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近日,古村之友辦公室收到了一個包裹。拆開一看,是《遺產與保護研究》雜誌,原來,

《社會組織運用互聯網公益全面保護激活古村的模式探索與實踐 ——以古村之友為例》一文刊發了。

《遺產與保護研究》:“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以下附上全文,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摘 要: 近年來,古村落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已逐漸形成了社會共識,但只停留在保護的層面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古村落需要一個良性的活化模式及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思路。古村之友經過3年多的實踐,逐漸探索出一條以延續古村文脈與構建鄉村慈善體系為優先切入口,依託互聯網公益,激活新鄉賢,復興鄉土文化場所重塑古村凝聚力,建立地區自助與互助體系,全面活化古村的模式路徑。通過文章的論述和多個案例的介紹,希望能夠為廣大古村的活化發展提供思路與借鑑。

關鍵詞:古村落活化;社會組織;互聯網公益;新鄉賢;鄉土文化復興

中圖分類號: K871.7 文獻標誌碼:A

1 古村落保護與活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古村落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群居聚落,中國傳統村落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雙重特徵,不同地域的自然物產資源與氣候條件,往往決定著不同地域適宜人居的建築形制;而不同的民族村落建築,又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古村落中保留著完好的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浸潤著歷史的記憶和鄉土文化的傳承,而精美的建築藝術、獨特的民間工藝、多樣的民俗活動、樸實的生活方式則構成古村迥異於城市的獨特美學。隨著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發展,城鄉失衡愈演愈烈,古村的命運也岌岌可危。

如果說富有特色的鄉土建築倒塌尚可重建,古村落作為文化載體的滅失、文化傳承的斷裂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2012年,經馮驥才呼籲,國家住建部、文化部(現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文物局、財政部組建了由建築、文化等各方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對傳統村落進行調查和認定。截至2016年,我國共公佈了4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4 153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第5批傳統村落名錄也正在徵集中。當這些形態完整、遺存豐富、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被列入名錄之後,雖然擁有了身份和屬性,但這僅僅是保護工作的開始,還需要實施系統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全方位保護措施。對於那些大量沒有列入名錄、資質相對平庸的古村,更需要尋求有效的社會機制來保護活化。

在全國上下形成保護古村落的共識的情況下,只停留在保護層面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廣大古村需要一個良性的發展思路,一個全面惠及古村和鄉村的解決方案,一個超出活化一座古村的全局方案,一個義利並重的實現路徑,一個基層民眾獲得參與感和發展感的模式設計。

2 古村之友全面保護激活古村的模式探索與實踐

在古村活化的模式上,古村之友開啟了一個以社會組織牽頭,廣泛調集社會力量,以延續古村文脈與構建鄉村慈善體系為優先切入口,依託互聯網公益,激活新鄉賢,復興鄉土文化場所重塑古村凝聚力,建立地區自助與互助體系,全面保護激活古村的活化模式。有別於重點依託資本或政府扶持的小範圍活化模式,古村之友是依託社會力量和新鄉賢創客開拓出的一種廣泛適用於各類古村的全覆蓋活化模式。這種模式對古村的社會結構建設、社會貧富差距縮小、古村社會自治,以及貧富信任重構等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這也是以第三方社會組織作為社會型建設牽頭者的必要性。

2.1 觀念輸出與倡導,建立古村保護志願者網絡

傳播和觀念輸出與倡導是保護古村最好的策略,通過社會輿論讓拆除古村的念頭漸漸退下,讓認識不到古村價值的村民和人們在輿論引導下重新珍愛古村。2014年11月,廣東梅州發佈了新區規劃,根據該規劃,整個梅州市區近90%的客家圍龍屋要被拆掉。圍龍屋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築,筆者聯合各方力量,在微信上呼籲號召,文章迅速獲得10萬+瀏覽量,引來各方聲援。幾經波折,在社會輿論壓力之下,圍龍屋群最終被保護了下來。

