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还是无奈:抢到徐志摩的八宝箱后,林徽因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它

1931年11月19日,中国近现代诗人徐志摩在济南上空遇难,年仅34岁的诗人离世时,大概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他更想不到的是,

伴随着他的突然去世,一场因为他遗物“八宝箱”引发的争夺战正蓄势待发.....


在这之前,装有徐志摩和陆小曼日记的八宝箱,一直安静待在徐志摩好友凌淑华家里。而之所以把自己的日记特意托人保管,原因就在于:日记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秘密甚至连好友胡适和妻子陆小曼都不能看。是什么样的日记,连好友至亲都不能一窥,只能被存放在“不太爱说话”的凌淑华处呢?

徐志摩是天下少有的情种,他的一生虽短暂,然而情感经历却最是传奇。徐志摩和原配张幼仪、民国才女林徽因以及民国美女陆小曼这三人的爱恨纠葛,至今仍是世人最津津乐道的情感传奇。也难怪,才子佳人的戏码,历来是世人最热衷的。

卑鄙还是无奈:抢到徐志摩的八宝箱后,林徽因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它

林徽因

普通人多情,会生孽债,会被世人骂滥情;而诗人多情,则往往能结出千古传奇,完了之后,还能赚得一个“风流才子”的美名。近现代史上,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因“多情”而被称作民国第一风流才子的存在。

1920年,徐志摩在欧洲邂逅了时年16岁的林徽因,于是乎,一场惊世骇俗的虐恋就此拉开了序幕。那年的徐志摩,才华横溢、风度翩翩,那年的林徽因,才貌双全、青春灵动。遥远的异国他乡,两颗心就这样相遇。这之后的一切,都被徐志摩记在了他那两本厚厚的《康桥日记》里。

随后不久,徐志摩动了和张幼仪离婚的心思,当张幼仪不同意时,他喊出了一句“我等不及了,林徽因要回国了。”这时,张幼仪才知,徐志摩离婚,是为了林徽因。至于徐志摩如此急切地和张幼仪离婚,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林徽因,还是为了更好地林徽因在一起,就只有《康桥日记》知道了。如果徐志摩离婚只是为了更好地追求,那么对这场离婚案,林徽因并不负有任何责任,

而如果徐志摩离婚,是为了更好地和林徽因在一起,那事情就截然不同了。

卑鄙还是无奈:抢到徐志摩的八宝箱后,林徽因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它

林徽因与徐志摩

一直以来,关于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过往,就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传说。有人说,徐志摩只是追求过林徽因而已,两人并没有在一起。而有人则认为,两人曾在欧洲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只是最终因为怕名声受损(第三者),林徽因不得已离开了徐志摩。但至今,这些都仅仅是“听说”,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始终也没有定论。因为这一切的定论,在徐志摩死后的八宝箱争夺战中,被永远掩埋了......

掩埋这一切的人,正是林徽因自己。


徐志摩去世时,已是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陆小曼的丈夫,而林徽因,则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发妻。此时,她还生育了与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此时的林徽因,家庭事业双丰收,俨然人生赢家。而徐志摩此次飞机失事,正是为了去北京看林徽因的一个演讲。

长久以来,世间虽一直有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传说,但似乎除了当事人和那两本厚厚的《康桥日记》,没人知道两人究竟发生过什么。包括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否则,他也不会在洞房花烛夜,问林徽因: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徐志摩)”了。关于这一切种种,《康桥日记》里或许都有!

徐志摩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有记日记的习惯,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诉诸笔端。只是,所不同的是,徐志摩记日记,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好友沈从文能根据自己和陆小曼的日记为自己作传。大概如徐志摩这般的天才文人,多少都有一些常人没有的敏锐感知,1925年,他把这个 箱子托付给凌淑华时说:倘若我将来出了什么意外,请把箱子交给相关人写传记。

卑鄙还是无奈:抢到徐志摩的八宝箱后,林徽因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它

八宝箱

凌淑华拿了八宝箱后,压根儿没想到徐志摩真会“出意外”之类的事儿,但她知道这个箱子的意义非比寻常。于是,她一直妥善保管着。从1925年到徐志摩逝世的1931年里,日记一直在凌淑华处,如果说凌淑华没有看过,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从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林徽因来讨要八宝箱时,凌淑华的反应就可以看出:凌淑华看过日记,知道日记的内容。而且,从她三番此次阻止林徽因拿日记的行为可以看出,日记对林徽因很不利,一旦落入林徽因手中,《康桥日记》可能永远不得见天日。

林徽因是何等聪明的人, 她在徐志摩死后,很快想到了徐志摩寄存在凌淑华处的八宝箱。于是,林徽因第一时间委托胡适以为作传为由,向凌淑华讨要八宝箱。凌淑华因为知道日记里的内容牵涉甚大,于是将八宝箱交给胡适的时候扣下了《康乔日记》,并反复叮嘱胡适“一定要将八宝箱交到陆小曼手中”。

