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琴聲悠揚,流連於寬窄之間

三千年的成都,琴聲在寬窄巷子盡頭悠然響起。教授吳虞家的旁邊,就是寬巷子和窄巷子。他走出家門,正準備去四川大學上課,忽然就聽到了琴聲。

公元前311年,張儀在成都修築了大城和少城。兩千年後,成都在少城的基礎上重建了滿城,供駐紮在此的滿族士兵和家屬居住。滿城是少城最後的留存,而寬窄巷子是滿城最後的留存。千年歷史,物換星移,歲月的痕跡被埋在巷子的每一處角落。

1941年的成都還沒有那麼多人,更沒有那麼多車。沒有了人聲的喧囂和喇叭的轟鳴,這琴聲似乎便如長了翅膀一般,迴盪在寬窄巷子的裡外上空。柳廕庇日、微風婆娑,吳虞踏著一地的音符上路,恍然置身於唐宋時的少城。

作家李劼人曾居住在寬窄巷子旁的桂花巷,寫他的《死水微瀾》。李劼人筆下的寬窄巷子是“另一個世界,是一個極消閒而無一點塵俗氣息,又到處是畫境,到處富有詩情的地方。”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這樣的地方,自然會吸引吳虞這樣的文化人。吳虞跟一個42歲的外國男人擦肩而過。外國人也聽到了琴聲,他停下來仔細聆聽,直到琴聲漸息。然後他重新舉步,走向不遠處的美國空軍招待所。他這一次是專門來成都作演講的。他也是個作家,十三年之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叫海明威。

海明威和吳虞都聽到了琴聲,住在寬巷子的張采芹當然也聽見了。張采芹交遊廣闊,當時中國的頂級畫家,幾乎都在他寬巷子的家中駐足逗留過。齊白石的笑聲還沒有遠去,徐悲鴻上樓的腳步聲已經傳來。傅抱石把他的畫徐徐展開,黃賓虹又把畫軸徐徐收起。張大千跟張采芹更是故交,他在生命即將走到終結的1982年,還特地畫了一幅《海棠春睡圖》,託人帶給仍然住在寬巷子裡的張采芹。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琴聲來自藍橋生和他的夫人沈夢英。他們家中有兩張唐朝古琴,一名大雷,一名小雷。夫婦倆居住在寬窄巷子西口旁的“雙楠堂”小院,終日琴瑟和諧,不求聞達富貴,但求與琴偕老。

可惜世事變化,難由人願。1951年晚春,藍橋生與妻子合奏一曲,然後雙雙砸碎,焚於院落樹叢間。當夜兩人即仰藥自盡,偕手而去。從此人逝琴亡,只留下原嵌在琴面上的十餘枚金徽,以及一封遺書:“金徽留作葬費,兩琴同歸天上。”

琴聲雖然暫歇,但寬窄巷子依舊不改。常言道大隱於市,不少文人雅士便靜居街巷之中,例如大學者張聖奘。夏天的傍晚,巷子裡的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門口或巷子口乘涼。世家舊人,一脈古韻悠悠不絕。

寬窄巷子的文氣不絕,深深地吸引著外地的才俊。1990年,一名揹著揹包的女青年在寬窄巷子悠然步行。她先是在一家茶館裡,看著怡然自得的老人慢慢吹開茶沫,眼中遮不住的羨慕。從茶館出來,有家人關著門,一把竹椅子反扣在門上。

女青年沒有去動它,她脫了鞋,赤腳坐到竹椅子旁的地上,眼睛望向某一個地方,似乎已經神遊物外。她習慣於這種流浪和漂泊的生活,不用問她的故鄉在哪裡,她的故鄉永遠在遠方。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她就是臺灣作家三毛,一生走過54個國家的行者,而路過的城市更多。成都,是她今生在中國大陸走過的最後一座古城。寬窄巷子留下了她最後的足跡。從這裡離開不到一年,她就告別了塵世。

當三毛的足跡在寬窄巷子裡出現的同時,畫家李華生也在窄巷子40號建立了工作室,一住就是十餘年。他在美國畫展結束後回國,一直在尋找他的夢之所。終於在窄巷子這裡,尋到了他夢中的那個安靜的院落。百多平方米的院落,卻看不見外面的電線杆。

畫室外的世界,一如既往地平靜流逝;畫室之內,李華生卻在與自己進行激烈的對抗。他掙扎,他苦惱,他要告別過去的俗套。安靜的院落裡,他在一天天地完成蛻變。當他終於平靜下來,找到今後的創作之路時,一天幾個人敲開了院門,“我們想來看看院子”,為首的一名中年婦女微笑道。“我叫龍應臺”,她走進院落,掩飾不住喜歡,“很好,真好。”