我國還有許多的古村落、古建築亟需保護,僅靠針對某一項目的奔走、呼籲,跑不贏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因此,建立一個全國的古村落保護網絡相當必要。古村之友創立之初,運用互聯網,結合線下走村接見的方式,呼籲倡導各方人士加入古村保護隊列,建成全國古村落保護志願者網絡。古村之友成立僅半年,團隊已覆蓋30個省份1000支志願者隊伍,攏聚成四五萬人的古村保護志願者團隊,形成穩固的“心願共同體”。

古村之友還通過公益訴訟,搭建起古村救援通道,推動了河南鄭州、江蘇淮安、黑龍江哈爾濱、遼寧大連、深圳等多地古村及文物遺蹟保護,並推動國內首個人文遺蹟(文物)保護的公益訴訟及《文物保護法》的修訂,讓志願者保護古村落有了法律渠道的保障。

2.2 互聯網公益PPP模式,激活新鄉賢

古村之友在實踐中發現,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是古村保護的一大阻力。由於村民沒有認識到古村的價值,導致古村保護步履維艱。保護和活化古村的核心是人,無論是保護還是活化,歸根結底是需要人才隊伍。

在古代,鄉賢是指鄉土社會中有德行、有聲望、有才能的賢達人士。古村之友通過發掘、培養致力於鄉村發展的新時代鄉賢,孵化古村創客、大學生村官等人才作為古村保護與活化的重要抓手。新鄉賢大致可以分為3類:一類是“在場”的鄉賢,即本土鄉賢,他們生於本土、紮根本土,是在村民中脫穎而出的能人;一類是“不在場”的鄉賢,即外出鄉賢,從鄉村走出去,人在外心卻在家鄉,關心家鄉的發展,用新思維、新觀念、新知識和新財富支持家鄉建設與發展;還有一類是“外來”鄉賢,即在農村創業建設的外來生產經營管理人才。

新鄉賢為古村發展勞心、勞力、勞財,卻往往因為沒有獲得直接回報而無以為繼。古村之友發起新鄉賢工程,運用互聯網公益PPP模式助力新鄉賢,完成公益項目的社會共建。

互聯網公益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藉助互聯網籌款平臺,通過企業領捐、政府引捐、社會認捐、基金會配捐,並由專業樞紐組織完成社群搭建和資源搭接,以確保公益項目有效落地執行。

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東源村的古書堂修繕是古村之友的“古村老宅活化”項目之一,也是運用互聯網公益PPP模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的典型案例。

東源古書堂有著悠久的歷史,曾見證了元、明、清三代的興衰更替,又陪伴著東源村的先輩們走過兩個世紀的風雨。時至今日,東源古書堂日顯傾頹,急需修繕。柘榮縣是個貧困縣,雖然村裡已自籌了一筆資金,仍有巨大的資金缺口。到柘榮縣調研的陳楓處長髮現了這座古書堂,立志幫村民完成修復書堂、留住文脈的心願。

當古村之友發起“古村老宅活化”活動時,很快就收到了陳楓的報名。2016年5月,在古村之友的協助下,陳楓在網上發起樂捐,為古書堂籌措資金。作為一個“外鄉人”,陳楓的行為感動了鄉親,更打動了網友。在古村之友和網友、媒體的宣傳下,社會各方開始為古書堂修繕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某傳媒公司為古書堂提供公益設計方案;某畫家為古書堂揮毫創作;書畫名家為古書堂捐贈書畫;退休幹部為古書堂題寫對聯……眾人拾材火焰高,僅僅3個月,古書堂又重現往日書香。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修繕前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修繕後

