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盛夏之戰」,背後的底氣是什麼?|一點財經

在阿里爸爸支持下,餓了麼的腰板更硬了,除了在零售領域開疆拓土,在外賣領域更是開啟一場3個月的餐飲新零售升級大戰。看似平穩的外賣市場恐怕要再起波瀾。

餓了麼“盛夏之戰”,背後的底氣是什麼?|一點財經

文 | 劉一傑

平時,飛馳路上的藍色,會讓人心生些許涼意,不過今年卻有熱火朝天之感。

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以來,飛奔在長沙尋常巷陌的餓了麼小哥,讓公司整體交易額環比增長15%;而在杭州,新增的10萬付費會員用戶(超級會員),與老用戶一起拉動夜宵交易額上升45%。

另一方面,餓了麼CEO王磊表示,這個夏天將花費30億人民幣與美團競爭,希望將市場份額提升到50%以上。其直言“資金目前不是我們的核心問題。”“阿里巴巴將繼續支持餓了麼的發展。”

從最初創業團隊的7人團隊,到如今運轉數千員工的大盤;從最初經營午飯晚飯業務,到如今接近7×24小時無限循環耕作市場。如果視2011年獲得金沙創投百萬美元A輪為起點,餓了麼已經在外賣市場發展7年的時間。在整個市場都開始質疑,甚至唱衰外賣市場的發展空間時,餓了麼的動力從何而來呢?

縱觀這家公司成長履歷,其一直在外賣領域深扎細琢。不過進入2018年,在融入阿里後,餓了麼到了再往前一步的時候,一方面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馬場上繼續徜徉,另一方面學會跳躍走進馬場外新零售的廣闊世界。

01 | 長效飢餓

外賣行業,別人走的走,變的變,唯有餓了麼還是原來的樣子。

餓了麼“盛夏之戰”,背後的底氣是什麼?|一點財經

創業之初,創始人張旭豪開發的首個訂餐網絡平臺,目標明確在外賣送餐服務;到如今提出未來物流戰略三階段——智能調度、人機配送、無人配送,其本質仍然服務於原始的業務形態,餓了麼仍是之前的模樣。

對企業定位與業務邏輯的專注,讓餓了麼發展了7年幾乎沒有經歷過基因突變。包括對百度外賣的收購,也是基於已有業務版圖的收購,是主動選擇適應行業增長需要的重要一步。

堅守是一家企業的優秀品質,不過枉顧行業動態純粹的堅守,並非企業基業長青之道。

在餓了麼仍在堅守的時候,互聯網變了,行業也變了。雖然如今已幾乎聲名掃地,但是賈躍亭所提的“生態”概念如今已成為整個互聯網的常態。傳統行業或者是早期互聯網行業所奉行的深扎一個領域、單打獨鬥的理念,在如今的互聯網環境下早已行不通。

不說阿里、騰訊這些巨頭的多向擴張所帶來的壓力,哪怕從用戶角度分析,單個平臺早已不佔有優勢,用戶早已開始懶得找到單個的APP打開、消費,他們更習慣在一個統一的入口下,或者是超級平臺上,享受所有相關的服務。這正是支付寶應用入口、騰訊小程序,以及手機廠商也在開發自己的入口的原因所在。

可以說,如今是一個要打“群架”的時代。對企業來說,平臺化的發展能夠儘可能多地佔據用戶更多的時間,能夠提升平臺運營效率。在中間遊走的餓了麼需要找到一個契合自身發展的平臺和生態。

從行業上來看,企業依靠用戶增量帶動業績增長的難度已經非常高,本地服務市場已進入一個“熟臉社會”。讓從未使用訂餐服務的用戶建立線上下單的習慣,成本越來越高。

餓了麼“盛夏之戰”,背後的底氣是什麼?|一點財經

數據顯示,2016年線上送餐業務用戶為2.09億,年增長率達到83.7%,一年之後的增速就降到了34.7%,2018年環比增長進一步下滑。外賣業務還在不停向上,不過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外賣平臺用戶規模增速放緩,眾多企業隱約感到用戶已經快吃飽了。

一直專注自身發展的餓了麼需要走出去,向外看看了。

餓了麼隸屬本地生活服務,過度捆綁線上送餐業務遲早走進死衚衕。作為目前線上流量最大的入口之一,線上送餐能夠串聯其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票務、住宿、生鮮、日用品採購,都可以成為被線上送餐捅破的“窗花”。但這一切,都需要一個邏輯的串聯。

此時,阿里的“新零售”概念開始閃光。餓了麼也有了一個更好的選擇。

基於強大的互聯網基因、在大數據領域積累、以及零售行業的理解,阿里自身的業務形態正在推演“線上+線下”的全新消費場景。這並非是馬雲可以指引,而是行業發展到現階段的趨勢。餓了麼的訂餐業務形態,對黏合線上線下資源有幫助,這也正是阿里新零售版圖的一枚缺角。將餓了麼的小我溶解,嵌入阿里新零售業務的大我形態中,將成為驅動餓了麼快速發展的新動力。

02 | 不止95億美元

今年的4月2日,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宣佈,完成對餓了麼全資收購,收購金額為95億美元。而阿里能為餓了麼帶來的遠遠不止95億美元。

