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370失聯原因未明 馬航仍在恢復期徘徊

距離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以下簡稱“馬航”)的MH370客機失聯已過去了四年多的時間,7月30日,事件調查小組公佈了MH370的安全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調查組無法確定MH370航班失聯的真正原因,但排除飛機被遙控操縱的可能性,調查組不認為機組飛行員應對此負責,但不排除飛機受到第三方干預的可能性。

截至目前,MH370失聯事件仍是一樁“懸案”,而事件核心企業馬航也仍然在恢復期徘徊。此前,馬航前CEO克里斯托夫·米勒曾表示,公司預計在2018年扭虧為盈。然而,截至去年10月,包括克里斯托夫·米勒在內,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三位歷任馬航CEO接連辭職,讓這家企業的重整之路再次蒙上陰影。

失聯四年懸而未決

“通過調查,無法確認飛機離開既定路線的原因,無法確認飛機失聯的最終原因。”本次發佈會上,調查小組負責人如是說。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號班機從吉隆坡國際機場起飛,機上共載有239人,當中大部分乘客為中國公民。該班機原定計劃於北京時間早晨6:30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但起飛後不足一小時便在馬來西亞與越南海域的交界處,土珠島以南約140海里及哥打巴魯東北東約90海里處與馬國梳邦空管中心(空中交通管制中心)失去聯繫。失聯事件發生次年,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宣佈,在法屬留尼汪島發現的飛機殘骸經確認屬於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客機。同年10月,在歷經327天的事故搜索後,馬來西亞民航局發佈官方聲明,宣佈馬航370航班失事,並推定機上所有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已遇難。

發佈會上,調查小組負責人、馬來西亞民航局前總監郭師傳表示,調查人員的結論是,MH370偏離路徑並不僅僅是系統異常的結果,飛機調轉方向飛行是在人工控制下進行的,在迴轉之前,與空中管制缺乏聯絡,可能代表系統被手動關閉,但這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另一方面,飛行員和副駕駛沒有經濟壓力,也沒有任何面臨焦慮或者壓力的證據。

針對此前有觀點認為,MH370可能被“遙控接管”,調查人員予以了否認。據悉,波音於2006年為“遙控接管”相關係統申請了專利,這一系統一旦啟動,將從飛行員手中接管飛機控制權,並將飛機降落在預先安排的位置。“已經得到了波音公司的確認,他們沒有有關任何商用飛機使用這種技術的信息。”上述調查人員表示。不過,該調查元也坦言,在飛機失聯時,空中交通管制員未能啟動各種可用的緊急手段,導致搜救行動啟動延遲。

最新調查結果的出爐,讓馬航再度走進聚光燈下。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MH370失聯事件發生前,馬航就已連年出現虧損。根據馬航公佈的2013年業績統計數據,公司儘管實現銷售比2012年增長9.9%,但是淨虧損達到22億元,虧損額為上年度的2.7倍。2011財年至2012財年,馬航的淨虧損額分別為47.4億元、8.1億元。

壓垮馬航的最後一根稻草

持續的經營不善,加上MH17空難、MH370失聯事件的影響,遭受重創的馬航一度元氣大傷。當時,曾有外媒評價稱,兩次事件後,馬航陷入了“金融混亂”的狀態。有消息稱,MH370失聯事件發生後不久,馬航的經營狀況一度降至冰點,機票賣不出去已是家常便飯。一些乘客發佈在社交網站的照片顯示,不少馬航航班空空蕩蕩。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馬航淨虧損4.43億林吉特(約合1.37億美元)。

幾個月後,馬來西亞主權基金國庫控股宣佈將全盤收購馬航,並要求其申請從馬來西亞股票交易所退市。據悉,收購前,國庫控股公司已擁有馬航69.37%的股份,在此情況下,該企業宣佈將以每股0.27林吉特(約合0.08美元)的價格向股民收購馬航剩餘不到31%的股份。當月,國庫控股還召開了馬航重組方案討論會。據不完全統計,馬航大重組所涉及的成本極有可能高達50億林吉特(約合15.5億美元)。隨後不久,馬航在向員工發佈全面重組計劃時就表示,約有6000名職員將被解僱,重組之後,新馬航將於2015年9月1日起正式運營。

根據馬航發佈的公告,接手原馬航資產和債務的企業是一家全新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新馬航將削減飛往西方國家如歐洲的長途航班,更專注於區域中程航線。時任新馬航CEO的米勒說,馬航重組計劃將分三個階段,即2015年的“止血期”、2016年的“復甦期”以及2017年之後的“成長期”,希望公司在2017年至2018年實現盈利。

距離馬航計劃 “扭虧為盈”的時間線越來越近,該企業經營卻一直被陰霾籠罩。去年10月,有外媒報道,僅僅就任一年多的馬航CEO彼得·貝盧就宣佈辭職。而就在貝盧決定離職的一年多前,曾被賦予重振馬航重任的米勒也以個人原因離開了這家公司。亞太航空中心的首席分析師布倫丹·索比直言,如此頻繁的管理層變更讓重整努力變得更加困難。

復原之路慢慢

“未來一段時間,馬航面臨的道路仍然頗為坎坷。”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直言,由於MH370事故的原因仍懸而未決,對乘客家屬等相關人員的賠償也很難順利畫上句號。

國際空難代理律師郝俊波介紹,根據蒙特利爾公約,國際航班出現事故後,航企承擔主要賠償責任,每位乘客的賠償金額約為95萬元。此前,有MH370失聯事件部分家屬的代理律師張起淮曾表示,他代理的14位乘客家屬中,要求賠償的費用不等,最高的7000多萬元,最低的1000多萬元,部分已經對馬航提起訴訟的家屬表示,要求先明確責任,再進行賠償。

另一方面,選擇經營重點放在中程航線的新馬航,還需面臨亞洲市場中航企競爭愈發激烈的艱難局面。“不可否認,MH370失聯事件發生前,馬航對於國內或周邊的中程、短程航線並不重視,因此,在這部分市場中並沒有拿到‘先機’。”上述業內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亞洲航空、印尼航空、新加坡航空等航企都在積極拼搶亞洲區域客源,與此同時,部分低成本航空也在加碼國際業務,加上中國航空公司不斷擴張國際版圖,面對如此大批量、各具優勢的競爭對手,馬航重振難度著實不小。

今年3月,中國旅遊研究院曾發佈出境遊大數據報告顯示,去年,東南亞成為中國出境遊最大的受益地區,其中,馬來西亞上升至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目的地第六位。

業內普遍認為,目前,馬來西亞的航空公司中,亞航明顯風頭更勁,近幾年,雙方也多次開展合作。2016年底,業界還傳出亞航因乘客飽和,將與馬航互換經營基地的計劃,“未來馬航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儘可能壓低成本的情況下,多開發客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