2016年9月,在由騰訊發起的99公益日活動中,古村之友幫助的37個新鄉賢古村相關項目上線籌款,最終籌款總額327萬元,參與人次近2萬餘人。為了提高幫扶和孵化效率,古村之友還推出了2016首屆中國新鄉賢公益創業大賽,並引入互聯網公益PPP模式,除獎金外,對影響力較大的項目採用配捐形式,擴大資金使用效益。該模式也得到了複製推廣,2017年古村之友和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合作開展山東扶貧創客培育計劃,幫助30個新鄉賢扶貧項目上線籌款近265萬元,參與人次近2萬人。迄今,

古村之友已在全國公益孵化300餘名新鄉賢,涵蓋祠堂、書院、村史館、非遺、出版、鄉土農產等多個方面,帶動新鄉賢活化鄉村資產近兩億元。

新鄉賢是實現從頂層到基層、從文化到產業的關鍵節點。培養新鄉賢,以增量帶動存量,使得古村復興有抓手,讓古村真正從源頭“活”起來。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比組織或個人單打獨鬥要強。新鄉賢帶來人文關懷,以及資金、技術的幫助,同時還覆蓋到每個縣,是一個能解決根本問題的長效機制,也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

2.3 建立古村志願者活動基地,營造古村人氣

對於那些不知名的偏遠空心古村,人氣營造是一切工作的前提,社會組織中人的興趣團聚與規模優勢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大量志願者不間斷地關心古村,在古村中開展活動,形成良好的自媒體和與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同時公益群體本身的興趣和使命原動力,為古村增添濃重的情懷營銷成分,而這些都是將古村推向世人,增加知名度,同時低成本運作的思路。這些活動可能包括為古村攝影、為古村奔跑、為古村口述歷史、為古村互助影像等,方式不一而足,通過此類高頻低門檻的古村志願者活動,吸引城裡人走進古村,將古村的所見所聞及土特產品帶出古村。

利用古村的老宅開展志願者活動,既滿足了志願者開展活動的物質空間需求,又能凝聚人氣,帶動古村老宅的活化。古村之友通過授牌古村之友志願者活動基地,推動各地古村活化利用老宅建築,開展各類能夠凝聚村民、啟發當地群眾和政府對於保護古建、民居的認知,形成文化認識和保護意識的公益活動。位於甘肅省慶陽市的“本園”是首批獲得授牌的古村之友志願者活動基地之一,該基地是在外工作的新鄉賢李本池在家鄉開展的鄉土民居實踐項目,通過創新設計,利用當地特色民居,將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人生活的審美要求相結合,開展各類鄉土文化活動,觸動當地人心靈的記憶,激發當地村民對身邊息息相關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認知和保護意識。通過互聯網傳播,“本園”受到了慶陽市政協、慶陽市文化藝術方面的專家、學者、社團負責人等的關注,紛紛為“本園”今後的發展出謀劃策。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本園

2.4鄉土文化場所復興,重塑凝聚力

一座古村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家族成員數百年凝聚的物質載體,一本家譜和祖訓是一個家族數百年精神的凝練,一個區域人傑地靈、物質富庶也是這一地區數百年不斷進步凝聚形成的集體智慧,我們看到的經濟繁榮、文化璀璨、社會祥和背後的密碼是地區凝聚力。因此,抓住復興古村凝聚力的載體,重振凝聚力,後面的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都是順帶之物。

古村當中還以祠堂為文化的精神高地,以家譜為史志來勵志以及傳承文化,以祖訓和詩詞匾額、雕刻作為高級的文化表達形式來傳遞精神的價值觀。古村之友通過尋找和推動各地家譜、家訓、家族名人傳記的挖掘、整理、出版,以此重塑家風意識,弘揚傳統文化裡的家風觀念與載體。2017年4月古村之友發起好家風工程,面向全國徵集家譜修編、祠堂精神復興、人物傳記編寫類項目,推動近30個項目上線,經過1個月的籌款動員線上線下帶動近萬人直接參與,推動項目落地,影響輻射近50萬人。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除了線上好家風項目聯合籌款行動和傳播,古村之友亦在推動線下家(村)史館的實體空間建設。家(村)史館不僅是家族文化的記錄,更是家族成員情感共融的載體,也是家風家教、歷史文化傳承的教育基地。家(村)史館的建設是利用家族的老宅或祠堂作為展示空間,展示內容可以是家譜、祖訓、堂聯、詩詞匾額、家族人物的傳記、生平事蹟、老照片、過去的用具物品、家族紀錄片等,家族所在村子的村史、村貌、村姓、村賢、村風、村俗、村物、村藝、村訓、村願也可作為展示物。

