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於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了《心經》的全部內容,小編感到受益匪淺。不得不感慨《心經》不愧為佛教之大成之作,涵蓋了佛教的核心教義,260個字的心經就能將佛教的核心說透了,不能不說真的太神奇了!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再讀一次《心經》,也算是小編溫習功課吧!小編這種佛教小白能夠只上一次課就達到這種可以寫文章的水平,可想而知於老師的功力是多麼的強大。好了!看看我的課堂總結吧!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先放張於老師的靚照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部《心經》的出處,《心經》其實是《大品般若經》600卷中的一節。《心經》的全名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是指“覺”,就是覺醒之意。“心”這裡的心不是我們認為的心臟,或是心念,而是核心之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意思就是“證得正法之核心”的意思。不知你們之前是否都搞錯了!呵呵!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學員們聽的好入神呀!

在佛教裡“般若波羅蜜多”要做的三件事就是:1、悟無我 ; 2、證空性 ; 3、見實相;這三點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三個過程,首先要能悟無我,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證的空性,證悟了空性才能見到佛陀所證悟的實相。

佛教的經文都不好讀,主要是幾個方面,首先這些經文大都是從梵文翻譯過來,有些詞句為梵文譯音,比如“般若波羅蜜多”,還有就是這些經文都是古代高僧大德所翻,有些詞句的含意古代和現代是不太一樣的,這樣就更加讓我們難懂了。好了!現在開始經文解讀

我們知道佛教裡的經都大多是佛陀講的話,但這部《心經》其實是觀音菩薩對舍利子講的,在《大品般若經》中佛陀有“如是,如是”有評價,也就是說佛陀認可了觀音菩薩的觀點,也就可以稱為經了。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年經人對佛教也很有熱情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在這裡是指觀音菩薩,行深般若羅蜜多時,行是指修行,意思是指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已到了證得空性的階段,也就是說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到了證得空性時才能被稱為行深。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這裡指的是看見、見到的意思。“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其中“色”是指外在的客觀世界,也可以稱為物質世界,“識”是指的凡夫心中內在的主觀世界,也可以稱為精神世界,那麼“受”指的是感受,“想”指的是心思念想,“行”指的是行為,當外在的“色”和內在的“識”相互碰撞時就產生的受、想、行,這就是佛教所指的五蘊。那麼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指見到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也就是這五蘊都是沒有的。度一切苦厄,因為凡夫所見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那還怎麼會有苦厄嗎!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是,觀音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到證得空性時,看到凡夫世界的五蘊都是空性的,凡夫的色、受、想、行、識都不存在,凡夫沒有了色、受、想、行、識所以一切的苦厄也將化解。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於老師的課講的真的好精彩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佛陀的一名超有智慧的弟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裡的色指的是凡夫所見的實有也就是五蘊,這裡的空指的是空性。那麼這句經文是講實有和空性是沒有區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是所有的感知物其實都是空的,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涵蓋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和色一樣,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如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是,舍利子呀!凡夫看到的實有其實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凡夫感知的一切也是不存在的,而真正的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涵蓋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那麼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美女認真的記錄著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諸法空相,指所有的法全是空的,不存在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無生而無滅,因無垢而無淨,因無增而無減,從來就沒有過。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是,舍利子呀!所有的法都是空性的,它們因無生而無滅,因無垢而無淨,因無增而無減,從來就沒有過。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是故,就是這個原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相中是沒有五蘊的;無眼、耳、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在佛教裡被稱為十二處,它們是一一相對的,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這句經文是指空性中沒有十二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是佛教裡指的十八界,是指通過能夠感觀觸及的。這句經文的意思是指空性中沒有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裡面又有一個佛教名詞叫十二緣起(或叫十二因緣)它們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生、老死。來!都說說它們是什麼!這十二緣起要分三段看,首先看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這是凡夫輪迴的過程,“識”指投胎,“名色”中的名指精神,色指物質,精神和物質的意識在胎中就已形成,“六處”是指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觸”是指嬰兒剛出生時被動的對外界的感知,“受”指凡夫長大後有主觀意識的去感受外界,“愛”有了愛和恨的分別,“取”對喜愛之物質的追求,“有”因為執取所以有了後有,也就是造業。那麼“無明”和“行”又是生命輪迴的“因”,“生”和“老死”又是生命輪迴的“果”,這就是生死的流轉門。它們就象鐵鏈一樣一環套一環的存在。明白了十二緣起,這句經文的意思就好理解了,也就是說因為空性中沒有諸法所以也沒有無明更不會有無明盡,(無明盡是指趨向涅槃的還滅門),因此輪迴中“因”的條件不具足了,流轉門也就不存在了。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苦、集、滅、道”是小乘法裡的四諦,“苦”是指生命中蘊育的都是苦,樂只是苦的因。“集”是指苦的因,“滅”是指涅槃,“道”是指實現涅槃的道路。無智是指能證悟,無得是指所證悟的。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是,因為這個原故,空性中是沒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因此也沒有無明更沒有無明盡,以至於生命的流轉門都是不存在的。沒有小乘法的四諦,也沒有能證悟和所證悟的一切。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於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句經文是指因為沒有掛念,沒有所求,覺破世間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些沒有障礙,沒有恐怖,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誤以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實有,從而妄造苦業。我們修行,就要‘覺’破這個虛妄的‘有情’,恢復自己的覺體。同時,還要覺破他人的情見。即所謂‘自覺覺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共同登上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是,因為沒有掛念,沒有所求,覺破世間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些沒有障礙,沒有恐怖。因為我們的妄想執著,誤以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實有,從而妄造苦業。我們修行,就要‘覺’破這個虛妄的‘有情’,恢復自己的覺體。同時,還要覺破他人的情見。即所謂自覺覺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共同登上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師兄們都來了

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是,三世諸佛(過去的燃燈佛、現在的釋迦摩尼佛、未來的彌勒佛)都是依據般若波羅蜜多故,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婆訶

這句經文整體的意思主要是讚美心經心咒。大神咒是指很大的咒,大明咒是指光明的咒,無上咒是指沒有和它能相比的咒,此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下面就是心經心咒的咒語

揭帝 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 僧婆訶

此咒要多念念,功德無量呀!

點擊“瞭解更多”,超低價格收看此次課程視頻,並可收聽
梵語心經呪

《心經》詳解!你聽過這麼好懂的心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