重我,但这种尊重之后,又是我的失落”。幸好还有其导师陈旭麓的精神存在,

“我时常怀念我的导师陈旭麓教授……我能经常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尤其是我遇到困惑、困境和困乏的时候。”

我大胆地臆测茅是个​感情细腻、多情感怀的读书人,在学术论文上他能有那么客观的史料搜集和史实重建,这是一种学术事功关怀;生活中,从其纪念文章来看,他是一个饱含深情的知识分子,对陈旭麓的师生之情,对人生的感叹以及对现世的关怀。也许治思想史更符合多思多想、多愁善感,而孤寂与不同的学术旨趣也留下了依然如旧的月色。月色虽美,终归冰冷……

我更愿意阅读学者的前言、后记以及生活随笔,因为这没有冷冰冰的客观现实,总是带着人性的温度,读这些文字,我能感同身受到那份淡淡的月色温暖。

(以上所感,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希望不是对大学者的亵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