對於古村來說,它的內生構成就是一個或者幾個宗族,外在力量的幫助是一部分,其自身的宗族凝聚更為重要。尤其不能出現外部不斷幫助,但內部卻是冷冰冰的情況。這是無效的,並且對宗族的內部也是很大的傷害。因此,家(村)史館的建設實際是在為家族提供內生力量凝聚的載體,促進家族的團聚與文化傳承。

杭州市蕭山區鳳塢村的《鳳凰塢抗戰記憶》傳記項目是古村之友好家風工程的項目之一,也是利用當地古村特殊的抗戰歷史,修復老宅做抗日紀念展館,出版族人抗戰傳記,重塑古村凝聚力的典型案例。項目發起人新鄉賢周寅是河上鎮副鎮長,也是關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蕭山抗戰紀念館和中美合作抗戰紀念館籌建人。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鳳凰塢抗戰記憶》

1938年因日軍轟炸蕭山縣城,蕭山縣政府被迫南遷河上鎮鳳塢村,在長達5年多的時間裡,鳳塢——這個隱秘在大山中的小村莊,成了蕭山軍民抗日的指揮中心,各界愛國人士和抗戰隊伍在村中雲集,也因為這個原因,這裡飽受日軍的瘋狂轟炸。鳳塢至今仍保留有縣政府舊址、新四軍烈士墓、戰壕等遺蹟。為使抗戰遺蹟得以保留、抗戰歷史為後人銘記,2014年開始,周寅和志願者們主動與河上鎮鳳塢村聯繫,利用抗戰勝利70週年契機,在全區範圍內開展籌建蕭山抗戰紀念館活動。通過民間籌集資金近百萬,修繕了抗戰時期蕭山縣政府駐地老宅,從全國各地及海外收集各類抗戰物品資料數百件,開辦了蕭山抗戰紀念館,也是全國第一個民間力量籌建的抗戰紀念館。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蕭山抗戰紀念館

在籌建紀念館的過程中,周寅與志願者發現了蕭山本地有大量中美合作抗戰的事蹟,並遺留了當年受傷美軍飛行員住過的房屋,並且他們從海外收集了大量援華美軍的資料物品。因此,周寅參與了古村之友的“古村老宅活化項目”上線眾籌,修繕此座老屋,並進行布展陳列,建成了一座中美合作抗戰紀念館。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中美合作抗戰紀念館

在籌建兩座抗戰紀念館期間,志願者在收集資料、開展調查時,發現了許多鳳塢村董姓族人在抗戰期間愛國奉獻的感人故事。志願者和鄉賢決定挖掘整理鳳塢抗戰歷程和董姓族人為抗戰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編纂成冊出版,把抗戰歷史和家族精神延續繼承下去,成為鳳塢抗戰文化的代表作。古村之友好家風工程項目支持了這本書《鳳凰塢抗戰記憶》的出版。

經過3年多的努力,鳳塢村這座原來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現在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遊客數萬人,圍繞抗戰主題的觀光旅遊、拓展訓練、民宿農家樂、民俗節慶等把鄉村旅遊帶動了起來,2017年10月鳳塢村被評為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鳳塢村的活化取得了顯著成效。