餓了麼“盛夏之戰”,背後的底氣是什麼?|一點財經

早在2015年12月,餓了麼就已完成12.5億美元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如果說之前阿里對餓了麼的這一投資更多的是前瞻性的戰略佈局,與自身業務關聯度並不高。那麼到了2018年,在新零售大行其道的時候,對於一方面與蘇寧、銀泰、三江購物、聯華超市、高鑫零售等傳統實體零售店開展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借零售通等系統走進屈臣氏、周黑鴨等實體零售店鋪的阿里來說,餓了麼太有必要了。

此前,通過天貓小店的眾包模式進入社區店後,阿里已經搭建起了一整套無限接近消費者的門店網絡。網絡門店的數量,幾乎超過任何單獨實體零售巨頭,整體覆蓋城市人群。

然而這些調整,是阿里實現自營增量創新、自營存量改造的嘗試。2017年“雙十一”,當超過100萬自營商家已打通線上線下障礙,全國52個核心商圈近10萬家智慧門店快速運轉之後,就到了阿里實現啟動平臺化存量改造與平臺化增量創新的新階段。

這些小店的線下提升有阿里的供應鏈數據,線上提升上要靠什麼呢?在都在講求“最後一公里”的時候,有了電商、百貨、商超等零售業態的阿里如何延伸向下進一步延伸自己的商業版圖?

答案之一就是餓了麼。對於阿里來說,餓了麼有百萬生活服務類商家,有及時快速的末端物流,有大量的一線數據……

業務、資源上的天然契合度,使得阿里與餓了麼可以快速融合。餓了麼將自己溶解到新零售場景中,將自己對“餓”的理解與一種全新的生態模型相融合,從中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近期,在阿里支持下,餓了麼提出將圍繞商家賦能、即時配送和消費者福利進行“三大升級”,投入數十億元,完善整個餐飲外賣體系,提升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能力,提高外賣小哥的收入,商家也會得到讓利和阿里新零售的賦能,並最終為消費者謀福利。

按照餓了麼運營團隊的設想,未來物流戰略核心就是打造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創新科技為動力、智能系統為基礎的即時配送體系。而這一體系正好可以與阿里新零售全面融合。

在此前的618中,由餓了麼參與其中的本地即時配送體系,與阿里的幹線倉配、前置倉共同構成了 “分鐘級配送體系”,為天貓618發揮了巨大能量。

近日,餓了麼更是與阿里零售通合作,由餓了麼旗下的蜂鳥為天貓小店提供即時配送服務,零售通則向餓了麼680萬小型便利店輸出信息化和智能化方案。

餓了麼“盛夏之戰”,背後的底氣是什麼?|一點財經

對餓了麼來說,不僅僅是提高訂單量,天貓小店的快消、日用品等還可以與餓了麼的外賣在時間和品類上形成互補,在幾乎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提升餓了麼平臺、物流等的利用效率。

而對餓了麼來說,其累積的消費數據和商戶資源也有了更多出口。比如此次以區域便利店消費大數據賦能天貓小店,為小店調整線上店鋪提供經營參考,使得其月銷售額增加近3倍。

當然,餓了麼與阿里還有巨大的融合空間,比如盒馬。作為阿里新零售中本地生活的重要一環,與其他業態相比離用戶和商戶更近的餓了麼,將能為阿里的末端商業、物流、智能化提供無盡的空間,阿里對餓了麼的業務賦能才剛剛開始。

外賣市場的競爭也遠未平息。在餓了麼的“三大升級”中,其中之一正是消費者福利。有消息稱,今年夏天(7月-9月),餓了麼計劃花費30億元用於補貼和營銷,希望將市場份額提升到50%以上。

餓了麼的大手筆當然與阿里的支持離不開關係,預計阿里將繼續投資數十億美元支持餓了麼發展。對於最近被傳得沸沸揚揚的融資消息,餓了麼方面更是回應稱“餓了麼目前沒有在阿里巴巴集團之外尋求資金”。

餓了麼的這一番動作會不會引起美團跟進,使得外賣市場再次進入補貼戰?畢竟目前來看,餓了麼的補貼效果明顯,7月至今的交易額較6月環比增長40%,7月12日在上海的日交易額突破1億元,南京市場10天的時間市場份額上漲5%,成都新增店鋪量達到20%,長沙訂單增幅達15%,福州零售訂單增長50%……

03 | 結語

前段時間,很多人在討論阿里、騰訊的併購基因,其中阿里因為對投資企業業務上管的更多而受到爭議。很多人忽略了兩者併購邏輯的不同,阿里的所有併購均與自身的業務有強相關性,自然在業務上會有更多涉及。

從目前來看,阿里與餓了麼在業務上的整合效果,是令人滿意的。餓了麼也成為阿里併購整合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在這一整合中,阿里正在培養更多種子,邁向新零售、新物流等構成的新時代;餓了麼則是為新時代提供了新鮮的氧氣與資源,也成為新時代的一景。這樣的相互選擇,不是互聯網企業通常所採用的花錢圈地的傳統手段,而是兩個企業面向新時代的一次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