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为何“越限越涨”?

编者按:回顾过往,每一轮调控政策都是为了稳定房价,防止房价上涨过快。但往往事与愿违,调控过后总有一段时间楼市急速上升,以致于“政策越限制,房价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房价如何才能真正降下来?

凯盛专家:venturetony,恒大地产项目营销总监,负责恒大集团部分楼盘项目的全案策划、销售及后台等营销管理工作。

房价为何“越限越涨”?

地产业由政府主导

众所周知,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性行业。2008年以来,房地产年均对经济的拉动为1.6%,贡献率为10~20%,对很多的上下游的行业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17年房地产销售额为13万亿(一手房商品房销售额),而同期的GDP为82万亿。

房地产能够带动非常多的行业发展,因此每次经济下降时,政府都要启动房地产,随着政策的宽松,房地产市场受到刺激,销售额飞速增长,从而拉动GDP实现更快增长。

按照以往经验,本次央行的宽松政策必然伴随房地产市场通胀。国家超发货币的初衷是希望流向房地产以外的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但是资本是逐利的,最终的结果不一定如愿。因此,未来房价有一个持续上涨的预期。

首先,从供求的角度来看,开发投资逐年走高,新开工面积缩量显著,开发商开发的成本也不断的上升,成交量一直维持在高位增速。当前地产业处在供不应求的情况。

其次,国家非常倚重地产业,这也决定了难以在短期之内摆脱掉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长期以来,政府左右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凭借地税收入成为地产业最大的受益者。

最后,从整个的发展趋势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助推房价的上涨,这个是一种必然。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量化宽松的政策仍然有比较大的空间,房地产的信贷环境预期将从中受益。

但是,目前地产调控政策非常严厉,市场不可能回到2016年-2017年10月的狂欢时期。

调控政策会“托底”房价

房价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意义非凡,纵观历年的调控政策,没有一次出现过“降低房价”类似的字眼。

2017年数据显示,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57637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2059亿元,占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总收入为150420亿元,地产收入占34%,这就意味着土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总收入的1/3。在地方政府存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如果土地收入降低,地方政府将难以为继。

房地产调控政策并不会让房价下降。供求关系作为影响房价的决定因素,政府存在捂地惜售、高价卖地的情况。这就导致土地供应量比较小,同时需求量比较大。供需失衡必然导致房价大幅上涨。

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能改变供需关系,只要政府勒紧土地供应、捂地惜售的情况不改变,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难以遏制。回顾过去房地产调控的历史,不难发现,“越调控越涨”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

从供求角度来看,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比较核心的这种地区,房价是没有下降的空间。

目前房屋的居住核心价值正在发生改变,地铁房、学区房、核心区域的房地产具有比较大的配置价值。此外,在当前严厉的市场调控下,高品质的商品房反弹空间非常大。众所周知,高品质房产具有很高的价值,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因此这类房产未来将爆发出非常大的价值。

关于凯盛群英

房价为何“越限越涨”?

凯盛群英 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读者及会员通过持续关注特定领域的多元观点寻求在专业路径的职业成长,同时也收获跨行业学习、交流、分享的宝贵机会。

凯盛专家,群英智慧。现在起就关注 严肃内容供应商 @凯盛群英 的头条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