2.5整合資源,推動古村地區的整體發展

古村地區的整體發展單靠政府投資,難以形成運營;由單一企業主導,以景區開發/旅遊地產的思路發展,業態相對單一;以大量分散民宿,以民間活力帶動,業態仍相對單一,並缺乏區域格局,難以形成綜合效應。因此,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古村綜合體,帶動古村周邊地區整體復興發展才是健康、可持續的古村活化模式。

古村之友在實踐中發現公益型社會組織天然的社會屬性與使命是完成資源整合、資源互助和信任構建的最佳橋樑。古村之友通過發起大型平臺交流活動,如古村鎮大會、古村與新鄉村主題展、中國新鄉賢大會、中國縣長大會等,完成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的跨界資源整合,以助力古村的發展。

貴州省大方縣黃泥塘鎮背座村的“水族客廳復興”項目是通過激發村子內生動力,獲得平臺多方資源支持,復興地區發展的案例之一。背座村是一個原始偏遠的水族村落,這裡有一棟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歷經百年風雨洗禮老宅,見證了當年水族人民圍著銅鼓載歌載舞的盛世景象。在現代文明與古老文明的衝擊下,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小洋房代替了傳統的木質建築,水族青年們為了謀生,紛紛外出務工。這棟老宅,因年久失修,終於經不住風雨的摧殘而倒塌。村裡的水族老人希望留住這個供奉水族銅鼓、山歌悠悠的老宅。於是,背座村的新鄉賢張會,參與了古村之友發起的中國新鄉賢公益創業大賽,發起“拯救水族客廳”的項目,希望通過老宅的修繕,再現水族山歌,讓年輕一代留住即將消失的水族非物質文化,以此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落成的水族客廳

“拯救水族客廳”項目得到了村民積極的響應,村民紛紛捐款修繕老宅,但是單靠一個貧困村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古村之友的幫助下,項目通過互聯網籌款並獲得了企業的配捐。在新鄉賢大會路演上,張會帶領“水族客廳項目”表現優異,對接了相關資源,其中古村之友貴州的設計師志願者給水族客廳免費提供了修繕設計方案,深圳飛越彩虹合唱團基金會攜手深圳華堂投資公司共同幫扶背座村,成立了背座村飛越彩虹童聲水族合唱團等。

喜訊!古村之友文章在《遺產與保護研究》刊發

志願者和背座村的孩子們

隨著“水族客廳”項目的傳播,背座村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團體的關注,深圳龍崗區文化界代表團、湖南衛視欄目組、中國旅行社貴陽分社、上海畫家採風團等文化、旅遊專業團體考察、踩點,逐漸帶動背座村的人氣。背座村後續也得到了政府的配套扶貧資金,投資公司提供的發展規劃和投資,獲得了資助的文化配套設施。背座村配套設施的完善,逐漸帶動該地區多方產業的發展。

通過背座村的案例,我們發現通過公益搭臺,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公益持續接力,幫助鄉村積累社會資本,從而獲得政府配套,優化投資環境,吸引資本進入,改良古村地區產業結構,是一個有效的帶動鄉村地區整體發展的方式。

2.6 村村有慈善,廣大古村振興的切入口

古村之友通過新鄉賢工程、好家風工程、鄉土文化復興等項目的實踐,總結髮現鄉村公益慈善與文脈是活化古村的一個普遍有效的切入口。歷史上優秀的古村,幾乎都有公益慈善的傳統和機制,比如傳統的義莊、善堂、義倉,以及集資修建的文脈建築、廟宇等一系列具有公共價值的項目。公益凝聚人心,進而共享共謀發展,美德和凝聚力是鄉村發展中無形無價無休止的生產力。在古村活化過程中,越早對公益慈善制度進行安排,甚至先於政府力量和產業力量,越利於鄉村的平衡可持續發展。

公益慈善的根本價值在於凝聚人心,培養美德,因此古村裡的公益慈善項目應以廣泛激發本村村民和外出人才參與為目的,而不是單純捐款捐物。

那麼哪些公益慈善項目能廣泛調動群眾的參與性呢?

