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于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心经》的全部内容,小编感到受益匪浅。不得不感慨《心经》不愧为佛教之大成之作,涵盖了佛教的核心教义,260个字的心经就能将佛教的核心说透了,不能不说真的太神奇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再读一次《心经》,也算是小编温习功课吧!小编这种佛教小白能够只上一次课就达到这种可以写文章的水平,可想而知于老师的功力是多么的强大。好了!看看我的课堂总结吧!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先放张于老师的靓照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部《心经》的出处,《心经》其实是《大品般若经》600卷中的一节。《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指“觉”,就是觉醒之意。“心”这里的心不是我们认为的心脏,或是心念,而是核心之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思就是“证得正法之核心”的意思。不知你们之前是否都搞错了!呵呵!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学员们听的好入神呀!

在佛教里“般若波罗蜜多”要做的三件事就是:1、悟无我 ; 2、证空性 ; 3、见实相;这三点是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三个过程,首先要能悟无我,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证的空性,证悟了空性才能见到佛陀所证悟的实相。

佛教的经文都不好读,主要是几个方面,首先这些经文大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有些词句为梵文译音,比如“般若波罗蜜多”,还有就是这些经文都是古代高僧大德所翻,有些词句的含意古代和现代是不太一样的,这样就更加让我们难懂了。好了!现在开始经文解读

我们知道佛教里的经都大多是佛陀讲的话,但这部《心经》其实是观音菩萨对舍利子讲的,在《大品般若经》中佛陀有“如是,如是”有评价,也就是说佛陀认可了观音菩萨的观点,也就可以称为经了。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年经人对佛教也很有热情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在这里是指观音菩萨,行深般若罗蜜多时,行是指修行,意思是指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已到了证得空性的阶段,也就是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到了证得空性时才能被称为行深。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这里指的是看见、见到的意思。“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是指外在的客观世界,也可以称为物质世界,“识”是指的凡夫心中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称为精神世界,那么“受”指的是感受,“想”指的是心思念想,“行”指的是行为,当外在的“色”和内在的“识”相互碰撞时就产生的受、想、行,这就是佛教所指的五蕴。那么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指见到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也就是这五蕴都是没有的。度一切苦厄,因为凡夫所见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那还怎么会有苦厄吗!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是,观音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到证得空性时,看到凡夫世界的五蕴都是空性的,凡夫的色、受、想、行、识都不存在,凡夫没有了色、受、想、行、识所以一切的苦厄也将化解。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于老师的课讲的真的好精彩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佛陀的一名超有智慧的弟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里的色指的是凡夫所见的实有也就是五蕴,这里的空指的是空性。那么这句经文是讲实有和空性是没有区别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意思是所有的感知物其实都是空的,空即是色的意思是最根本的空其实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和色一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是,舍利子呀!凡夫看到的实有其实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凡夫感知的一切也是不存在的,而真正的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一切,包括所有的感知。那么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美女认真的记录着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诸法空相,指所有的法全是空的,不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无生而无灭,因无垢而无净,因无增而无减,从来就没有过。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是,舍利子呀!所有的法都是空性的,它们因无生而无灭,因无垢而无净,因无增而无减,从来就没有过。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是故,就是这个原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相中是没有五蕴的;无眼、耳、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在佛教里被称为十二处,它们是一一相对的,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法。这句经文是指空性中没有十二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是佛教里指的十八界,是指通过能够感观触及的。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指空性中没有十八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面又有一个佛教名词叫十二缘起(或叫十二因缘)它们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生、老死。来!都说说它们是什么!这十二缘起要分三段看,首先看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这是凡夫轮回的过程,“识”指投胎,“名色”中的名指精神,色指物质,精神和物质的意识在胎中就已形成,“六处”是指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触”是指婴儿刚出生时被动的对外界的感知,“受”指凡夫长大后有主观意识的去感受外界,“爱”有了爱和恨的分别,“取”对喜爱之物质的追求,“有”因为执取所以有了后有,也就是造业。那么“无明”和“行”又是生命轮回的“因”,“生”和“老死”又是生命轮回的“果”,这就是生死的流转门。它们就象铁链一样一环套一环的存在。明白了十二缘起,这句经文的意思就好理解了,也就是说因为空性中没有诸法所以也没有无明更不会有无明尽,(无明尽是指趋向涅槃的还灭门),因此轮回中“因”的条件不具足了,流转门也就不存在了。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是小乘法里的四谛,“苦”是指生命中蕴育的都是苦,乐只是苦的因。“集”是指苦的因,“灭”是指涅槃,“道”是指实现涅槃的道路。无智是指能证悟,无得是指所证悟的。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是,因为这个原故,空性中是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因此也没有无明更没有无明尽,以至于生命的流转门都是不存在的。没有小乘法的四谛,也没有能证悟和所证悟的一切。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于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

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罣礙,无罣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礙,无罣礙故,无有恐怖,这句经文是指因为没有挂念,没有所求,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些没有障碍,没有恐怖,因为我们的妄想执著,误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实有,从而妄造苦业。我们修行,就要‘觉’破这个虚妄的‘有情’,恢复自己的觉体。同时,还要觉破他人的情见。即所谓‘自觉觉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远离颠倒梦想,共同登上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是,因为没有挂念,没有所求,觉破世间的一切都不可得,因些没有障碍,没有恐怖。因为我们的妄想执著,误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实有,从而妄造苦业。我们修行,就要‘觉’破这个虚妄的‘有情’,恢复自己的觉体。同时,还要觉破他人的情见。即所谓自觉觉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共同登上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师兄们都来了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是,三世诸佛(过去的燃灯佛、现在的释迦摩尼佛、未来的弥勒佛)都是依据般若波罗蜜多故,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僧婆诃

这句经文整体的意思主要是赞美心经心咒。大神咒是指很大的咒,大明咒是指光明的咒,无上咒是指没有和它能相比的咒,此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下面就是心经心咒的咒语

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僧婆诃

此咒要多念念,功德无量呀!

点击“了解更多”,超低价格收看此次课程视频,并可收听
梵语心经呪

《心经》详解!你听过这么好懂的心经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