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西方心理學著作《心理學精要》裡講了一個關於道德的實驗。

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一輛失控衝向五名行人的電車,除非扳動道岔,把電車引到另一條軌道上(軌道上有一人),這樣有一人會死,如果不採取這種行動,那五個人都會死。你會扳動道岔嗎?

大多數人說“會”,犧牲一個人,救五個人。把上述的困境再稍微改變一下,挽救五個人的方法不是扳動道岔而是把一個陌生人推向軌道,他會被電車撞死,但可以阻止電車,仍然是犧牲一個,救五個,你會推嗎?

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雖然邏輯一樣,但是大多數人會拒絕後者。普林斯頓一個研究小組運用腦成像技術掃描人們面臨道德困境時的神經反應。只有面臨類似推人的道德兩難問題時,被試的大腦情緒區域才會活躍。儘管是相同的邏輯,但個人道德兩難問題只有在牽涉到情緒情感時,個體才會改變道德判斷。因此,道德判斷不僅是思考,而且是內心的情緒情感。

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儒家經典《孟子》裡講了一個“君子遠庖廚”的故事。

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齊宣王見到大殿前有一頭待宰用來取血祭鐘的牛,不忍心牛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的可憐發抖的樣子,說不要殺牛吧。下人就問,那不祭鍾了嗎?然後齊宣王說,怎麼能不祭鍾呢,用羊來代替牛吧。

孟子知道後問齊宣王,可憐牛無辜而被殺,那麼殺一隻同樣無辜的羊又什麼區別呢?宣王說連自己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孟子說沒有關係,大王的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這樣就可以了。因為您當時只是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正是這樣,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孟子與腦部CT——“善”的殊途同歸

孟子是仁慈和智慧的,他在二千多年前就透徹的認識到,這種不忍心卻又必須做的事情,“邏輯”上是一種偽善。但他肯定了齊宣王的偽善,道德兩難問題無解,能做的就是迎合自己善良的情緒,而不是用“事實”否定主觀的善良,因為“真”和“偽”牢牢結合在一起,無法分開。

在道德兩難問題上,東西方文化表現出異曲同工之處,說明“善”是一種人類普遍追求和嚮往的情感和境界。“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能因善舉的結果無足輕重而不去從善,善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的混合物,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遵守善良的本心,不斷強化善念,努力追求善果,這就是人倫與邏輯,西方實驗和儒家經典,所共同指向的“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