在華人文化領域內知名的臺灣作家龍應臺,一來就被寬窄巷子的氣質所深深吸引。而土生土長的成都女詩人翟永明,對這裡就更有夜深思歸的親近感。

從某物理研究所走出來的翟永明,早在1984年就以組詩《女人》震撼文壇,其獨特奇詭的語言和驚世駭俗的女性立場,讓她成為中國頂尖的女詩人之一。1998年,她的“白夜”酒吧在玉林開張。但在窄巷子的院落裡呆了一會以後,她就決定,要在這裡開一家新的“白夜”。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翟永明絕不是隨便將就的生意人。她要的並不是一間普通的酒吧,而是一處承載文化生活的場所。她見到窄巷子的那一處院落時,幾乎可謂一見鍾情。院子佔地600多平方米,有三棵大樹,其中的那棵枇杷樹更是搖曳多姿。翟永明一見,就在想:今後每年都可以開枇杷詩歌會了。

翟永明把“白夜”視為一個文化品牌來經營。她認為寬窄巷子承載了原生態、老成都的院落生活,定位又是成都會客廳的第一張名片、無可替代的人文座標。詩人的審美文化情趣,在這裡才能得到最淋漓盡致的彰顯。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寬窄巷子裡不僅有畫、有酒,還有書。見山書局,意思是書卷在手、開門見山。它曾經是寬巷子裡最早翰墨飄香的地方,木書架上歷史和人文類書籍充盈其間,且是成都歷史文化專著富足之處。木屋的沉香伴隨著藏古納今的氣度,使得見山書局格外讓人駐足難離。午後時分,書院則寫意出一道手不釋卷的閒情畫面:桂花樹旁邊香茗一杯,葡萄藤架下輕聊閒談。不用刻意去尋找文化,你早已在它之中。

德不孤,必有鄰。今年1月, 三聯在北京之外的第一家書店落戶寬窄巷子,寬窄巷子的書卷氣有增無減。三聯成都店落戶的窄巷子30號院落,曾是法國傳教士當年的聚居地。書店大門旁邊的拴馬石,常年都有遊客大排長隊拍照留念,但只要踏入院內,空氣瞬間就安靜下來。曾設計出崇德里、高宅等作品的王亥先生,以三聯慣用的藍色搭配四合院的青磚灰瓦,別具一格。這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在日與夜的交替之際,靜靜地見證著世間的寬窄變遷。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寬窄巷子承載了4500年的成都文明,記錄了2300年的城市歷史,經歷了若干次天府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與振興,見證了蜀地在歷史上的一次次涅槃重生。如今,在浸潤300年少城風致的街巷院落中,常常能與豐富多彩的城市記憶、文化片段、生活場景邂逅。可以在詩人李亞偉的“香積廚”菜館,玩味道地川菜的美食主義;可以在企業家兼作家米瑞蓉的“寬雲窄雨”茶室,體驗成都蓋碗茶的生活哲學;還有寬坐、詩婢家、蘭亭敘、聽香……每一個院落的名字都讓人念念不忘,每一扇門的裡面都有詩意和美學。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這樣的院落,當然值得濃墨重彩地渲染。2008年6月14日,寬窄巷子開街。十年後,一場旨在展現“寬窄美學”的文創特展即將拉開帷幕。寬窄文創展以寬窄建築文化中的“巷、瓦、院、門、牆、磚、柱”元素融合“物和景”,呈現寬窄獨特的街巷格局“寬、窄、徑、院”,同時形成俯視“10”字珠聯璧合的形象。從6月19日開始,匯聚著名建築師朱成等10位海內外藝術家與設計師的特展,將以藝術設計作品+文創延展品同時展出的方式呈現,還將首次公開寬窄巷子拾年珍貴歷史照片。

放眼望去,三千年的成都,處處皆是文化;大大小小的街道,無處沒有淵源。但寬窄巷子與眾不同的是,它始終保有專屬成都生活美學的深度、廣度、高度與多維度。文人墨客在這裡來了又去,院落的主人在這裡去了又來,寬窄巷子卻始終保有那一點最大氣精緻的文化氣息。翰墨留香、茶韻遠揚、樂聲嫋嫋、斯文盈巷,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見證傳承,這裡的每一步足跡都通往雋永。它本來只是一處物理地標,如今卻成為了成都人文情懷最盛的一方去處。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歷史總是歷久彌新,只有最具文化價值的街道會令人長久銘記。寬窄巷子秉承多年的文化氣息,如今已悄然建起成都人亦舊亦新的精神家園。當年曾在寬窄巷子迴盪的琴聲,如今正在自然而然間再度響起。

封面攝影:朱毀毀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文人的琴声悠扬,流连于宽窄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