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只有停止逼人說謊,學生才能提高科學素養

教育只有停止逼人說謊,學生才能提高科學素養

亞里斯多德

求真是科學素養的核心,長期說謊的人不會真正具有科學精神

  • 在西方國家創造最重要的學問是追求真理的“科學”,而在中國誕生的最重要的學問則是“人學”。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最尊崇的信條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不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情商”高是以會說善意謊言為基礎的,而“智商”高則是以說真話為前提的。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其“情商”似乎與“智商”成反比。
  • 說謊與身份維護、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有關。
  • 無論什麼動機,說謊總是為了趨利避害或急功近利。因謊言而能帶來的生產力,是泡沫的生產力;因謊言而帶來的表面風光,是短暫風光;因謊言而帶來的繁榮,是虛假繁榮。也許,到最後我們會發現,真話才是第一生產力。
  • 學生從小受到不恰當的教育,體罰、期望過高、冷漠、粗暴等,小時候安全感缺失,感到說真話會處於危險之中,於是就會產生說謊這種防禦機制,乃至習慣成自然。
  • 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由於一個人即使盡全力想反映某種現象背後真實的原因也並非易事,所以說謊的習慣會有礙於其對真理的準確把握。
教育只有停止逼人說謊,學生才能提高科學素養

真誠求學

我們的教育常常逼學生去說謊

  • 真誠——真心實意和坦誠相待,也就是真實的誠意。真誠的反義詞即虛偽、虛假。
  • 小孩一開始總是天真的,一般不會說謊,但漸漸的為什麼學會了說謊?是發展了?還是退化了?
  • 日常生活中展現的“自我”多少都是經過改編和包裝的。通常人們會根據當下所處的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表現和表達方式,以塑造更好的形象和身份,獲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響他人的偏好,贏得他人的贊同,博取他人的尊敬、敬畏或者同情。不可否認,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人們社會交往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但最終為誠信社會的形成埋下了“隱患”,同時也為說謊教育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由”。
  • 學校裡各種各樣的評比、考核、檢查、驗收,總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標準”。制訂這些“標準”的時候,動機可能是為了藉此對學校各方面的工作促一促、逼一逼、管一管,從而讓不規範的教學行為規範起來,讓不達標的教學設施能夠達標。結果呢,也確實能起到某些促進作用,但不爭的事實是:會催生弄虛作假。這樣的弄虛作假,往往是校長佈置,教師落實,學生參與。中小學是學生人格、品性逐漸形成的時期,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在形成的過程中。這個時候,
    學校和老師如果一方面給他們講“狼來了”的故事,告訴他們說謊不是好孩子,另一方面又公然指使他們參與學校弄虛作假,和老師一起糊弄上級,那麼,勢必會扭曲學生的人格,敗壞學生的品性!
  • 當學生面對一個問題時,如果他最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而是按照課本上的標準答案來回答,那他就不能學會獨立思考。一個從小就不會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不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的人,我們很難指望他能成長為一個求真務實的人。

中國的學生是被格式化的學生——考卷上永遠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天馬行空的、有真情感的作文往往得分不高,而按照某個“標準”杜撰的作文往往大受褒獎。是的,我們自欺欺人,把自己給騙了;疑神疑鬼,把學生給毀了!

教育只有停止逼人說謊,學生才能提高科學素養

認真思考的學生

返璞歸真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必由之路

  • 自古以來,師生之道莫不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老師教育學生的先決條件就是真誠,學生也只有真誠的好學之心,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 沒有防禦式偽裝,不把自己藏在專業角色後面,不帶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而是表裡一致、真實可信。
  • 教師的真誠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氛圍,能讓他知道可以袒露自己的軟弱、失敗、過錯、隱私等而無需顧忌,使他切實感到自己被接納、被信任和被愛護。

學校教育如何返璞歸真呢?教師應該堅持“假話不說,真話適度;言教不空,身教見真”的原則,詳細解釋如下:

  1. 表達真誠應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不應有掩飾、說假話。
  2. 真誠不等於實話全說,不等於自我發洩,一定要考慮到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健康發展。
    真誠應適度,真話不能不分時間地點全說,表達真誠應考慮師生雙方交流的進程。真誠的交流應該是相互的,學生對教師真誠一尺,教師可以回敬學生一丈,但不可無底線地回敬。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也適應師生之間的交流。
  3. 語言的教導是必要的,但切忌空洞的說教。連教師自己都難以做到的事,就不要一定要求學生做到。
  4. 身教重於言教。非言語行為是表達真誠最好的方法,主要是指非言語的示範效應。例如:教師對待學生的身體姿勢、目光、聲音、語調是否誠懇;能否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位學生的諮詢和求助;自己對所教學科的熱愛和嚴謹的態度等都可以表達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