首先,村志、村史館、鄉賢館一類有關古村集體記憶和集體榮譽的公益項目可以形成這樣的效果,村民們在追溯歷史的過程中形成向村莊優秀先輩學習的動力,梳理出村莊優秀的精神和鄉風文明,並以弘揚本村歷史文化為榮譽和責任。

其次,依託村小連接起村小畢業生,為母校的學弟學妹們興建鄉村圖書館,提升家鄉下一代的教育水平,這是每位從鄉村走出去的學子的榮譽,也是責任。同時,村小校友彼此加強聯繫交流,之後也會共同關注家鄉發展。

除此以外,鄉村還有大量如助學、養老、環保等公益慈善項目,都是廣泛動員和凝聚村民和外出人才的辦法,每人通過一點小小的愛心最後匯聚出滿滿的正能量,這是巨大的共贏。

公益慈善行為的關鍵難點在於組織。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村民世代居住在本村,族長或者德高望重的鄉賢振臂一呼,或者敲鑼打鼓就能把村民組織起來了。而如今的城鎮化讓眾多村民進了城,加上沒有太多共同的生產、生活關聯,靠傳統方式進行全村性的動員已不太可能,而互聯網克服了這一困難,可以更加有效地組織大家為村莊做慈善。村委會或鄉賢通過互聯網平臺發起眾籌,並通過分享傳播,讓各地村民都能參與進來,形成聚合效應,每個參與的人都會為給家鄉盡微薄之力而留言轉發,參與的人數也將快速發酵,醞釀出巨大的能量。當全體村民都為所在村莊做出集體努力的時候,其傳承的美德也定能感染更多媒體、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共同助力。

古村之友所幫助的成功活化的古村都具有這樣的共同點:藉助互聯網工具,以村村有慈善與文脈為目的,以完善公益慈善機制和延續文脈作為手段,重塑古村凝聚力與村民信任美德,促成村莊人和局面,一旦村民形成了榮譽自覺和文化自覺,自然形成發展自覺,從而激活古村。村民互幫互助、精神激勵、群眾鬥志等方面的善能量不容小覷,通過村村有慈善推動鄉風文明與地區自助與互助體系的建設,是廣大古村實現良性與可持續發展的抓手。

3 結束語

古村保護具有現實意義和迫切性,而古村保護的出路在於活化,對於廣大不具備突出資源和政策支持的古村,更是需要古村社會機制的建設來實現保護與活化。古村之友經過3年多的實踐,通過互聯網公益+激活新鄉賢+復興鄉土文化場所的方式,重塑地區的凝聚力,調動了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古村復興建設的行動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古村之友總結髮現,運用互聯網公益,從古村文脈延續與古村公益慈善機制建設入手,調動村民的認同感、責任感與凝聚力,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古村活化,而古村文化建設與公益慈善機制的優先完善也為古村後續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公益搭臺,發展唱戲,義利並重的可持續互助局面,為鄉村的平衡發展打下基礎。

相信通過古村之友古村活化模式的示範推廣,能夠帶動全國廣大古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類文化遺產[J].傳統村落,2013,(218):7-12.

[2] 湯敏.古村保護與活化的社會化探索//古村之友發展回顧[EB/OL].[2015-07-2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88952e0102vq5t.html.

[3] 湯敏.社會公益組織牽頭活化古村的新探索:古村之友活化古村的嘗試與思路[EB/OL]. [2015-06-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88952e0102vn8f.html.

[4] 湯敏.鄉村即珍寶:古村價值體系與古村事業綜合發展觀[EB/OL]. [2016-08-04].http://dwz.cn/6CYcnk.

[5] 湯敏,鄭捷,劉嘉琪.社會組織視角下的古村落保護、活化、復興之路:以古村之友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6(7):54-57.

[6] 楊芸.古村之友:互聯網公益如何助力鄉村復興?[EB/OL].[2017-07-18].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19779.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