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用了八年上市,最终还是在做流量生意!

美团用了八年上市,最终还是在做流量生意!

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

——美团CEO王兴

战团购、拼外卖、并点评、攻酒旅、抢出行......8年时间,伴随着争议和战争,王兴带领美团一路狂奔。2018年的美团正式开启上市征程,招股书公布,一切静待资本市场的评分。

美团用了八年上市,最终还是在做流量生意!

美团用了八年时间逐步建立自己的定位:从单一服务品类提供商发展成为多品类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从维度上看,美团似乎离自己的这一定位并不远,但另一方面,美团离成为一个成功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还有一定距离。和小米一样,剔除“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而导致的“非经营性亏损”后,美团2017年依然亏损28亿元;到店、酒店、旅游三业务基本成熟,为主要利润来源,但是正面也在面临携程、口碑的竞争;而新兴业务共享单车、网约车、生鲜超市仍在初期投入阶段。

美团还在路上。

美团的流量生意

美团是一家什么公司?团购网站?外卖平台?在线旅游?网约车平台?似乎很难用狭义上的概念来定位。虽然业务眼花缭乱,但仔细梳理美团的生态构建过程,则会发现一条严密的逻辑,美团的生态是内生性的自然延伸。这是美团更接近BAT生态模式的根本原因。

美团以团购这一高频业务为切入点,完成初步的消费者与商家连接,并在千团大战中胜出;在此基础上,围绕用户延伸出的对外卖的需求,顺势推出外卖业务。仅在消费者——商家这两者之间,美团早期即通过信息提供和交易,建立起一条双向互动的链条。而如果想要保持这条链条一直活跃,就必须要提升网络效应和增加用户粘性。于是美团并购了大众点评,以内容激活消费者和商家两个群体的活跃度。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间,美团点评的营收分别为40.19亿元、129.88亿元、339.28亿元。其中,餐饮外卖是最大业务,2017年营收210.32亿元,营收占比62%。

美团用了八年上市,最终还是在做流量生意!

当餐饮外卖的供需达到一定平衡时,一方面用户会衍生出新的相关需求,一方面平台也必须增加用户粘性。我们可以看到,美团开始增加服务品类,由高频逐渐发力中低频业务。餐饮外卖之外,相继推出到店、酒店、旅游、交通票务等等,以此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让用户无需跳转到另外的APP上即可完成吃喝玩乐的消费行为,达到增加用户粘性的目的。

其后美团进入了网约车领域。其出发点在于围绕用户的生活服务需求,目的在于不断提升网络效应和用户需求,最终依靠生态进行溢价,而并非依靠单个业务。

美团用了八年上市,最终还是在做流量生意!

纵观以上,未来的美团可能是这样的:基础层,用科技连接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吃」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展至多种生活和旅游服务。第二层,围绕消费者端,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围绕商家端提供营销、配送、IT、金融、供应链、运营等服务。而在这张立体网络中,通过信息和交易驱动消费者和商家的线上互动,并且提供摩拜单车、打车、机票、火车票等方式让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更加便利的线下联系; 同时,也可以通过城市配送网络将商家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追究其本质,王兴最终其实是把美团做成了流量生意!

关注公众平台(共创会流量联盟订阅号)了解更多流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