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如果說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是對太極拳的形容描述,那麼張三丰版的太極拳論則是講怎麼練習太極拳。當然這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內家拳上。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

  什麼叫輕靈?首先身體要輕靈。身體輕靈的標準就是我上一節講得松的標準。其次是要精神輕靈。精神輕靈就是你的對抗意識要強:對方一動,你就要有應對。何為貫穿?在練拳時和技擊中,做動作要節節貫穿。由腳到膝到胯到身子再到肩肘手腕手指。說是節節貫穿其實是一起動。但是說一起動又有點不精確。因為動的時候部位和部位之間有一個細小的時間差,所以說是節節貫穿。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氣宜鼓盪說得是練拳時練拳時精神要飽滿,不是要你憋氣。但是又不能像練硬氣功外家拳那樣把精神全都外洩出去,處處用力大叫。所以說要神宜內斂。所謂缺陷,是指你的拳架裡的勁路都要弄清。比如為什麼摟膝拗步要先摟膝後推掌,為什麼雲手的時候頭要跟著手走。這些問題不搞清楚,你打得拳就不完美。可能在外人看來你打得很漂亮,但是勁路不懂拳打得再漂亮也是隻紙老虎——一戳就破。所謂凹凸是指手腳的收束伸展都要符合規矩。比如肘不過肋,你在吸人家的時候,不能把肘伸到肋部的後面。這樣你就把對方的力全部吸到你身上了。而手臂伸展時將手伸得直直得話,人家稍稍用力就能引動你了。無使有斷續處是指在練拳時不僅單招之間要連貫,招與招之間也要連貫。同時在練拳時身體各部位要協調一致,不協調的話力就斷了,不再是整體力了。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起,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內家拳要求力要沉到腳底,手上只要保持維持的力。所以說其根在腳。發力的時候,腳下一踩,手上再動,所以說發於腿。說主宰於腰倒不如說是腰和胯。腰胯是身體的大拳頭。腰胯和手一起配合,手上不用力,腳下用力才能發出整體力。最後這個力要行於手指。所以形意拳裡三頂裡要求指頂,而太極拳裡則要求坐腕展指。由腳而腿而腰的配合必須貫穿始終,哪怕動步的時候也要如此方能得機得勢,不然你在移動中,移動前和移動後身子散亂受不了力。八卦掌的轉掌其實就是訓練移動中身體時時要整。這段最後再次強調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在交手中,對方力大,你要加強的不是手上的力,要加強的是腳和腰胯向內裹的力。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有。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短,乃壞之速而無疑。

  不在外面是之行拳交手時力不外拋。後面則是講交手的策略。你要讓他往一個方向去,必須先往另一個方向騙他一下。先讓對方以為你是要往這個方向引他,他必定反抗,他一反抗就順著他反抗的方向發他。一發一個準。文中則是用向上發人做了個例子。越是高明的人騙對方的時候越是讓對方察覺不到。他們是用身體騙的。他們用整個身體把你的一部分給引動,接著就等你動,你一動就出去,不動他們就進來。

  最後一段講虛實要分輕。其實打人也是靠的虛實變化。實以打人,他若頂則實變虛避開他的實,虛變實打他的虛。在拳架中,一招招的虛實也要分清。身形變化時的虛實是怎麼變的?從擠到按的虛實又是怎麼變化的,這些都要搞清楚。虛實變化時周身也要節節貫穿,否則變化就斷了。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到底作何解釋,看即懂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點擊下面“瞭解更多”,可以找到此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