然而,胡适一转身就将八宝箱交给了林徽因。凌淑华得知事情真相后,整个人都蒙圈了,但是此时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只是她心里暗暗庆幸,幸好,《康桥日记》在自己手里。事情发展到这儿,也算是没有太大冲突,但是很快,

林徽因从张奚若口中得知了凌叔华处有两本徐志摩的《康桥日记》,这里面涉及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不为人知的秘密,林徽因才开启了强抢之路。

心急如焚的林徽因找到了凌淑华讨要日记,她的开场白非常智慧:志摩有几本日记是与我有关的,他生前曾说要给我作纪念的,你给我吧。注意开头词是“志摩说!”但此时徐志摩已死,这些都是死无对证的,凌淑华很郁闷,甚至有些生气。心想,你林徽因已经通过胡适“巧妙”拿到大部分日记了,还要来抢这两本,是不是太贪心。

卑鄙还是无奈:抢到徐志摩的八宝箱后,林徽因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它

凌淑华

见凌淑华没有要给的意思,林徽因开始步步紧逼,“我去你家取吧!”凌淑华也不想跟她撕破脸,只好打太极说:我下午不在家。凌淑华见状,马上说那:9号,我去你家取。凌淑华没应。

1931年12月9日上午11点半,林徽因来到了凌叔华家取日记,不肯把日记给林徽因的凌淑华来了个“躲猫猫”。但毕竟是同行并且以前一直有来往,于是凌淑华还是非常给面子地留了个字条,字条大意是:我这段事情多,没空找,以后再找!

吃了闭门羹的林徽因当场气得半死,于是,林徽因也给凌淑华留了条子说:

“我留字,请她务必找出借我一读。说那是个不幸事的留痕,我欲一读,想她可以原谅我……我觉得事情有些周折,气得通宵没有睡着……她许怕我以后不还她那日记……我未想到她不给我”

这个意思很简单:我林徽因只是借来日记看看,又不会不还!凌淑华万般无奈之下,写信给胡适寻求支持,但胡适很明显地站到了林徽因一边。凌淑华孤立无援,只得在12月14日把《康桥日记》送到了林徽因家,在送《康乔日记》时,凌淑华又留下了几页内容,送的并不是完全的完整版。(大概那几页内容牵涉事情比较特殊,给林徽因看很可能有被销毁的可能)。

林徽因看完《康乔日记》后,发现里面少了几页内容,这下可不得了,林徽因再次着急了。为了追讨这剩下的几页日记,林徽因在当天的下午和晚上给胡适连写两封信,足以见得林徽因内心有多煎熬,也足以表明《康桥日记》里的秘密对林徽因有多敏感。

卑鄙还是无奈:抢到徐志摩的八宝箱后,林徽因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它

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

在信中,林徽因解释了自己要借读《康桥日记》的原因、叙述了向凌叔华索要《康桥日记》的经过,还把一切责任推到凌淑华身上,这位素来被尊为“佳人”的才女,竟然还在信中对林淑华破口大骂,只是林徽因毕竟是文人,她骂凌淑华的时候没有带脏字。而且林徽因还假借徐志摩的口骂凌淑华。林徽因写道:“志摩常说:“叔华这人小气极了。”我总说:“是么?小心点吧,别得罪了她”。实际上,徐志摩生前从未骂过凌淑华,相反徐志摩还一直夸凌淑华为“妙人儿”。

想来,这凌淑华内心是崩溃的,一个八宝箱竟然把自己搞得如此里外不是人。也知道这时,凌淑华才彻底明白徐志摩为何要将这八宝箱寄存了。但性子软弱的凌淑华实在敌不过林徽因如此的逼迫,于是,她再次退让将全部《康乔日记》给了林徽因。此时的凌淑华也只能安慰自己去相信林徽因,就算赌一把吧!毕竟,林徽因和徐志摩关系不一般,或许,会为了徐志摩,甘愿牺牲很多呢!

但这一次,凌淑华赌错了,她输得很惨。林徽因在拿到《康乔日记》后,并没有如她所承诺的“看一看,就归还”。

日记到了林徽因处以后,有去无回了....

林徽因在看完日记后给胡适写了一封信,信的原文如下:

据我意见看来,此几本日记,英文原文并不算好,年轻得利害,将来与他"整传"大有补助处固甚多,单印出来在英文文学上价值并不太多(至少在我看到那两本中文字比他后来的作品书札差得很远),并且关系人个个都活着,也极不便,一时只是收储保存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看了《康乔日记》,觉得志摩这个写得不好,拿来作传影响他的水平。并且日记里相关人物都活着(尤其林徽因),影响也不好,所以我存着吧。

林徽因真的会“存着”吗,事实再次证明,林徽因又一次出尔反尔了:她直接一把火烧掉了所有《康桥日记》。可叹,因为这一把火,徐志摩的传记,到今天都没有完整版。但在这一把火之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过往,就再也没有任何人知晓了。

即使知晓,也没有证据,顶多只算野史传闻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